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最夯的電影海角七號~海角七號(總整理)
現今最夯的電影海角七號~海角七號(總整理)-Cape No.7_五分鐘完整版預告 分類:大消息大消息 ☆ 2008/11/07 21:12 海角七號_Cape No.7
海角七號_Cape No.7_五分鐘完整版預告
范逸臣 (飾演 阿嘉) http://blog.pixnet.net/vanmusic
田中千繪 (飾演 友子) http://blog.pixnet.net/chieworld
林曉培 (飾演 明珠) http://blog.pixnet.net/shino
夾子小應 (飾演 水蛙) http://tw.youtube.com/user/obaigonn
馬念先 (飾演 馬拉桑) http://sprintmars.pixnet.net/blog/
麥子 (飾演 大大) http://tw.myblog.yahoo.com/jw!bCj.u0yTSUMyxIlcJQ--
張沁妍 (飾演 美玲) http://tw.myblog.yahoo.com/ann041899/
中孝介 (飾演 教師與歌手) http://www.epic-jp.net/ch/KousukeAtari/
粱文音 (飾演 小島友子) http://blog.yam.com/jlm7648
三胞胎 (飾演 三胞胎) http://tw.myblog.yahoo.com/jw!DTfmUnSTHhN2ggh1d_FCWJ.b
Tamio (演出 情書旁白) http://www.wretch.cc/blog/tamio2008
以上是演員的部落格
《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
海角七號相關新聞 - 今日頭條 《海角七號》票房向破億逼近 范逸臣裸泳 本周墾丁見 - 時報 2小時5分鐘以前 「海角七號」捧紅范逸臣 「愛到底」換掉何潤東 - NOWnews 2小時38分鐘以前
-
《海角七號》票房向破億逼近 范逸臣裸泳 本周墾丁見
《海角七號》比颱風還猛,以719萬票房再奪上周末大台北地區票房冠軍...大台北地區票房第3名由《媽媽咪呀!》拿下,受到《海角七號》風潮影響,上映第二周的《囧男孩》賣座...
時報 - 2小時5分鐘以前
-
「海角七號」捧紅范逸臣 「愛到底」換掉何潤東
國片「海角七號」爆紅,男主角范逸臣的身價跟著翻漲...令眾人尷尬。 九把刀透露,是在看過「海角七號」後,認為故事主角非范逸臣不可,為此他還特地將故事修改... ...
NOWnews - 2小時38分鐘以前
-
海角七號強颱颳出818萬 奪冠連莊
記者李光爵/台北報導 遇水則發,這句話真是「海角七號」最佳寫照。上週辛樂克颱風來襲,結果「海」片票房不退反增,週末兩天「颳... ...
自由 - 2008/09/16 04:09
海角七號:(一)2008年度最佳電影,呼之欲出
文:Tzara
假設現在就得排出2008年度電影榜單,《海角七號》肯定會高居我榜單之首,即便目前甫過夏至,時值酷暑,在燠熱六月如此篤定《海角七號》為年度之最,我也不認為把話說的太早了,太滿,太誇張。
之所以如此盛譽,絕非私心力挺國片,於是給予加權計分,希望這篇文章能喚來更多人「支持」國片。事實恰恰顛倒,我與歷經台灣新浪潮「藝術」電影所洗禮
(荼害)過的多數觀眾一樣,對於國片的要求往往比起好萊塢電影更為嚴苛,一分鐘沒有對白,不見笑點,未聞哭點,就立刻顯出不耐煩的神情,然後馬上轉身向身
旁不懂裝懂的假文藝友人或男女朋友抱怨:「就說國片都很悶」、「就說看好萊塢電影」。當然,我耐性或許還高出常人多一點,偶爾還會賣弄點文采替國片導演的
