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1 13:02:01空中聲波

遇見菲利普.葛拉斯

人們認為我是位藝術風格的作曲家,認為我眼高於頂,其實我是一點都不高傲的。 ─菲利普.葛拉斯


有人尊稱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是二十世紀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因為他倡導的低限主義音樂作品,豐富了二十世紀的音樂形式,另外他又涉獵了管弦樂、歌劇、電影配樂、環境音樂及新世紀音樂,類型多元又寬廣,最重要的是無不煥然有成。

在音樂創作上,菲利普.葛拉斯信奉低限主義,偏好以簡明的主題動機,不斷反覆、延伸、或者層層堆高,來完成音樂,由於反覆,因而衍生而孕生出在漩渦中打轉的迴旋與浸泡效果,卻也由於他往往在重覆中另外加進了極細微的變化,讓音樂風貌在層層轉進中拉出更寬闊的風景,這樣獨特的觀念與技法,讓他成為藝術殿堂的前衛拓荒者;在現實人生中,他曾在餐廳打工,也在機場擔任裝缷工,更曾在紐約開了一段時間的計程車,他說:「音樂家要能這樣體驗人生,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更真實,才更深刻。」

不過,我和葛拉斯的相識因緣卻是在電影配樂。曾以《達賴的一生》、《時時刻刻》和《醜聞筆記》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的他,總是在低限主義的概念下,打造出與眾不同的音樂氣質,不管影像和故事是否突出,他的電影配樂總是最鮮明、最活跳的元素。

音樂家在好萊塢生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順應潮流,用音樂來替電影來加工美容,極盡踵事添華的功能;另一種則是逆向操作,不求附和,而是追尋音樂本色,讓音樂的氛圍自然流現。葛拉斯就屬於第二類的代表人物。


一、其人其事

有的樂評家批評我的音樂有如聲音的折磨,不是的,其實我不太在意音樂的氛圍或情緒,我在意的是音樂語言,以一種與眾不同的音樂文法去聆聽,每回聆賞音樂時,常常覺得腳下的大地正在移動,整個人有如懸在空中。
─菲利普.葛拉斯

菲利普.葛拉斯(Phillip Glass)1937年1月31日在美國馬利蘭州的巴提摩爾市出生,父親班.葛拉斯(Ben Glass)是位音響修理技師,經常得用唱片來試驗唱機功能,所以也順便以低廉的價格買到了一些古典唱片,每天就放給家裡的三個小孩聽,耳濡目染下,他很快就熟悉了貝多芬的四重奏、舒伯特的奏鳴曲和蕭士塔哥維奇的交響樂等一些比較冷門的作品,六歲時開始上音樂班,八歲時專攻笛子,一直到了高中時期才正式接觸了傳統的古典音樂。

菲力普先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數學和哲學,十九歲就大學畢業了,因為曾經半工半讀學習鋼琴,所以就直奔紐約茱莉亞學院研讀音樂,接受紮實的古典音樂訓練,一直到以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巴黎深造,受教於納蒂亞.包蘭傑(Nadia Boulanger)後,接觸到更多元的音樂形式,才找到生命方向,他在電影導演Conrad Roods 的邀約下,替電影《Chappaqua》配樂,他先將印度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創作的印度傳統音樂旋律轉化成西方音樂的樂譜形式,再帶進這部有迷幻色彩的心靈治療電影之中,奇特的題材與媒介的結合,開啟了他對東方印度、西藏音樂和北非音樂的研究大門,也奠定了他後來音樂創作的多元特色。

後來葛拉斯進一步與史提夫雷赫(Steve Reich)和拉蒙特楊(LaMonte Young)發展出低限主義的創作理論與音樂表現,帶給古典音樂界極大的震撼。他在1976年推出了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歌劇《海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更被譽為廿世紀的藝術創作里程碑,因為他拒絕了傳統歌劇的結構與形式,沒有詠歎調,不落幕也不換場,也沒有中場休息,把音樂的感受和詮釋完全交給觀眾,藉由聆賞者的眼睛與耳朵自行拼貼出歌劇的意義。

不敝帚自珍,不妄自尊大,以開放的心靈勇於嘗試,堪稱是葛拉斯最鮮明的創作印記,他不但樂於與Allen Ginsberg和 David Bowie等流行歌手合作,更盛讚保羅.賽門(Paul Simon)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手,也曾經自組了一隻菲利普.葛拉斯合奏團(Philip Glass Ensemble),堅持只有自己上場彈奏樂曲,才能夠直接面對觀眾,了解究竟是誰來買票聽音樂,從他們的姿態和反應中,感受到他們對音樂的接受程度,「音樂其實就是一種溝通經驗,很實在,不像數學或哲學的沈思與追求,也不是一顆顆的豆芽菜,」他相信公開演奏其實是完成一段音樂之旅的最後關卡,從靈感、創作到演奏,缺了任何一個環節,音樂創作旅程都顯得殘缺不全了。真實人生的音樂世界是應該包括了演出,唱片聆賞、電台播送或者接受樂評人的訪問,才算完成。
原子映象 2008-11-28 17:51:37

菲利普葛拉斯的創作之路與心靈世界首度公開,
盡在電影【菲利葛拉斯12樂章】中,
即日起串連{葛拉斯音樂盒}還有機會獲得電影交換劵喔!
詳情請見原子筆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atom/
12/12磅礡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