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5 20:05:36阿傑

校務會議校長室報告1000216

校務會議校長室報告1000216

一、                賴市長教育理念與教育工作重點:市長強調『用教育為孩子裝上飛向夢想的翅膀』,主張「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普通高中、技職教育並重」、「機會平等、城鄉並重」、「本土化教育與國際接軌」及「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並重」五大並重的教育原則與十二大願景,包括擴大教育投資、城鄉教育無差距、打造優質學習環境、提供多元選擇適性發展、教育零拒絕、協助弱勢保障就學、推動本土化教育重視文化鄉土、培養外語能力與國際接軌、塑造健康活力學子、推廣閱讀風氣、創造良好終身學習環境及研擬對策因應縣市合併新局。

二、                鄭局長教育理念:五都競爭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人才培育」應該成為大台南的資產,透過教育,讓台南子弟在國際上頭角崢嶸。在教育的推動上,以「五育並重」為核心,「適性發展」為目標,「多元創新」為歷程。做法如下:1.有愛校園,遠離霸凌;2. 動態學習,社團萬花筒3. 樂趣閱讀,書香台南;4. 跳脫窠臼,發揚理念。

三、                邇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請各位同仁積極加強落實法治教育,提升學生正確法治觀念,以杜絕校園霸凌事件之發生。

四、                依據兒童少年保護相關規定,對於遭受性侵或虐待的學生,請各位同仁落實法定通報與責任通報,並後續追蹤輔導。

五、                邇來時有民眾檢舉學校教師違法於補習班上課,教育局將不定期派員稽查,請各位教師切勿違法至補習班上課。

六、                請各位同仁加強教育小朋友節約用水用電,並推行節能減碳的概念。

七、         孩子好教,家長難纏?

作者:李佩芬、張漢宜 出處:親子天下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會讓老師覺得「家長像怪獸」?身為老師的你,是否也曾暗暗苦惱,為什麼碰上怪獸家長的總是我?快來看日本京都教會的「擊退怪獸家長」教戰守則。

「擊退怪獸家長」教戰守則

該如何應對「怪獸家長」?以下是京都教委會提供的幾項重點:
一、預防勝於治療,平日就要跟家長做好溝通
平常就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跟家長溝通,例如聯絡簿、懇談會、家庭拜訪等,說明教育理念,也傾聽家長的聲音。若發現雙方的認知有差距,及早溝通,當下可以解決的事就不要拖,以免怨氣累積,「培養」出另一位怪獸家長,等到他們採取行動為孩子「伸張正義」,局面反而難以收拾。
二、怪獸家長找上門時,要做好準備工夫
 
當家長開始頻繁地打電話到學校抱怨、到校投訴時,即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千萬不要坐視不管、打官腔敷衍了事,否則家長的怒氣可能會如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應儘快安排家長到校會面懇談,並事先針對家長抱怨事項蒐集資料、思考可能的對策。如果自己沒把握,可以請教資深的教職員如何處理,必要時,可請主任等管理職一起參加家長面談。
三、站在家長的立場思考問題
 
跟家長面對面時,無論對方多麼無理取鬧、不管自己多麼站得住腳,都不要如刺蝟般劍拔弩張,否則,這場會談還沒開始就已宣告失敗,並且埋下日後更嚴重的導火線。最好的做法是--傾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因為,家長與老師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色看問題,而未曾思考另外一方會怎麼想。抱持同理心,無形中就會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以理性的態度來面對、處理問題。
四、依據家長不同類型的抱怨制定對策
 
家長對於教育有各式各樣的抱怨,看來複雜,其實可以用四個象限來分析歸類。以「現實性」(是否容易理解)為橫軸、「正當性」(責任是否在校方)為縱軸,可以分為四種:
 
1、現實正當型:家長絕大多數的抱怨都屬於這一類。也就是說,家長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可以解決的,關鍵在於校方與老師是否注意到問題的存在,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並以具體行動加以解決。如果學校指導不周、處置過當或疏漏、甚至教育策略本身有待商榷,這時,校方要能坦承梳失,確實謝罪、負起責任,不因循茍且,針對問題加以迅速改進。
 
例如,家長發現孩子回到家悶悶不樂,晚上明明很早就上床,早上卻起不來或賴床,甚至不願去上學,問了也不講原因是什麼。這表示很可能在學校生活發生某些問題,由於家長無法看到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這是老師必須負起的責任。老師應該留意這個孩子的同儕關係,發現癥結,加以輔導。
 
2、理解歪曲型:孩子在學校出了狀況,確實是校方疏漏所造成,應該負起責任,但家長由於過於心疼、憤怒,自認受害者有理,對校方提出許多激烈攻擊與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這樣的情況,校方處理的首要原則是「傾聽」,不管家長的要求多麼無理扭曲,都要仔細傾聽,從中了解對方的心情,以及對方到底真正要的是什麼--家長要的是一種令他覺得受到尊重與重視、以及覺得孩子的問題可以妥善解決的安心感?還是家長由於自身的問題,投射到孩子的狀況上,把情緒全部發洩在校方身上?

  3
、過度要求型:孩子的狀況出了問題,可是責任並不在校方,或者是整個體制與政策所造成的大問題,並非學校單方面可以解決;但家長認定,既然把孩子送到學校,學校就必須全權負責,根本不管這件事是不是學校的責任、或者有沒有能力可以改善。
 
面對這樣的狀況,校方首先要讓家長的怨怒有發洩的空間,也就是傾聽,並對家長表示:「是的,我可以理解。」當家長的情緒較為平靜時,再清楚說明整個問題的形成原因與現狀,以同理心讓他們覺得學校跟家長站在同一條船上,再來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
  4
、解決困難型:這是比較麻煩的一種。孩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出自校園生活,校方難以察覺與預防,但家長卻忽視這點,把罪過全部推到校方,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與過分的做法,甚至產生攻擊行為。
 
對此,老師必須避免單獨面對這樣的狀況,應該向校方報告,協同校務主管或資深同仁一起處理,必要時,應該藉助警察、律師、社福、醫療單位等專業人士的協助。

父母不是怪獸

大阪大學教授小野田正利在《父母不是怪獸》書中表示,他不同意用「怪獸家長」這樣的名詞來形容現代的父母。其實,家長與校方擁有同樣的目標,就是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
 
只是,由於經濟景氣低迷,社會少子高齡化的現象愈趨嚴重,加上網路科技的普遍,造成人際關係的稀薄化與孤立化,以及人們心中的不安全感,才會出現這種所謂「怪獸家長」的現象。
 
「兩個都同樣害怕與防衛的人,就像刺蝟,難以溝通,」馮喬蘭說。倘若親師雙方都能卸下武裝,掌握基本溝通之道,坐下來好好傾聽對方心聲,或許雙方都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