藝術電影解釋其「隱喻」、「象徵」、「符號學」等,過去更有好幾回其實是含淚投票,情意相挺,內心仍舊嘆息咕噥著:「又一位賣房子拍沒人看,沒錢賺的電影
導演」。
上述窘狀,或周美玲《漂浪青春》開頭短片《麥子不死》針對台灣電影近代史諷人諷己的百般嘲弄,在這部《海角七號》中均不
復
見。還不僅不見過往國片新浪潮的舊包袱,或故步自封、不願溝通的作者耽溺,或其他主流市場長期所詬病的諸多「刻板印象」,《海角七號》無論就故事性,娛樂
性,甚至是藝術性(曾幾何時,用藝術兩字形容國片往往會成為票房毒藥),還是劇本格局視野的廣度,劇情的精采度與深度,讓人又哭又笑的動人程度,或影像畫
面所呈現的美感,剪輯敘事的流暢感、節奏感,故事營造的生動活潑熱度,可謂近幾年「後台灣新浪潮電影」世代中最成熟、最自由、最有企圖心、最有始有終、最
不虎頭蛇尾、最不小家子氣、最遠離象牙塔,最不束之高閣的一部全方位之作。其故事擁有多層次、跨族群、跨地域、跨性別、跨年齡層的可讀性,老少咸宜,雅俗
共賞,士農工商均可在其中找到值得花錢進戲院的理由,而且出了戲院之後,八九不離十的觀眾肯定都願意立刻驕傲又興奮地拿起手機,充當口碑代言人,慫恿親朋
好友前往觀賞。
試著回想一下近幾年幾部叫好又叫座,叫好不叫座,或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國片,舉凡《愛情靈藥》、《黑狗來了》、
《藍
色大門》、《不能說的秘密》,《沉睡的青春》,《夏天的尾巴》,《刺青》,《六號出口》,《九降風》,《練習曲》,《雙瞳》,《詭絲》,或《無米樂》、
《奇蹟的夏天》等片,部部都有其長處,亦有其短處,但《海角七號》最難能可貴之處是能擷取上述國片的諸多長處,成功融合各戲劇元素,如青春、熱血、純愛、
搖滾樂、台灣在地風情畫,喜劇、鬧劇、鄉土劇,兼容並蓄,渾然天成,劇情張力十足,卻沒有多少能加以批評之短處,從導演、演員、劇本、取景、攝影、剪輯、
配樂等,樣樣都表現出超高水準的製作成果,當然,這與本片為了堅持創作理念,追求完美,捨得灑下高達4000千萬的製作預算,該有的場景、特效規模絲毫沒
有縮水,絕不因為預算考量而有所妥協。
不過,灑錢不代表電影一定質精,質精不代表就能賣座,但不管我以哪個角度來看《海角七
號》,
他的是一部面面俱到,且必定賣座的國片。因此,最後我想藉機呼籲:請各位務必記得《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都知曉這老兄曾為籌拍史詩級
的《賽德克巴萊》,竟大膽以200萬預算,拍了5分鐘的試看片,行銷、宣傳、証明他的實力,藉以尋找金主投資,完成全片拍攝的計畫。當然,這個計畫最後無
疾而終,胎死腹中。不過,經過這部成本高達4000萬台幣的《海角七號》,魏德聖証明了一件事情:『只要給他預算,他一定可以拍出人人都滿意、都感驕傲、
都滿載而歸的電影作品。』
《海角七號》:(二)後台灣新浪潮,新國片準復興代表作
文:Tzara
不可諱言,
80年代末,解嚴前後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曾讓國片在本土美學開創與歷史使命負載等諸多期待下,開創一波璀璨輝煌的榮景,也完成啟蒙本土自覺的文化意
義。但90年代第二代新浪潮導演,則擺脫前代導演們的歷史使命感,自追溯集體記憶,國族根源的論述中脫身,轉而投向挖掘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和慾望的探索。
然而,國片興衰成在於此,敗也在此,這批第二代新浪潮的導演們過份耽溺於個人美學生命的體現,過份沉醉摸索那些源自劇場的隱喻、象徵、符號學等語彙系統,
