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4 00:04:11空中聲波

04月2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A-late-quartet001.jpeg

 

台北愛樂電台FM99.7《電影最前線》節目,星期六晚 上八點到十點,聆聽網址如下:http://www.e-classical.com.tw/voice/radio/index.cfm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尋找希薇亞(In the City of Sylvia)》

 

西班牙電影《尋找希薇亞》描述一個不知名的男生(Xavier Lafitte飾演),一心念著六年前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遇見的女孩希薇亞,六年後重返舊地,他要憑著記憶,重新拾回當日的感動。 sylvia007.jpg

 

胡適先生曾寫過小詩「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吹不散的是相思,可是人影不會被時間稀釋而變得模糊嗎?

 

《尋找希薇亞》是一部要求觀眾專心「聽」與「看」的電影。因為模糊了,所有必需用心凝視,用心傾聽,感官的充份放大,形成《尋找希薇亞》獨特的美學氛圍。

 

輾轉反側,思量難忘,戀愛中人無不如此。然而,心頭的「人影」真的清晰可辨嗎?六年前的記憶,驚鴻一瞥的心動,能夠在你的腦海深處鐫刻下多精準的人物肖像?如果不能,這份尋覓,能有結果嗎?

 

尋覓是古今中外愛情電影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尋找希薇亞》對於少男心情的描述無非也是貼近這樣的情懷,特別是終於「等到」他「認定」的希薇亞時,對於的距離與回應,符合期待嗎?還是只有惆悵?《尋找希薇亞》是一部城市戀曲,浮生的電影夢。

 

使用音樂: 《尋找希薇亞》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東京家族》

 

五十年前,小津安二郎拍過膾炙人口的《東京物語》,如今,同一個故事,換成了山田洋次拍成了《東京家族》。

tokyo-09.jpg 

重拍是致敬,同樣也新添加了時代的印痕,難免就讓人起了比較心。

 

今天的節目要從選角和戲份做切入。當年的關鍵老爸老媽角色在笠智眾和東山千榮子的刻畫下,確實已具有日本長者的風采,山田洋次換了體型相異的橋爪功和吉行和子取代,乍看並不順眼,但是老爸有型(頑固),老媽有戲(守護家人的細節),也有了不遑多讓的魅力。

 

其次,關鍵的媳婦一角則由守寡的原節子換成了還未過門的蒼井優,多添了合理性,也把家人關係做了更緊密的連結,也讓《東京物語》戲不多的小兒子昌次,換上妻夫木聰來飾演後,多添了山田洋次對日本青年的期許與祈願。

 

使用音樂:《東京家族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qua963.jpg

 

我喜歡增長知識的電影,《濃情四重奏》就用了兩則音樂史的故事,豐潤了電影的主題

 

01.  舒伯特臨終前最想聽誰的作品?答案是貝多芬的131弦樂四種奏。為什麼?首先,那是英雄相惜的孺慕之心,其次,那是男主角的心靈自況,一位要退休的大提琴手,會選擇什麼樣的作品告別舞台?

 

02.  我們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及,男主角曾經師事過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電影中那段憶述大師提攜後進的故事,寬厚動人,深具啟發力。

 

音樂掌故何等迷人,但是《濃情四重奏》的核心除了音樂,還是人。合作了25

年的四重奏,何以要拆夥?首先,人老了,團體終究要散了;其次,原本很有默契的四重奏成員,會不會有爭強計較心?

 

很少見的體材,很動人的人性互動,記憶、友情和音樂專業的交流,在在動人。

 

使用音樂: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 1942

1942.03.jpg 

拍過震災(《唐山大地震》),如今馮小剛拍了旱災,《1942》是一部飢荒電影,亦是一部政客以人命做籌碼的批判電影。

 

天災很難抵抗,人禍更是悲劇,《1942》從張國立飾演的富有東家展開,他先得面對飢民,既而是逃荒,又遇上了戰爭,榮華富貴剎那成空,溫飽難求,家人都照顧不了的人生浩劫,生死邊緣,人性的陰暗與無奈就成了《1942》最深沈的歎息。

 

馮小剛花了些篇幅描寫政客與軍人如何因應旱災,人命不是第一要務,政治權益或者戰爭優勢,才是核心,至於國民黨如何操縱人民來歡迎美國政要,飢荒年代大官們依舊可以有水煮雞蛋,可以有糖醋魚,那是多強烈的對比?跪不下去的閨女不是不願服伺恩客,而是用尊嚴換來糧食,卻因吃太飽,蹲不下去,那又是多慘的嘲諷。

 

不想餓死的人,拿什麼來交換?答案都是催淚的。

 

使用音樂: 活著》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