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9 13:56:53Joan

【師尊開示】 妙覺第一義諦

<佛王蓮生活佛2008年10月4日美國西雅圖雷藏寺週六重陽彌陀超渡法會法語開示>

敬禮了鳴和尚、薩迦證空上師、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吐登達爾吉上師,敬禮壇城三寶。主持上師蓮印上師、師母、各位上師、教授師、法師、各位同門、網路上的同門,大家吉祥。

今天很特別,本來星期六同修,上師、教授師是不用戴冠的,今天大家都戴冠,因為是超渡法會。大家都戴冠,我不戴冠,那就像羊群裡面出駱駝,所以我還是要戴冠,跟大家一樣的。

我們等一下會把蓮印上師剛才講的,再作簡短的說明。我們先談《六祖壇經》。五祖在三更的時候,把惠能叫進祂的房間,講了經,也說了法;把最根本上的、最重要的口訣跟惠能講,惠能也明白了。惠能知道五祖傳給祂的是「頓法」。

禪宗有一種「漸法」,漸漸地修行,一直到了某一個程度的時候才由師父指點「明心見性」的口訣,這個叫做漸漸地開悟的方法。另一種就是像五祖弘忍看到六祖惠能,認為祂的悟性很利、很高,直接就把「明心見性」的口訣交給祂,這個叫做「頓法」。很快的就是「頓」;比較慢慢地修的叫「漸」。「頓」就是一剎那之間讓你「明心見性」,惠能所接受的就是「頓教」。

這個時候五祖就把以前祖師留下來的祖衣交給了惠能,從此以後惠能就是六祖。弘忍是五祖,傳給惠能就是六祖。五祖是把六祖叫到房間裡面來,跟祂講明白,付法給祂,包括祖師傳下來的衣缽,統統都交給祂。這個傳法好像是很祕密,全寺的人都不知道,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惠能是新來的,才來八個月。這個寺裡面本身有很多的門人,也有很多的出家眾,那時候的惠能還是在家居士,還沒有剃度出家。但是因為祂的根器很利,悟性非常的高,所以五祖選中了惠能,就把衣缽交給祂,還講了一個偈給六祖聽,五祖的偈就是:「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以前老師教我們在演講的時候,不用怕,你站在台上,把底下所有的人頭,統統看成西瓜,當然這是一種心理作用,就比較不怕。其實人本身是因為有情才叫做人,就是眾生都是有情。西瓜當然是無情,西瓜也沒有表情,放在那裡也不動,你推一下就動,不推就不動,你把它切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西瓜是無情,石頭也是無情。這個偈是說,對於所有有情的眾生,你就要播下如來的種子,這一句就是「有情來下種」。很多人把它解釋偏掉,有情人就要趕快下種,其實不是,有情的眾生就要給他們如來的種子,在他的八識田裡面種下佛的種子。

「因地果還生。」我們眾生都是在因地,因為有種子播了,慢慢地它就會發芽,就會長成一棵樹,會有葉子,會開花結果,這就是「因地果還生」。你把種子當成因,播在眾生的心上,到最後它會結成如來的果實。

「無情既無種。」就是說像西瓜啦!石頭啦!你跟西瓜說法,什麼時候它能夠開悟?西瓜不可能開悟的。你跟石頭說法,它怎麼能夠開悟呢,石頭也不能開悟啊!所以它是屬於無情之物。所以你不要對西瓜、對石頭說法,不要對它們播種,因為也沒有什麼種。所以「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石頭既沒有什麼佛性,也沒有生命,你對著一個石頭說法,你當然是可以這樣練習你的說法,但石頭是永遠不會開悟的。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這是五祖弘忍給六祖的偈,其實偈裡面不是我剛剛所解釋的那麼單純,其中也有微妙的地方,以後再說明,這裡面也有口訣的。所以祖師講一個偈,裡面都有比較深、比較祕密的在裡面。

我自己感覺到以前我的記憶力很好,不能講說過目不忘啦!但讀過的都會記得。現在的記憶力稍微差了,讀過的有時候也不一定記得,要重讀好幾遍。年紀大了失智,現在有很多失智老人,老人走出去了,突然間他不知道怎麼回家,他忘了自己家在哪裡,忘了自己姓什麼叫什麼,走出去了以後就什麼都忘了,也回不來了,就失蹤了,就變成失蹤人口,就算有好心人想帶他回家也沒辦法。所以將來給師尊訂一個牌子,寫一個Living Buddha Sheng-Yen Lu,house寫Redmond,因為回到這裡,很多的光頭會認得我。有一天我也會失智的,有時候我想句子,想那個人的名字,明明常常看到他,也記得他,突然之間就空掉了,就沒有了。如果有一天你們看我說法,突然之間愣在那裡,你們就知道師尊失智了,那時候就說不下去了。