卻淪為偏執、難以親近的作者論電影,雖很容易讓影像哲學思維深植人心的歐洲電影觀眾接受,對台灣本地觀眾來說卻是越來越沉重的視覺負擔,尤當影片訴求越來
越背離千禧年前後,社會氛圍所希冀電影能引領人們脫離世紀末恐慌的娛樂狂歡目的時,台灣電影導演們卻還背道而馳地繼續討論存在與存有等形而上學,最後台灣
電影竟被觀眾冠上「沉悶」、「為國外獎項而拍」、「非拍給市井小民觀賞」的標籤,而這難以洗刷的刻板印象更導致後新新浪潮新銳導演們,不管如何努力,如何
開創新題材,如何急欲拋開舊包袱,卻要一肩承擔國片的原罪。所幸,這些青壯一代的台灣導演們,還願意咬緊牙關,前仆後繼地為國片洗刷污名,並以一部一部越
來越多元、越貼近平民百姓家的電影,一步一步地尋回已流失的國片觀眾族群。
我慣以2002年易智言的《藍色大門》起算為千囍年後新新浪潮電影的開端,其青春小品的劇情,簡單明瞭,清爽爽口,餘韻無窮。且與1976等在地樂團的合作,小而美的製作預算,與先專攻台北少廳數,再以口碑創造佳績長賣的行銷方式,都成為後來許多新國片的典範。
除了以《藍色大門》為首的一系列新青春電影外,同年蘇照彬的《愛情靈藥》,則與隔年的《黑狗來了》(2003)共創一明一暗的黑色幽默喜劇,也間接影像
到後來《國士無雙》等取材自台灣在地生活百態的諷刺鬧劇。另外,像是由紀錄片《無米樂》所奠定「販售在地人文明媚春光風情畫」的基調,則預告《九降風》、
《練習曲》等片的賣座。當然,除了上述三條路線,國片類型日趨多元,國片導演越來越懂得如何在有限預算的市場操作中,保持自我的創作概念,並且更善於觀眾
溝通,種種良性循環下,後台灣新浪潮的新國片可有準復興的態勢。至少,現在「國片」一詞,越來越能擺脫過去的污名,看國片日漸成為青少年族群間的流行,這
些都是千囍年後所有中、新生代導演的努力成果。
在後台灣新浪潮新國片日益喚回並鞏固過往支持本土電影的觀眾後《海角七號》的出
現,
更讓人預先窺見這波新國片復興的高潮繼《不能說的祕密》後,又一部有望橫掃獨立與主流電影市場的佳片。不同的是,非學院派出身的《不能說的祕密》,是以完
全商業經營的模式將電影製作與行銷包裝等各環節力求盡善盡美,而《海角七號》則是吸納過往所有國片的特點,無論是青春熱血、甜美純愛,在地人文風景,音樂
電影等元素,盡數一網打盡。更重要的是《海角七號》不吝於節省預算,共耗資4000萬拍攝,並將所有經費花得合情合理,符合效益,按照劇本需求,絕不有所
妥協。觀眾看了,也能感到值回票價。
若是這部《海角七號》真能成為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士農工商人人皆愛的作品,除了編導魏德聖
天
生用影像說故事的節奏感功力一流外,其劇本的嫻熟完美誠如前文所言,幾乎納入千囍年後台灣新浪潮國片的所有元素,饒富娛樂性、趣味性、與可讀性,全片幾乎
毫無冷場,讓人哭、讓人笑、又讓人感到悲傷,也讓人感到萬分幸福,光是這部電影所能給予觀眾的「五味雜陳」,便足以證明這齣劇本多麼難能可貴,正是現今國
片觀眾、投資者、戲院通路所期待的劇本。
乍聽之下,《海角七號》是一部純粹娛樂性導向的作品,實際上它所給予觀者的感動並不在刻
意
營造笑料、哭點,反而是訴求觀眾自然產生認同,不自覺地走進故事與角色之中,進而發自內心地感動。簡單來說,本片緊扣著恆春這片土地,運用最道地的語言,
道地的景致,道地的風土民情,來塑造恆春印象。毫不遮掩,也毫不美化,不流於表面,而是深入內涵。態度絕對真誠,且處處充滿在玆唸茲的尊敬。無論您是南部
子弟,或因為近幾年「春天吶喊」的風行,或墾丁度假旅遊的機會曾造訪過恆春,在這部電影中你都能回味到熟悉的溫度,熟悉的風景,熟悉的臉孔,熟悉的爽朗笑
聲。
