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5 13:30:33空中聲波
莫瑞康尼─創作的火花
電影是綜合藝術,每個環節的工作者若能貢獻所長,電影的綜合成就必定不同凡響,反之,則是無盡的爭議、哀怨和批判了。
今天要談的就是導演和作曲家的互動藝術。
「作曲家和導演的關係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電影配樂大師麥可.奈曼(Michael Nyman)訪問台灣時曾經親口向我觀說出他的作曲心路:「這三字個字分別是Invitation(邀請),Suggest(建議),和Order(命 令)。」從「極盡禮遇」到最後「只能聽我的」,其實正是藝術家之間經常發生的碰撞火花。
麥可.奈曼曾經和紐西蘭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合作了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名聞全球,但是兩人從惺惺相惜到相敬如冰,最後不再合作,關鍵就在於合作過程雙方岐義很大,各不相讓,偏偏導演是電影作品的最後取捨者, 作曲家很難堅持己見的。
鼎鼎大名的義大利國寶作曲家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的說法則是比較中性, 莫瑞康尼說:「每回看完毛片,我就會告訴導演我的觀感,以及我打算怎麼去做音樂,導演有時會接受,有時會討論,有時則是摧毀我的想法。」
他的作曲經驗談,總而言之就是:「接受」、「討論」和「摧毀」。
畢竟導演決定了電影作品最後的面貌,音樂家老愛和導演抬槓,就要看導演有沒有眼光和雅量了,不過,莫瑞康尼強調:「作曲家要服從導演,同樣地,導演也要相信作曲家。大家都有默契,相互信念,一切就順暢,否則就毀了。」理性、中和,又能適時退讓,一切就會順暢許多。
但是,作曲家和導演的溝通策略很重要,《影武者》的日本作曲家池邊晉一郎就曾經透露他和大師溝通音樂的作法,他說:「黑澤明認為電影音樂越簡單越好,能讓觀眾一聽就明白,就喜歡,能夠很快就跟著吟唱就對了。」
原則雖然簡單,但是跡近完美主義的黑澤明對音樂很挑剔,一定要一首接一首都聽完之後才願做出決定,作曲家的責任就是要提供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或表情,讓導演做出決定。
池邊晉一郎說:「作曲家在交卷前,對於什麼音樂才適合,其實心裡都有數。只不過,做決定的是導演,多數人都會先有些挑剔,所以我就先安排一些我自己都不喜 歡的片段給導演聽,導演一聽當然也不喜歡,也有意見,我通常是把自己最鍾愛的音樂放在第七、八段,導演越聽越進入狀況,等到第七、八首時,最漂亮的主題出 現了,他的耳朵和心靈都開了竅,他選擇的主題,其實就是你最得意的那一首。」
要想賓主皆歡,小手段小策略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一開始就傻傻地把自己最得意的音樂秀出來,一旦碰壁,就再沒有轉寰空間,雙方都會尷尬,先派下駟上場,滿 足了導演的挑剔欲,即時再秀出王牌,創造驚豔的效果,另外再拿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墊背,導演當然就會依你的意,挑出你精心安排的作品。
這一點小奸小詐,莫瑞康尼就要自歎不如了。
莫瑞康尼和美國導演狄帕瑪(Brian de Palma)在1987年合作《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時就傻傻地施盡渾身解數去討好狄帕瑪,總是一上場就先上主菜,有一回導演要聽一段用小喇叭來吹奏警察主題的樂章,莫瑞康尼一 共寫了九種不同的音樂讓導演挑,而且還特別叮嚀導演,這些音樂都是我的得意傑作,怎麼挑都好,千萬就別挑第七首,那是我最不喜歡的一段,可是,最後狄帕瑪 最後選中的卻偏偏是第七首。
不是導演不給面子,是作曲家笨,如果你真的不喜歡某一段,自己閹掉就好了,拿出來做什麼?導演聽都沒聽見,自然不會挑了。作曲家不但良窳並陳,還特別加了標記,想不多看多聽都不行。
《鐵面無私》的音樂曾讓莫瑞康尼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他坦承,雖然狄帕瑪的選擇出乎他的意料,然而:「平心而論,他選擇的片段,用在電影上還真的很合適。」
