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6 15:55:52珠穆朗瑪

休怒罵,且遊戲──李叔同

李叔同,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九月二十日,天津,家境富裕,五歲喪父,由其兄督導學習讀書,十八歲與俞氏結婚,生二子,十九歲戊戌政變失敗後南遷上海,賃居法租借卜鄰里,二十歲從法租借移居城南草堂,於此時起成立藝術組織,在作詩、填詞、篆刻、金石、繪畫、京劇,文學藝術的表現上鋒芒畢露,連青樓歌妓都為他的文采風靡,此時結識上海名妓坤伶多人,昏天黑日的在已經腐爛發臭、岌岌可危的中國,過著鴛鴦蝴蝶的墮落生活,但其內心卻強烈的寄望國家有力挽狂瀾的生機。

南海康梁是我師
二十六歲東渡日本留學,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專攻繪畫、音樂,時五年,三十一歲帶著日妾誠子返國任教杭州、南京兩高等師範。民國七年,39歲時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弘一」,後其妻與妾於虎跑寺門外哭泣求見而不得,慟哭於地,枉然離去,自此,出了家的李叔同終其一生走入苦行,成了佛教的一代宗師。



解放後的中國興起各種運動,宗教也隨之遭來橫禍,弘一大師在中國並未得到他該有的聲譽,其一生教育英才的成就和對佛學的貢獻,台灣要比彼岸來的重視,雖然他的一生從未踏上過台灣的土地,由他所填詞作曲的歌曲,首首都是物質匱乏的年代裡陪伴著孩童長大的伴侶。

幾年前,台灣佛教團體在國父紀念館為弘一大師舉行百歲冥誕音樂會,盛況空前,一首又一首由和聲團體唱出的優美樂曲,在在的勾起了兒時的記憶,壓軸的金鐘歌后曾慶瑜唱的是「送別」,不知是場面太大還是當晚沒喝澎大海,嗓音單薄無力,隨時隨刻會走音,曲到一半觀眾席就開始了鼓譟的聲音,說金鐘歌后把個好好的鍋給砸的稀巴爛。

不二年,弘一大師的晚年文物由大陸跨海來台北展覽,也是國父紀念館展覽廳;打了補丁的僧衣、陪著大師走過大半個中國弘揚佛法的僧鞋、修得不能再修的雨傘、用作刷牙的樹枝,看的出來大師修行的日子實在是很苦行。書法、詩詞、篆刻、和刺血所書的佛經,最令人內心悸動的是1942年63歲於泉州涅盤時之像,高貴,安祥,雍容、慈悲。

多年來我也對弘一大師深深的著迷,但誠實的說,對宗教沒有興趣的我,一直崇拜著的是並不是出了家的弘一大師,而是出家前英俊瀟灑,風流倜黨,才華洋溢,民族熱情澎湃激昂的「李叔同」,感興趣的不是踏破僧鞋苦行弘法的修行生活,而是狎妓作詩詞,麻木墮落,高潮迭起的前半段。


生於貧困,自小被送去出家,好歹可以混口飯吃,在那個年代也不失是個選擇;兩手空空、無親無掛走頭無路的人,遁入空門想必也比較容易;妻妾不缺,光華燦爛、滋潤豐滿、令人羨慕的的李叔同毅然出家的決定,使所有的後世之人費解,有不少的著作(如弟子豐子塏)詮釋李叔同出家的原因,種種說法都只是對其人格的了解做出的分析,未必真確。


紛,紛,紛,紛,紛,紛,
唯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
憶春風之日瞑,芳菲菲以爭妍;
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
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遞嬗,俛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哀,
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這是中年的李叔同對於生命無常的感觸,自此領悟到另一種境界,而這個境界就是心靈寄託之處,他的出家修行就是他自認的理想歸宿。



生命本就無常,人活著的過程中不知覺就累積起對人生的責任,無法逃避,卸之不掉。出家即是遁世?不能這麼說,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一家之主的男性為了尋找虛無飄渺的心靈境界,遺棄家中婦孺絕情而去,這個理由牽強,妻攜子跪泣佛牆外和屢屢的家書原封退回,最令人感傷!這是自私,被孺子雙妻依靠的人可有權力成全自我?
為了享受那個空洞的抽象名詞,傷害了多少親人。

眼觀今日也有許多經過心境轉變的更年男性,他們也有心靈境界,卻在忍受現實生活無奈的同時,仍舊奉獻一己之力輔育子女,照顧家庭,默默的耕耘著平凡人的偉大,子女的需要父親、家中的需要丈夫比佛家需要一代宗師猶甚,就算是偏要修行,墜落紅塵仍可修行,紅塵之中修得正果豈不更見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