更讓我激賞的是:編導還以既詩意浪漫,又富文學價值的平行手法,以一封來自二戰戰敗國日本撤台老兵寄給台籍愛人友子的信件,
勾
勒出恆春日據時代的歷史記憶。同時,這跨越時空的信件還兼負貫穿古今,交織今昔兩位「友子」命運,並歌頌永恆愛情的作用,實在是神來之筆,對於戲劇張力而
言,更增耐人尋味的閱讀性。
全劇就在看似極為通俗、娛樂導向的流暢節奏下,融入許多饒富文學價值、美學目的,甚至是社會批判的企
圖,尤其是那些沉重的反省批判,例如「春天吶喊是外來投資者,在恆春墾丁撈金」,相對「在地青年人卻不斷外移」的檢討;或如對國寶級在地文化藝術長期受到
忽視的反省,《海角七號》均以幽默諷刺的筆觸讓觀眾自然認同。就概念的傳達與溝通來說,相對過去其他多部過份嚴肅的國片,本片以娛樂包裝嚴肅目的的方式顯
得更為聰明睿智。
最後,我想特別指出本片音樂元素的使用,堪稱近期國片之最。《海角七號》不時讓我回憶起聆聽交工樂隊概念專輯
《菊
花夜行軍》的悸動,也浮現著欣賞愛爾蘭電影《曾經,愛是唯一》的感動,而這兩部電影均透過音樂人對於音樂創作的理想堅持,表現出令人為之敬佩的生命力,體
現著生命追求自我實現的真諦。另一方面,兩部電影都充分利用音樂這最簡單,最真誠,最直接的世界語言,表達出文字所無法明說的複雜情感。在動人的音符中,
譜出一則美麗萬分的愛情故事。
《海角七號》以音樂證明愛情,用音樂述說故事,同時也用音樂為恆春在地文化致敬。本片除了用動人情
歌
賺人熱淚,我最難忘片末高潮戲碼的演唱會片段,最後安可曲竟突然以月琴為起音,彈奏改編自舒伯特名曲的「野玫瑰」,古典、傳統與現代樂器的結合,中日歌手
跨國界的唱和,讓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種種愛恨,族群間的隔閡,傳統與現代的論戰,均藉由音樂所能傳達的大愛,在此一時刻徹底達到和諧,多麼美麗啊。
海角七號的狂賣,帶來的效應與啟發
文:Tzara
以下文章的票房都是以台北市為計算,全台票房為台北市乘以二計算。資料來源全出自於TPBO:http://www.taipeibo.com/#top。
今年的國片除了洪智育導演的《1895乙未》,以及港資澤東投資,關錦鵬監製,朱家麟執導,卻因故換成王嬿妮接棒,最後變成程孝澤導演的《渺渺》外,全部我都看過(當然包含花吃了那女孩等)
說2008年是國片復興年也不為過,好幾部國片都開出好成績。但在海角七號之前,所謂好成績也不過是區區幾百萬的票房。曾幾何時,資金、導演、技術、人
才全是台灣自製的「純國片」-海角七號竟然已經全台賣破3000萬,超越《功夫灌籃》,進階挑戰全台4000萬中,這數字或許與好萊塢片動輒破億的票房不
能相比,但各位要知道這個票房背後代表的意義非凡,除了魏導現在可以少欠一點銀行貸款。未來借錢拍片,銀行也比較不會百般刁難,好像怕深怕國片一定賠本
了,導演拍片拍完一定跑路賴賬般。甚至,未來會有吸引更多投資者主動掏錢投資國片。
另外,媒體給予國片的關愛與篇幅會更多:君不
見
這兩個禮拜的報章雜誌甚至是原本要「花錢」才排的進去的新聞頻道,都不得不因為這波海角熱的「全民運動」而趕製做相關新聞,甚至連「全民最大黨」都有茂柏
的復刻版。這些都不是《海角七號》團隊主動花錢買來的,而是媒體主動給予篇幅的。影響所及,對於未來很多想要幫國片忙的小記者,再也不會被上頭說:「國片
新聞,沒人有興趣,換一則炸蝦的,或者劉真今天有露了什麼餡。」
再者是勢利的戲院通路,也願意再給國片機會了:君不見這次海角七
號
「第一周小廳,第二周中廳,第三周大廳」的戲院有多少家。在商言商,戲院從來就沒有錯,有錢賺戲院當然進,當然一直放,當然擺大廳。尤其是台灣的戲院生態
