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4 16:21:19Joan

【師尊開示】談情

    學佛的人有一句說話,「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意思說假如是小隱居的話,你到深山裡去,大的隱居,則要住在最熱鬧的地方,這是很有哲學味道的。

        我們剛學佛的時候要守戒,用戒把自己的行為約束起來,在深山隱居就是戒,不跟世俗人摻雜在一起,免得被污染,所以修行人有時候自稱山人,意思就是說在過清淨、不惹世俗的生活。

        出家的行為是「素心」行為,這是修行的一種過程,從世俗的變成純一的生活;的確有些修行人修得很好,因為他已經洗盡鉛華,從有情眾生進入心靈昇華,兩眼也不亂看,穿的衣服非常的樸素,行為言語都很清淨,說話很有修養,品味很好,境界很高。

        佛陀說,當你修行能夠自主,心不動,到了不再退轉的境地,那你就要隱居在最熱鬧的地方,開始過平凡的生活,開始度眾生,這時候就是「大隱隱於市」。

        佛陀有「捨身餵虎」的故事,這是菩薩行,但是能夠在最熱鬧的市集而不退道心,這才是真本領、真功夫。否則當你下山後,考驗馬上就試出來了,一下子就退失道心,被母老虎吃了,這樣修行是沒有真本領、真功夫的。

        真的功夫是變成度有情的菩薩,不管是雄老虎還是母老虎,通通要度。其實菩薩修行境界越高的,表現越平凡,讓你看不出來;有的乾脆裝瘋,甚至喝酒,其實他是有很高道行,他本身行為接近於道,是完全融入自然而顯現出來,世俗人看以為他是凡夫,事實他是得道高僧。這種境界最了不起,任何行為都是很清淨的,這才是第一高超的境界,不露行跡度眾生,所說的話都是很有禪理的。

        所以高人到熱鬧的地方,他做很平凡的事,但是他能夠在機緣中度眾生,這就是有情的菩薩。一般來說阿羅漢到深山修行,自己領悟了宇宙的大道以後,他不來度眾生,這是自了漢。再來娑婆世界的就是菩薩,他跟眾生打成一片,你叫他唱歌,他也可以唱歌,但是他是自心明白的。十六世大寶法王卡瑪巴,他的金剛號是「自心明白金剛」,表示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能夠自心明白,他的行為也是清淨的行為,做任何事情都不污染自己的心。

        釋迦牟尼佛說度眾生有一個方法叫「同事」。要度一個賭徒,你跟他一齊去賭;這個人是好酒的,你跟他一齊去喝酒;這個人喜歡唱歌,你跟他一齊唱歌,這是比較容易度化。但是師尊也是要警告大家,不是說叫每一個人這樣去度眾生,因為你並不能自心明白,不能超越。如果你自心明白,開悟了,那麼你可以這樣子做。否則你去度那些賭徒?你的心還不定,賭癮都上來了,那不是同下地獄嗎?

        一個已經開悟的,跟一個沒有開悟的,他們的行為雖然一樣,但結果不同,一個是下金剛地獄,一個是超越的,永遠是清淨的。以上是一個比喻,真正的開悟者也不需要跟人家去賭,但是能夠讓弟子跟同事產生歡喜的心是佛陀所說的。這是在「四攝法」裡面有提到,你要跟他完全一樣的生活,你才容易度化他。

        所以行者對於情的方面,要從世俗的情昇華成出世的情,當你領悟到大道後,心不退轉,又可以變成入世救度眾生的情,同樣都是有情的。

        另外我們修行要多聞,其實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多聞,佛法如瀚海,多接觸經、律、論,多看書、多聽法。但人到了中年就要實修,因為聽來這麼多,必須要找到確實能救度自己的方法去修行,到了年紀大了以後,就要求往生。

        年紀很大的人,叫他深入經藏是不太可能的,旋記旋忘,什麼都記不住,只好趕快唸佛,求往生,找師父教你一個能夠往生的法,一法實修到有相應,自然能夠往生,其他的法可慢點學。所以學佛也有巧妙的地方;年輕人記憶力好,趕快聽佛法,中年的時候一法深入,到了晚年就求往生。

        佛法本身是活的,戒律也不是綁得死死的,出家人有出家的戒律,在家人也有在家的戒律。但這個戒律是戒不守的人,沒有辦法守的人才要戒。能夠守的人就不用戒了。你一切的行為都清淨,根本就不用戒的。戒是在戒之不淨,所以戒也是活的,戒是可以解開,行者要知道在某種情形下可以開解,但在某種情形下不可以。

        像妄語,有時候對將死之病人,你不能直接跟他說你明天就逝世了,你要跟他說明天就好了,讓他快快樂樂的渡過今天。這個不算妄語,是開解,做法師的要懂得:在什麼時機說什麼話,是屬於妄語;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是不屬於妄語。當有些人有困難的時候或者不方便的時候,法師幫忙居士也是應該的,這是在行慈悲濟世的工作,做菩薩行。這個戒與不戒,就是有一個分別,有一個開解的存在。所以大家要好好體會,必須要變成服務眾生的菩薩,這也是很尊貴的。

        其實平易近人很容易度眾生的,有時候應該剛的時候你柔,應該柔的時候你剛,這個都不對的,剛跟柔要調得剛剛好,讓人覺得一切都非常的平衡,也不勉強,也不隨便。這個就是戒,戒在其中。

        「情」也是有戒的,只要出家人有放肆的情,有放逸的情,就不對,這個就是戒。但是假如你是為了度化他,而且你的行為都是清淨,你能夠約束自己的情,你的心不顛倒,那個情是對的,不算是犯戒。你自心明白,大家要仔細體會。

        嗡嘛呢唄咪吽!

        一九九六、十二、十四

        蓮生活佛開示

        草化子整理/蓮蹻上師校對

 

Joan 2009-09-14 16:28:11

心清淨,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清淨。
這就是...
一淨一切淨,一污一切污。(師說)
佛法真是甚深微妙法也!
學到了,你就能夠「煩惱即菩提」了!*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