2006-06-12 14:10:42少年阿寬

道樂之人,樂道之書

關於毛尖,江湖傳說很多,有兩則是我親自問過的:「毛尖」是真名嗎?沒錯,是本名,祖父取的,因為老人家愛喝茶——幸好不愛細雨,要不,就成了「毛毛雨」啦;聽說愛看電影跟有個姑姑是香港影星有關?沒有的事,香港有親戚,但不是那位很討喜演過很多片子的女明星——所以呢?毛尖愛看電影,愛寫電影筆記,乃是與生俱來,本性顯露,就是愛嘛,或者說得嚇人些,「殆乃神授,非關人也。」

大概也只能說是「神授」了吧。要不,實在很難解釋那種能把F4跟象徵主義詩人蘭波、朦朧派跟村上春樹、福爾摩斯的帳篷跟葛雷萊哥‧畢克扯在一起,並且還扯得頭頭是道,讓人看看津津有味的「毛體文字」是怎麼流淌出來的?「小資電影教母」又是怎麼煉成的?讀毛尖,總會讓人想到寫NBA、卜洛克時代的唐諾,那位用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來解釋NBA,用本雅明、黑澤明講得馬修‧史卡德熠熠生輝的「伴讀人」。當然,很多人會說這種空中抓小鳥、天馬亂墜(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文章,不夠嚴謹,非常個人主義,但誰也不能否認,寫這種文章,得有底子,要讀不少書,更重要的,需要很多才氣才行。

毫無疑問,毛尖跟唐諾都是才氣縱橫,博學多聞之人,但兩人要亦有些不同之處。那就是唐諾「貴氣」些、「學院」一點,他的「伴讀」,其實更多「導讀」成分。在他那睥睨恣肆的文章之前,讀者總會被這個那個大師、這種那種聯想給震懾住了,因而只能像是畢恭畢敬聽課的學生,全盤接受,或,不接受。——唐諾像老師,很認真賣力的老師,因此你也就不得不跟著認真賣力起來了。

相反的。毛尖雖以「小資」(就是台灣常說的「布爾喬亞」啦)著稱,但畢竟「資」本不多,尚未完全「喬」好,根性還十分「普羅」,「普通讀者(影迷)」立場堅定。讀她的文章,你不用擔心大師光芒太刺眼,因為她就是要把大師從天上拉到地下親熱一番的;也不用擔心「聯想」太奇特,因為擺明了她就是在說「我自己的感受」,你不聽無所謂,聽不懂也沒關係,反正就是說說有趣嘛。--毛尖是我們的同學,愛說愛扯的同學,她硬是把我們的心事都講了個精光:對呀,我也是這樣想的,就是沒你說得好,說得完全!

但不管是電影也好,明星也好,「布魯姆斯伯里」的文學情事也罷。追本溯源看毛尖的寫作,或可說是墊基於「道樂」兩個字。「道樂」是日文漢字詞彙,根據已故作家金溟若先生的解釋,「意思是指非職業的,但含意卻更深一點,多半偏重於慰藉的。……。譯作『為了情趣』或『興之所至』,庶幾近矣。」「道樂」讓無據的人生多了一絲依靠,樂得久了,好東西也想跟好朋友分享,於是乎「樂道」起來,快樂地說著寫著,於是竟成一家之言了。

換言之,毛尖的筆是為了「興趣」而寫的,她熱愛生活也熱愛電影,是個不折不扣的布爾喬亞影迷,她在光影的縫隙之中覷見人間的悲喜哀樂,城市的成住敗空,生命的一點點普通尊嚴……,心有所感,形諸於筆,依其才氣,遂用「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鑄就了了「無與倫比」的「毛體文字」。「無與倫比」者,前所未見也。不「評」而「論」,不「批」而「判」——很難想像電影竟可以這樣說,文學竟可以這樣談。

「無與倫比」也是本書最常出現的一個形容詞:無與倫比的鮑嘉、無與倫比的梅蕙絲、無與倫比的葛倫、維吉妮亞、張國榮……,在毛尖筆下,凡她所寫,幾乎無一不是無與倫比了。這不是「誇張」,而是「尊崇」,作為一名「道樂」者,對於其所看得上眼、「樂道」之事,總應該是這樣毫無保留地傾心相與才對,就像禪門公案所記載: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因於市肆行,見一客人買豬肉,語屠家曰:「精的割一斤來!」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哪個不是精底?」師於此有省。

毛尖此書,「道樂」其中,「樂道」其外,「經營意象,時見匠心;諷喻世情,軟硬兼施」(劉紹銘教授語),翻讀一過,涼風習習,滿目皆綠,遂讓人不得不應聲同意:哪篇不是精底!?

方韶毅 2006-06-12 15:38:33

傅先生,你题赠的天上大风一书,北京绿茶已经转寄收到,非常谢谢,非常喜欢你的文字.方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