這裡有一個失智的故事。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長官,他的部屬過世了,長官集合大家做追悼會,本來追悼會是要默哀三分鐘,長官因為年紀比較大一點,突然之間「默哀」這兩個字想不出來,怎麼辦,找幾個字替代吧!「我們就難過三分鐘。」大家跟著難過三分鐘。三分鐘以後他還想不出「默哀」這兩個字,怎麼辦?最後他就講:「難過結束了。」

失智是老人家的毛病,或者有些年輕人也會失智的,突然忘掉,什麼都不曉得。我也是害怕有這樣子的一天到來的時候。像我常常做化食,早上去做化食,用三三印,用劍印,然後就唸咒,唸完了就劃三個吽字在上面,然後灑出去。灑完了水,又再裝完了水,回到佛堂放著。突然間又想,唉!我剛剛有沒有化食?!前一段剛剛做過的事情居然統統都忘掉了,這是真實的。所以,我再把那一杯水拿起來,重新再走過去,再「甘露悉充滿」。那些來接受化食的幽冥眾,曠野鬼神,大家聚在那裡說:「唉!這個師父已經差不多了,明明剛剛『甘露悉充滿』,現在又來個『甘露悉充滿』,又來化食一遍。」我如果忘掉第一次有沒有化食,我一定化食第二次,因為我寧可化食第二次,也不能減少今天的化食。我有這個現象,這不知道是不是叫「失智」,剛剛明明化食過了,我就問師母:「剛剛我有沒有化食過?」師母說:「我哪裡理你那麼多,我也不知道。」她也沒有看到我有沒有化食。

再談,五祖對六祖就講了,達摩祖師就是東土第一祖,西土第二十八祖的達摩祖師,祂剛剛來東土說法,傳佛心印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祂,所以祂只好到岩洞去閉關,對著牆壁去打坐。達摩祖師面壁有九年之久,祂心靜到什麼程度呢?兩隻螞蟻在旁邊吵架,我們都聽不到,因為你的心沒有很靜下來。你的心如果很靜,像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心已經完全靜下來了,聽到螞蟻跟螞蟻吵架,就會像打雷一樣,就是聞蟻鬥,如雷聲。祂心能夠靜到這樣子,所以祂的面壁是有功力的。

到最後,達摩為了取信於人,才把佛祖的衣服拿出來,說我是第二十八代的祖師,是來中原東土的第一祖。以那個祖衣做見證,人們才相信祂真的是祖師。

這個法是「以心傳心」。什麼是「以心傳心」,就是印心、心印,我直接講你的心,就是「以心傳心」。佛祖對佛祖,祖師對祖師,都是用心印來傳的,所以稱為「佛心宗」。按照五祖講的,祂說古時候佛在傳佛的時候,傳的都是「本體」,也就是最重要的第一義諦,叫做「本體」,其它的旁支不用講,都不重要,佛祖跟佛祖之間在傳法,祖師跟祖師之間在傳法,都是傳最重要的那一句,就是「傳心」。所以這個宗派叫做「佛心宗」,就是「禪宗」。

佛祖跟佛祖之間傳「第一義諦」。祂不傳別的,因為傳別的很麻煩,要傳別的很難,講不完啦!像你問師尊:「師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現在嬰兒的尿片一片多少錢嗎?」你問我這個,我不知道,也許我兒子知道,我孫子Jaden不用尿片,因為他五歲了,如果要上廁所,他懂得要上廁所,所以他就不用尿布。我孫女睡覺的時候要,她三歲了,不睡覺時不用尿布。

像你問我這種雜七雜八的多少錢啦,或股票現在漲得怎麼樣啊?美國的經濟怎麼會衰到這麼衰啊?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經濟學家。我甚至還問我們很多同門,什麼叫「次級房貸」,我實在搞不清楚,難道還有「一級房貸」嗎?還有「二級房貸」嗎?還有「三級房貸」嗎?還有四級、五級、六級、七級嗎?問了好多人,總算幫我解釋清楚。我說,奇怪!美國的經濟怎麼會那麼衰?!有幾個懂得經濟學的,他們跟我解釋,我才稍微明白一點。你看吧!盧師尊不一定全部都知道,我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啊!像經濟學我就不懂。你說,師尊你來看看我的會計做得怎麼樣!哇,no! I don't know。

