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2 23:52:58藍
跳動的連繫
宿生會請我寫一篇關於我最喜愛地方的文章。我想了又想,人生可以像「到此一遊」的心態到過很多地方,而介紹這些地方資料的,相信任何一本的旅遊書都寫得比我好。我想我最喜愛的地方,是帶給人回憶的地方。 我的回憶比較特別─它都是以一座又一座的橋來連繫著。
大約十年前,也許是我人生第一次遠遊。 在紐約坐車經過某一高架橋時 ,羨慕的告訴當地的朋友,這橋真美,我從來沒有見過樹立在浩瀚海洋中間連接兩地的高架橋。行在其中,彷彿好像在海洋上空滑過一樣。是那種瞌上眼睛,你會想起:I believe I can fly的感覺。我人生中從未有過如此的經歷──特別是在遠方一個既陌生卻熟識的城市身上 。雖然在汽車上,我仍舉起相機把它拍下來,恨不得永遠把它擁有。也許開始遠遊的人,都會有如此的一股把每一景象拍入相機的衝動,大底是一個階段的開始吧。 唯一想不到的是以後出現在生命中的旅程上都與橋緊密地連繫著。
三藩市的金門橋是我唯一刻意到訪的高架橋。那是我抵達加州的第二天。從小至大,想起加州總直接聯想到陽光與海灘,想不到我在濃霧中初探這有名的Golden Gate Bridge 。參加了一個一天的三藩市本地遊,開始了我與金門橋的接觸。同行的也是初到三藩市的各地旅客,雖然背景不同、文化各異,但相遇於三藩市這個熱鬧的地方。到達金門橋後,各人四散,為求找一個有利的位置拍照。「來來來這邊,這裡可以拍得清楚。」「不不不,可否站遠一點來拍?可以看到我又拍到大橋嗎?」「拍到Golden Gate Bridge這名稱嗎?我要站近一點嗎?可以嗎?」拍了一會後,我發現自己與「到此一遊」的旅客沒兩樣,金門橋也就如此遊覽過。
要數生活過的地方,最難忘的該是英國的劍橋及澳洲的悉尼。
從徐志摩的詩開始,到後來迷上林徽因的故事;對康橋總滲透著一份感情。 在康橋住上了一個月,週日的黃昏,散步三十分鐘到最近的大型Supermarket是窮學生的最大娛樂。好些黃昏,課後我總一個人到劍橋大學一帶散步,青翠的草地,蟬聲不絕,叫那原屬於康橋的那份謐靜都回來了。漫無目的的在校園走著走著,或河邊坐下,或在旁觀察一些穿著大學袍 (Gown)的年青人在露天的地方舉行Tea Reception,由那時開始,我發現我開始在細味著康橋。一天傍晚,我參加了學校籌備的船河,在遊覽康河的船開了幾個小時的派對。說也好笑,中學年代時,總以為康橋只是如江蘇古城一樣的短橋。想不到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在彎彎曲曲的康河 (River Cam) 上我看到不同種類的橋;各有故事,各具特色。印象深刻的包括有名的Bridge of Sighs 及始建於1749年的Mathematical Bridge。也許因太沈醉在康橋的意景,船上認識的朋友我大部份都忘記了,只記得那二個分別來自荷蘭及伊朗的朋友好像不停教導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說一些生活用語。現在一句也記不起來了,但旅程中所看到的橋,我沒怎麼忘記。雖然身處英國,但身體上彷似在拼合著在金門橋及紐約橋所帶來的餘溫。我不明白是什麼令我把它們聯想起來,也許是透過大橋而連起的絲絲記憶吧。又想不到幾年後,我的人生又連上另一座橋。
悉尼大橋是悉尼的地標,而於我這個過客而言,它又那樣的真實。說來奇怪,它沒有三藩市在濃霧中紅磚大橋的偉大,也沒有劍橋的歷史文化氣息,它擁有的彷彿就是‧.....是一個生活態度。在悉尼的日子,我住在距離Circular Quay(如香港的中環) 約10km的小區。像很多在悉尼上班的人一樣,我每天坐火車到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附近的Circular Quay上課。早上在火車站看到的,和香港沒兩樣;也是到報紙小檔買報章的人和追趕快要離站火車的人。大家都是在某一個站魚貫的下車再到走到另一月台轉車。開始的幾天,當火車在悉尼大橋下開動的時候,我感覺很興奮。悉尼大橋呵,我在悉尼大橋呵。 但看看周遭的人,仍在看他們的報紙、文件或在談手電時,我也開始了坐在火車裡看書的習慣。到二手書店買來一本本長篇小說在火車上看,我的注意力開始由悉尼大橋轉到小說的人物裡─在婚姻路上觸礁的女主播或是在海灘上尋找人生方向的人。日子如是的過去,二十多天後,悉尼大橋於我再不只是一個景點,而變成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看,多奇妙呵,連繫一個旅遊地方與家的路,竟也是大橋。
想不到一個普通的交通建築物把我從旅遊帶到生活、從享受認識世界各地的旅客到每天接觸當地的居民連結起來。 我最喜愛的地方? 我想不起來,但我想起我與大橋一起的日子。
註:
1 是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還是Manhattan Bridge,我已記不起了。
2 沒想到數年之後,香港的汀九及青馬橋落成,一切都變成習慣了。
3 當然是後來才知道因海灣效應令三藩市常在浪漫的霧中。