在完全自由經濟的放片體制下,國片政策也從未沒有類似韓國的保護政策,也沒有歐美獨立的而足以支撐產業經營的藝術戲院,國片要賣回成本,只有兩途:「降低
成本,單院單廳」,以及「花大錢行銷,全省聯映,打造氣勢」。過去幾年,國片幾乎都是選擇前者,尤其在《藍色大門》之後一直如此。除非是很有雄厚的本錢作
後盾,如哥倫比亞的《雙瞳》,中環集團給了兩億的《詭絲》,否則很少有國片可以買媒體、買通路、買公車廣告。如果買不到媒體會怎樣?結果就是再好看的國
片,因為沒人知道,所以乏人問津,然後草草結束。過去幾年有多少國片就是這樣。
但是,可別忘了,《雙瞳》(3668萬)、《詭絲》(2218萬)也都是花了大筆錢作宣傳,實際票房卻還沒有達到收益成本。更何況,花了大筆錢,結果票房開出來卻奇差無比的《松鼠自殺事件》(73萬)。
因此,相對於《松鼠自殺事件》的慘賠,我頓悟幾點:「國片沒有媒體很難大賣,但有了媒體,片型本身不好,也不會大賣」。「過度包裝行銷,卻沒有內容也是
不會大賣」。以上的結論,換成好萊塢片也可,但是觀眾給予好萊塢片機會的包容力會比國片更多,這種心態不能忽視。不過,無論如何,《海角七號》證明了:
「好題材,好電影,也能賣到媒體都要爭相曝光。」
不過,若有媒體助長,又是部片型很好的國片,還是能賣的,舉例2007年的《練
習
曲》即是一例:公路環島,多少人的理想。台灣山川壯麗的人文風情,很多都市人滿足旅遊的幻想。這些內容沒有人看了會不喜歡。再加上”愛台灣”的情感認同,
所以針對這些認同與夢想去強打就對了。怎麼強打呢?靠的是導演陳懷恩的老婆楊麗音與媒體關係良好,《練習曲》上映時,各家新聞台(不只三立,就連TVBS
都給足面子)均給予重要時段曝光,不管是專訪,特輯還是廣告新聞,再再塑造《練習曲》是愛台灣觀眾必看的電影。再加上《練習曲》於PTT、奇摩電影討論站
的口碑很好,因此,票房得以長紅,最後總結台北票房共計894萬的佳績,贏了當年靠「明星光環」吸引西門町少男少女進戲院的《刺青》(713萬)等國片。
雖然《海角七號》沒有經費主動購買媒體,但是在發行片商「博偉」的強勢推銷下,全省上映廳數多達41廳,堪稱歷來「純國片」之最,也打下了成功的基礎。
然而,其中多數戲院還是只給國片「一周機會」的慣例,賣不好,就沒有明天。但是《海角七號》卻口碑甚高,逆勢上揚,狂賣不已,讓很多戲院不只樂意續賣,還
把原本屬於好萊塢八大電影的大廳,讓位給《海角七號》。至於,那些只買斷一周的戲院呢?抱歉,現在他們正在跳腳,正在揀起碎了一地的眼鏡。這樣的紅盤,對
戲院通路的影響將是完全正面的影響,對於國片等同於不賣座的觀感或大大改觀。至少,影響所及,半年內的國片,國片導演跟宣傳再也不用卑微地挨家挨戶請求
「上上我的片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純靠口碑(甚至可說純靠PTT電影板,一開始奇摩電影討論站沒有多少人瘋這部國片)的《海角
七
號》,與倚靠媒體曝光的《練習曲》票房卻差異很大:前者台北賣破1500萬,後者則是將近900萬,其中的差異何在?我想與「劇情」、「說故事的手法」、
「故事吸引觀眾的廣度(而非深度)」及「可供後續討論的話題熱度」有關。平心而論,《練習曲》有的,《海角七號》都有,《海角七號》有的,《練習曲》卻不
一定都有。其中,「口碑行銷」,而且不只是既有國片觀眾的口碑行銷,而是「普羅大眾」的口碑行銷猶為重要。《海角七號》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國片觀眾+普羅
大眾」聯合的口碑行銷。
純國片觀眾的口碑行銷最多能多少?舉《九降風》為例,其台北市票房累計332萬,之前是今年僅次於抄襲王
朱
延平導演,明星吸票機周董主演的《功夫灌籃》次高的國片。(雖然是曾志偉的港資,但我還是將九降風分類在純國片),其票房之所以能開到332萬的佳績,很