像佛青要做「盧勝彥佈施基金會」,她就有在研究這一方面的法律。她問我:「你對於基金會的法律懂不懂?」我說,講實在話我根本不懂得基金會是怎麼做的,它有什麼法律、什麼條文、什麼規定,你問Teresa她懂,問佛青她也不一定懂,她雖然是律師,但她學的並不是基金會方面的,所以她現在才開始研究。我根本就不懂。

所以這個我們稱為「旁支」。師尊懂的是什麼?師尊懂的就是佛法的「第一義諦」。我懂的就是「佛法」。這個佛法在禪宗裡面,按照五祖講的,只談妙訣。付法的時候,就是把最絕妙的覺悟付給你。五祖講,今天是祖師跟祖師之間的付法,我只把微妙的覺悟傳給你,以後你就依照這個微妙的覺悟去度化眾生,你以後的行為統統要跟這個微妙的覺悟附合在一起。就是講,你須要依照這個微妙的覺悟好好地去修行。

五祖有把祖師的衣服交給六祖。但是祂跟六祖講,這一次我付祖衣給你,你可以留下來,但以後這個祖衣不用再傳了,不用再給別人了。五祖說,這個衣服反而惹人間的爭端,大家會來搶這個衣服。很多佛弟子,大部分都是在搶表面上的,不是在講「第一義諦」,不是在講「佛法」。有的說:「一個寺建好了,我要當住持!」他搶的是住持,而不是佛法,糟糕就是在這一點。有的是講說:「我有了一個寺以後,我還要第二個寺,我還要很多的寺都是屬於我的。」這就是台灣很有名的爭廟產。很多出家人反而一天到晚在爭,爭那些廟產,爭的都是表面上的,這就不對了。你們應該要得到的是「第一義諦」的佛法,而不是在爭那些廟產。

現在五祖也講,這個祖衣是個禍端,大家都搶著祖師的衣服,真正的「第一義諦」反而沒有人要。所以你看吧!有很多人搶著做電視台;搶著蓋最大的廟;辦的大學要第一大,一家大學不夠,還好幾家大學;「我度的眾生最多,一大票。」統統都出來了。到底在那麼多的眾生當中,幾個人懂得真正的「第一義諦」的佛法?問題是在這裡。所以,五祖就跟六祖講,以後你不要再傳祖衣了,祖師的衣服你不要再傳了,因為這個是禍端,大家都要搶祖衣,而不是要搶這個微妙的覺悟。

所以,今天的人是看表面,哪一個山頭比較大,他們就去那個山頭。我們這裡沒有山,但是我們有微妙的覺悟!我是講台灣的佛教啦,他們很喜歡把自己的地方變成一個山,這是什麼山,那是什麼山,大家都是山;沒有人講說我是什麼海。到海裡面就沉下去了。

五祖說,這個祖衣是禍端,恐怕祂因為擁有了這個祖衣,人家會害祂。五祖跟六祖講:「你得到我的印可,得到法旨了,你也知道微妙的覺悟了,你知道什麼是第一義諦了,這個時候你要馬上離開這個地方,遠走高飛,趕快離開,不要留在寺裡面。你留在寺裡面,明天人就不見了,祖衣也不知道哪裡去了。」這裡有一個問題,六祖祂砍柴維生,沒讀什麼書,不懂什麼經論,可以講所有佛教的經典他都沒有讀過;奇怪了,神秀大師是「經、律、論」都懂,三十三部經他都能講。五祖卻傳法傳給一個不懂字的,沒有看過經論的惠能,祂怎麼不傳給祂的大弟子神秀大師呢?神秀是教授師啊!是寺廟所有的人裡面最高的上座和尚啊!有祖師這樣子講,因為神秀是「有為法」,六祖惠能雖然不懂得經書,但祂是「無為法」。神秀是有這個心,六祖惠能是沒有這個心,因為沒有這個心,祂才能夠得法。有心得法的,得不到法,無心得法的,反而得法,這裡有它的義意在裡面。