4 Bridge of Sighs at St John College and Mathematical Bridge at Queen’s College
大約十年前,也許是我人生第一次遠遊。 在紐約坐車經過某一高架橋時 ,羨慕的告訴當地的朋友,這橋真美,我從來沒有見過樹立在浩瀚海洋中間連接兩地的高架橋。行在其中,彷彿好像在海洋上空滑過一樣。是那種瞌上眼睛,你會想起:I believe I can fly的感覺。我人生中從未有過如此的經歷──特別是在遠方一個既陌生卻熟識的城市身上 。雖然在汽車上,我仍舉起相機把它拍下來,恨不得永遠把它擁有。也許開始遠遊的人,都會有如此的一股把每一景象拍入相機的衝動,大底是一個階段的開始吧。 唯一想不到的是以後出現在生命中的旅程上都與橋緊密地連繫著。
三藩市的金門橋是我唯一刻意到訪的高架橋。那是我抵達加州的第二天。從小至大,想起加州總直接聯想到陽光與海灘,想不到我在濃霧中初探這有名的Golden Gate Bridge 。參加了一個一天的三藩市本地遊,開始了我與金門橋的接觸。同行的也是初到三藩市的各地旅客,雖然背景不同、文化各異,但相遇於三藩市這個熱鬧的地方。到達金門橋後,各人四散,為求找一個有利的位置拍照。「來來來這邊,這裡可以拍得清楚。」「不不不,可否站遠一點來拍?可以看到我又拍到大橋嗎?」「拍到Golden Gate Bridge這名稱嗎?我要站近一點嗎?可以嗎?」拍了一會後,我發現自己與「到此一遊」的旅客沒兩樣,金門橋也就如此遊覽過。
要數生活過的地方,最難忘的該是英國的劍橋及澳洲的悉尼。
從徐志摩的詩開始,到後來迷上林徽因的故事;對康橋總滲透著一份感情。 在康橋住上了一個月,週日的黃昏,散步三十分鐘到最近的大型Supermarket是窮學生的最大娛樂。好些黃昏,課後我總一個人到劍橋大學一帶散步,青翠的草地,蟬聲不絕,叫那原屬於康橋的那份謐靜都回來了。漫無目的的在校園走著走著,或河邊坐下,或在旁觀察一些穿著大學袍 (Gown)的年青人在露天的地方舉行Tea Reception,由那時開始,我發現我開始在細味著康橋。一天傍晚,我參加了學校籌備的船河,在遊覽康河的船開了幾個小時的派對。說也好笑,中學年代時,總以為康橋只是如江蘇古城一樣的短橋。想不到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在彎彎曲曲的康河 (River Cam) 上我看到不同種類的橋;各有故事,各具特色。印象深刻的包括有名的Bridge of Sighs 及始建於1749年的Mathematical Bridge。也許因太沈醉在康橋的意景,船上認識的朋友我大部份都忘記了,只記得那二個分別來自荷蘭及伊朗的朋友好像不停教導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說一些生活用語。現在一句也記不起來了,但旅程中所看到的橋,我沒怎麼忘記。雖然身處英國,但身體上彷似在拼合著在金門橋及紐約橋所帶來的餘溫。我不明白是什麼令我把它們聯想起來,也許是透過大橋而連起的絲絲記憶吧。又想不到幾年後,我的人生又連上另一座橋。
悉尼大橋是悉尼的地標,而於我這個過客而言,它又那樣的真實。說來奇怪,它沒有三藩市在濃霧中紅磚大橋的偉大,也沒有劍橋的歷史文化氣息,它擁有的彷彿就是‧.....是一個生活態度。在悉尼的日子,我住在距離Circular Quay(如香港的中環) 約10km的小區。像很多在悉尼上班的人一樣,我每天坐火車到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附近的Circular Quay上課。早上在火車站看到的,和香港沒兩樣;也是到報紙小檔買報章的人和追趕快要離站火車的人。大家都是在某一個站魚貫的下車再到走到另一月台轉車。開始的幾天,當火車在悉尼大橋下開動的時候,我感覺很興奮。悉尼大橋呵,我在悉尼大橋呵。 但看看周遭的人,仍在看他們的報紙、文件或在談手電時,我也開始了坐在火車裡看書的習慣。到二手書店買來一本本長篇小說在火車上看,我的注意力開始由悉尼大橋轉到小說的人物裡─在婚姻路上觸礁的女主播或是在海灘上尋找人生方向的人。日子如是的過去,二十多天後,悉尼大橋於我再不只是一個景點,而變成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看,多奇妙呵,連繫一個旅遊地方與家的路,竟也是大橋。
想不到一個普通的交通建築物把我從旅遊帶到生活、從享受認識世界各地的旅客到每天接觸當地的居民連結起來。 我最喜愛的地方? 我想不起來,但我想起我與大橋一起的日子。
註:
1 是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還是Manhattan Bridge,我已記不起了。
2 沒想到數年之後,香港的汀九及青馬橋落成,一切都變成習慣了。
3 當然是後來才知道因海灣效應令三藩市常在浪漫的霧中。
4 Bridge of Sighs at St John College and Mathematical Bridge at Queen’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