大的原因在於網路族群的討論(PTT+KIMO),但最多也只賣到332萬。如果我們將《九降風》的332萬視為純國片口碑效應的上限,而《練習曲》的
894萬是媒體效應的上限,再沒有明星吸票機效應(如《不能說的秘密》、《功夫灌籃》)的加分效果下,兩者相加最多是1200萬(這也就是當初我像許多片
商預估《海角七號》台北必定破千萬,小范必定要裸泳的原因),但目前《海角七號》的台北票房卻以賣破1500萬,多出來的300萬,甚至更多的票房(現在
預測台北會賣破2000萬,全台4000萬,甚至還可以挑戰上去,端看這波停不下來的口碑效應能到怎樣的誇張地步。)從何而來?我想全都是「普羅大眾的口
碑」的功勞。
如果說《海角七號》的狂賣也來自於「普羅大眾的口碑」,那《海角七號》另一個重大的影響力就是成功拉抬普羅觀眾對於
國
片觀感。而這裡只得「普羅觀眾」,正是那些願意「不作任何功課」,光看到片名、廣告、電影海報、電影預告就願意進去看的「大眾」;是那些過往認為「看國片
浪費錢」、「看國片一點都不能拿出來說嘴,不能獲得同儕認同」的大眾。而《海角七號》得以成功攻進這塊過往難以攻佔的票房人口,才是真正賣座的關鍵。
最有趣的是:為什麼《海角七號》能攻佔這群普羅大眾呢?「普羅大眾」之所以會願意進戲院,花跟「好萊塢特效片一樣的價錢」看國片,完完全全靠的是第一波國片觀眾的口碑帶動
最有趣的是:為什麼《海角七號》能攻佔這群普羅大眾呢?「普羅大眾」之所以會願意進戲院,花跟「好萊塢特效片一樣的價錢」看國片,完完全全靠的是第一波
國片觀眾的口碑帶動,接著這些這些普羅大眾所形成的第二波口碑效應才是可怕,不僅讓《海角七號》第二週的總票房比首周成長200%,甚至九月初的第三週,
接連好幾天單日票房都居冠,這是過往純國片都沒見到的熱潮。
因此,國片觀眾+第一波普羅大眾在網路討論的熱度(尤其是PTT),
MSN暱稱的串聯,成功吸引第二波普羅大眾的興趣,甚至形成「非看不可」,「大家都在看」的一窩瘋現象(很正面的)。連帶就連《海角七號》的周邊商品,包
含因為拍片需要而定製的「馬拉桑」,片中的「七龍珠」,拍片的景點,還有網路訂購的CD/明信片套票都一併狂賣。這種現象,真的是近十年來所未見。而這種
「純口碑行銷」,促使媒體必須報導,通路必須延檔期,當然還是要歸功於《海角七號》充滿娛樂性,老少咸宜,與在地生活產生情感共鳴的故事。相信只要看過本
片的觀眾,多數都願意立刻拿手機、掛MSN暱稱推薦給很多過往不看國片的朋友。但前提就是要有人先進去看,要有人發出口碑,要形成一股風氣,形成一股熱
潮,然後原本對國片性冷感、沒信心,甚至瞧不起,充滿刻板印象,殊不知國片除了朱導、蔡導外還有很多很棒的國片的的大眾才會「跟風(瘋)」。而這些普羅大
眾看完之後,若能發出「原來國片那麼好看」,或者這些過往從來不看國片的大眾,也不禁變成老鼠會的一員,開始作直銷,這不只是《海角七號》的成功,更是所
有國片的成功,而且引響所及,會影響到下一部上映的國片:《囧男孩》。因此,多數普羅大眾對於「國片」二字的觀感改變了,大眾願意給國片機會了,我認為這
是《海角七號》熱賣的最重要意義也是貢獻之一。
延襲著大眾對於國片觀感的改觀,肯定會讓跟在《海角七號》之後的《囧男孩》賣更
好。
若沒有《海角七號》,我相信《囧男孩》票房最多只會跟《九降風》一樣,台北票房最多賣到400萬,但因為《海角七號》創造國片熱,所以《囧男孩》在我的預
估,台北應該可以賣到800萬,就是一倍以上。而這數字怎麼來的?我是算進去海角七號前兩週票房得來的。(即既有國片觀眾+第一波普羅大眾)。
不過,《海角七號》的效應雖然能影響到《囧男孩》,這也是因為《囧男孩》本身片型夠好,就像《九降風》一樣能造成所有觀眾的共鳴感,否則像《練習曲》大