今天要談的就是導演和作曲家的互動藝術。
「作曲家和導演的關係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電影配樂大師麥可.奈曼(Michael Nyman)訪問台灣時曾經親口向我觀說出他的作曲心路:「這三字個字分別是Invitation(邀請),Suggest(建議),和Order(命 令)。」從「極盡禮遇」到最後「只能聽我的」,其實正是藝術家之間經常發生的碰撞火花。
麥可.奈曼曾經和紐西蘭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合作了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名聞全球,但是兩人從惺惺相惜到相敬如冰,最後不再合作,關鍵就在於合作過程雙方岐義很大,各不相讓,偏偏導演是電影作品的最後取捨者, 作曲家很難堅持己見的。
鼎鼎大名的義大利國寶作曲家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的說法則是比較中性, 莫瑞康尼說:「每回看完毛片,我就會告訴導演我的觀感,以及我打算怎麼去做音樂,導演有時會接受,有時會討論,有時則是摧毀我的想法。」
他的作曲經驗談,總而言之就是:「接受」、「討論」和「摧毀」。
畢竟導演決定了電影作品最後的面貌,音樂家老愛和導演抬槓,就要看導演有沒有眼光和雅量了,不過,莫瑞康尼強調:「作曲家要服從導演,同樣地,導演也要相信作曲家。大家都有默契,相互信念,一切就順暢,否則就毀了。」理性、中和,又能適時退讓,一切就會順暢許多。
但是,作曲家和導演的溝通策略很重要,《影武者》的日本作曲家池邊晉一郎就曾經透露他和大師溝通音樂的作法,他說:「黑澤明認為電影音樂越簡單越好,能讓觀眾一聽就明白,就喜歡,能夠很快就跟著吟唱就對了。」
原則雖然簡單,但是跡近完美主義的黑澤明對音樂很挑剔,一定要一首接一首都聽完之後才願做出決定,作曲家的責任就是要提供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或表情,讓導演做出決定。
池邊晉一郎說:「作曲家在交卷前,對於什麼音樂才適合,其實心裡都有數。只不過,做決定的是導演,多數人都會先有些挑剔,所以我就先安排一些我自己都不喜 歡的片段給導演聽,導演一聽當然也不喜歡,也有意見,我通常是把自己最鍾愛的音樂放在第七、八段,導演越聽越進入狀況,等到第七、八首時,最漂亮的主題出 現了,他的耳朵和心靈都開了竅,他選擇的主題,其實就是你最得意的那一首。」
要想賓主皆歡,小手段小策略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一開始就傻傻地把自己最得意的音樂秀出來,一旦碰壁,就再沒有轉寰空間,雙方都會尷尬,先派下駟上場,滿 足了導演的挑剔欲,即時再秀出王牌,創造驚豔的效果,另外再拿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墊背,導演當然就會依你的意,挑出你精心安排的作品。
這一點小奸小詐,莫瑞康尼就要自歎不如了。
莫瑞康尼和美國導演狄帕瑪(Brian de Palma)在1987年合作《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時就傻傻地施盡渾身解數去討好狄帕瑪,總是一上場就先上主菜,有一回導演要聽一段用小喇叭來吹奏警察主題的樂章,莫瑞康尼一 共寫了九種不同的音樂讓導演挑,而且還特別叮嚀導演,這些音樂都是我的得意傑作,怎麼挑都好,千萬就別挑第七首,那是我最不喜歡的一段,可是,最後狄帕瑪 最後選中的卻偏偏是第七首。
不是導演不給面子,是作曲家笨,如果你真的不喜歡某一段,自己閹掉就好了,拿出來做什麼?導演聽都沒聽見,自然不會挑了。作曲家不但良窳並陳,還特別加了標記,想不多看多聽都不行。
《鐵面無私》的音樂曾讓莫瑞康尼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他坦承,雖然狄帕瑪的選擇出乎他的意料,然而:「平心而論,他選擇的片段,用在電影上還真的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