六祖惠能本身不是要得法的,祂只是去學;神秀是想說:「將來五祖一定是傳法給我的。」所以反而是惠能得到了法,神秀反而沒有。傳法給六祖惠能到底對不對?是對的!將來六祖以下的弟子一花開五葉,就是成為五個宗派,五個禪宗遍佈全世界。所以,中國的禪宗現在也是大部分從中國到台灣的出家人,中原一帶大部分是禪的天下。這有它的原因在這裡的。所以六祖本身講起來,祂傳的這些弟子,將來不得了,度的是千千萬萬億億的眾生。

「對」、「錯」實在是很難講。講一個「對跟錯」的笑話。有一個公司請了一個女秘書,這個女秘書不得了,就像現在的模特兒一樣,天仙化人,兩位經理看了覺得真是太漂亮了。有一個經理就講,這個女秘書剛來,要先教她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另外一個經理聽到了說我有同感,那你就先教她什麼是對的,我來教她什麼是錯的。「對」跟「錯」在禪宗裡面,其實沒有什麼「對」跟「錯」的。

我告訴大家,六祖有講過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你們聽我剛剛那個笑話,你們心中就有分別,笑得出來的表示你們已經意會:「是這個人教她對的,我教她錯的,當然錯的佔便宜。」你這樣子想的話,就有「對」、「錯」的分別。在禪法裡面沒有「對」、「錯」。「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禪法沒有「對」、「錯」,沒有「善」、「惡」,為什麼會這樣子?「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最近射箭的信很多喔!每一次我的桌上都放了一大疊,我就一個一個看,很接近、很接近,哇!終於有一個不錯的,非常接近,這個就已經很不錯了哦!把「非常接近的」叫過來問,問一問,他又變成「很接近」。這表示他微妙的覺悟,講起來還在那邊搖,就好像坐船一樣,忽然間搖向左邊,忽然間搖向右邊,他還沒有定下來。所以,一悟永悟,你一開悟了就絕對悟了;一明永明,一清楚了就永遠清楚了,沒有搖擺的。我一直講一句話,就是這一句,任何人都駁不倒,天下古今任何人都駁不倒這一句話。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悟的道,這個就是佛陀的「第一義諦」,也就是微妙的覺悟,叫做「妙覺」。「妙覺」是最高的了,在十地菩薩裡面來講,十地都還輸給妙覺,十地菩薩過了以後就是等覺,最後是妙覺,妙覺就等於佛了。

將來我一定會把這個法講出去,找那個「非常接近的」、「絕對非常接近的」。不能說「非常接近的」,我請你來以後,跟你談一談,你又變成「很接近」而已,這就不行了,這就表示你還是沒有定下來。其實幾句話就解決了,不用寫那麼一大冊一本書來給我看,我也沒時間看你那一本書。我叫你來,問你為什麼懂得這幾句話,幾句話就行了,你解釋一番。喔!那真的是了不起,真的是微妙的覺悟,我絕對駁不倒你。我也不能問為什麼,我經常問大家為什麼。到時候你把這句話寫出來,我看了,兩個眼睛都會掉下來。真的,而且你不動搖,你解釋給師尊聽的,確實是第一義諦。那沒有話可以講,你是得到祖師的祖衣的。我有三件祖衣,歡迎大家再繼續寫來,我每一張都會看,其中給你寫「非常接近的」,那你就再參,因為你已經射在紅心的旁邊。

時間差不多了。蓮印上師剛剛也是談到時間。時間限制我們,因為我們人生沒有很長久,最多活一百多歲,更長一點的也有,短的也有,差不多現在平均年齡最高的是日本人,平均可以活到八十八歲,厲害耶!不過蓮印上師問:「活著比較幸福還是死了比較幸福?」蓮印上師講,沒有修行都是不幸福。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對於一般人來講也許是對的,他們沒有修行就是不幸福,修行就是幸福。在整個第一義諦來講,沒有什麼是叫幸福的。我們要修行的原因是因為要了解「微妙的覺悟」、「第一義諦」,然後可以斷煩惱,可以了生死。關於天災、地災、人禍,在微妙的覺悟裡面,是永遠自在的。你如果沒有得到微妙的覺悟,你不會自在。有了天災,有了地的災難,有了人禍,每一個人都不自在;惟有微妙的覺悟,你才能夠自在。我們活的、死的,還有時間,統統不管,根本跟這個沒有關係。嗡嘛呢唄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