賣,當時帶給國片觀察者很多信心,但之後的幾部國片票房依舊在基本盤(100萬)左右游走,不管是《穿牆人》(65萬)、《夏天的尾巴》(71萬),《松
鼠自殺事件》(73萬)、《黑眼圈》(98萬)、《沉睡的青春》(120萬)等,原因不是這些電影不好,而是片型、題材、表現手法還未能普及化。若未能普
及化,又沒有其他加分效果,例如有電視明星助陣,上的了蘋果大板的《基因決定我愛妳》,就可以賣到150萬。《最遙遠的距離》台北可以賣到313萬,背後
的原因肯定與桂綸美主演的《不能說的秘密》(2664萬)有關,否則按照《最遙遠的距離》的題材、片型與結構,應當是100萬上下的片。所以,從此還可以
看出,國片這幾年就是缺乏吸票機型的明星演員。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桂綸鎂紅了,《最遙遠
的距離》笑了。
最
後,
再提一點《海角七號》的影響,這影響是比較少觀眾會曉得的,那就是《海角七號》的熱賣,是中新生代導演總算不用在被猶如籃協、棒球裡頭的那些老屁股,那些
把持資源,尸位素餐,整天嚷嚷著:「以前我們國片賣的多好」,然後要中新生代導演按照他們陳腐,與市場脫節的觀念去拍電影,否則不給你「輔導金」,不幫你
賣到國外,不幫你搞定通路等等的老屁股的氣。或許海角七號還是拿了500萬輔導金,或許魏導本人根本沒想那麼多,但我認為《海角七號》的狂賣,確實讓原本
很多等著看笑話的老屁股現在啞口無言了,甚至有些政府官員開始跳出來邀功。
前幾天我遇到幾個老屁股,老影評人,很多人還在不解,
為
什麼技術、結構、敘事處處都有漏洞的《海角七號》會大賣成這樣。他們當著我的面說:難道國片觀眾的水準就這樣嗎?我笑而不答,很顯然的,他們還以為台灣觀
眾仍處在當年剛解嚴,對於什麼文化產品新知都想要一睹的年代。他們忘了現在已經不是屬於「新浪潮」的年代,現在的大眾期待看到的是《海角七號》這類親民的
電影,至於,嚴謹的藝術電影,雖然我是忠實的觀眾,但那畢竟是「小眾」,畢竟在台灣這個缺乏隱喻、象徵、符號學等哲學教育,且詩教育也不普及的國家,請認
請這個事實吧。
讓很多老屁股,老影評人繼續不解吧,如果《海角七號》的成功,能幫助後來的國片更好招募資金,甚至順利跳過輔導金
這
一塊。有更友善的通路,避免只能上映一周的窘況,觀眾、媒體都願意給國片多點機會(請避免說再一次機會,因為多數國片導演從來就沒錯),《海角七號》真的
是功德無量,而曾經幫忙《海角七號》催票的每一個人,其實都參予到歷史轉捩點的一部分。我們都該感到與有榮焉。
但是,話說回來,
台
灣能出現幾部《海角七號》呢?《海角七號》的影響力能維持多久呢?這恐怕還是得得好好替國片做個SWOT分析一下。只是這個SWOT分析,過去我參加過太
多講座,或者在電影板上聽過太多建言,結論就是:整個產業結構,從製片面到市場面處處都充滿內憂外患,處處都是病。但我的意思不是說國片沒救了,而是要慢
慢救,要思進的不只是電影人,還包含媒體、觀眾以及政府政策,這要說的面向實在太大,恐怕不是我一個人可以說完。所以,言盡於此,我能說的就這麼多,能幫
忙國片的頂多就是改改板標,作作置底,幫忙國片能在全台灣最大的電影討論板,且使用者年齡層與特性剛好是電影票房人口主力的PTT電影板幫點忙,說點話,
曝點光。除此之外,國片要復興還是得回歸基本盤,要先有商業電影機制的建立,才會有藝術電影自足的市場,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非互相對立的。希望所有人都
一起幫忙重創國片產業的健全與榮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