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4 17:35:31 幸福泡沫

秋老虎,也是中暑天!

秋老虎,也是中暑天!

撰文/Chris 企劃執行/連思慧

時序早已入秋,氣溫仍動輒30多度。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之下,夏季越來越長、熱浪越來越高。中暑已不是夏季的專利;想要防治中暑,我們得從春末一直持續警戒到入冬。

諮詢專家/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醫師
人是體表溫度約攝氏37度的恆溫動物。由中樞神經與內分泌來調節體溫。體內過多的熱能,主要透過皮膚的散熱、毛細孔排汗與排泄等途徑排出體外。當人體保持在這個溫度時,體內的各項相機能運轉最順暢。

但是,這套調節系統一旦遇到超過攝氏32度、濕度大於60%的環境即告失靈。尤其是當連續三天出現攝氏超過38度的高溫,有些人就無法順暢排出體內的熱量;當體內累積過多的能量,就會導致中暑。人類若體溫超過攝氏40度,腦裡的蛋白質即可能遭到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受害,進而出現焦躁、痙攣、昏迷,或有腎衰竭或心臟衰竭等問題。嚴重者,還會傷到腦或腎臟,可能的致死率甚至高達75%!

中西醫看「中暑」

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表示,西醫觀點裡的中暑,在急救手冊裡有很嚴格的定義:體溫超過攝氏40度、昏迷等等,通常已嚴重到需要打點滴急救,瀕臨生命危險的狀態。而中醫對此的定義則較為寬廣。『中暑的典型徵兆為口乾舌燥、口渴欲飲、心情煩躁,久了會疲倦、頭暈。』

中醫認為,中暑是因為受到暑邪(高溫)而發生的病症,以出現陽明經的病症為主要的判斷依據。鄧正梁院長解釋,陽明經這條經脈多血多氣,能量非常高。當外熱(高溫環境)引動內火時,就會引發各種中暑症狀。

『掌管中焦的陽明經一旦上了火,就會進而帶動全身的火氣。』心火,讓人煩躁;肝火,使你易怒、嘴巴發苦;腎火,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小便黃濁;胃火,則導致口臭。而西醫對中暑的定義,對中醫來說,範圍僅限於陽明經的胃火部分。

中焦:被認為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掌管脾胃的消化功能。
陽明經:全身高熱、流很多汗、口非常渴、臉紅、煩躁、昏睡、無力等。

四種內火與常見徵兆

胃火:牙齦腫痛、口臭、容易飢餓、便秘
心火:煩熱、不安、盜汗、失眠、臉紅、口乾舌燥
肝火:頭暈、頭痛、失眠、易怒、口苦、口臭、口乾舌燥、耳鳴,眼睛乾澀
腎火:小便黃濁、牙齦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西醫看中暑―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



到底我是中暑,還是傷風感冒?

炎炎夏日,戶外日頭如火烤,室內溫度賽冰庫。在劇烈的溫差中進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變得疲倦無力,好像著涼又似乎是中暑……。

今年七月的三伏天,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每天至少要治療四名中暑病患。此外,還遇到不少求診者跟他表示自己頭暈暈的,好像中暑了。『我一看,這哪是中暑?根本是傷暑!』

傷暑,又稱為「陰暑」,症狀與中暑頗為類似,也跟傷風感冒差不多。患者會有頭痛、四肢酸痛、倦怠、噁心胸悶、口渴、頻打噴嚏、流鼻水、拉肚子、失去胃口等症狀。但是,傷暑不適程度並不如中暑那般嚴重,體溫也不會超過攝氏40度,更不會像感冒那樣地出現呼吸道問題。

為何會傷暑?簡單地說就是貪涼惹的禍!狂吃生冷瓜果,猛灌冷飲、吹很強的冷氣……當人體驟然接受大量的寒涼又超過身體負荷的程度,就會傷暑了。還有,部分人在大熱天裡吃冰之後不僅不覺得神清氣爽,反而感到如感冒般的頭昏腦脹、四肢無力。鄧院長解釋:『想吃降火的食物,是因為外熱引動了內熱。但是,如果你的內熱並沒有到那麼高的程度卻突然吃進去一堆冰冷,身體就會受不了。』

傷暑與中暑不同,病症與病因完全不同!一般人往往容易混淆這兩者。『體質陰虛燥熱或濕熱的人容易中暑,體質虛寒的人不會中暑,但卻可能因為貪涼而導致傷暑。』還有,傷暑的時候體溫通常會略為偏高。『實際上,雖然體表摸起來熱,體內卻是冰冷的。』中暑者得服用白虎湯之類的寒良藥劑以散熱。對傷暑的病患則要開立溫藥的方子,否則會越治越嚴重。

傷暑的症狀裡面又可細分出一個「疰夏」(或稱做「苦夏」)的病症,顧名思義,這種病好發於夏季,是由體內過多的濕熱所引起。體內的「濕」,會引發腸胃方面的症狀:拉肚子。疰夏的病情比一般的傷暑又更加輕微。『傷暑的人有時會四肢冰冷,情況較嚴重,通常需要醫師的專業診治。疰夏則可以不必就醫,過兩天自動就會好了。 甚至,有人在六小時之後就自動痊癒。』

哪種人屬於中暑高危險群?

別以為中暑只會發生在田裡工作的老農身上!長期躺在家裡的病人或產婦、長年服藥的慢性病患者、甚至是路邊活蹦亂跳打籃球的年輕人……只要無法及時排出體內熱量或是內熱過多,全都有中暑的可能。

在高溫環境下的工作者、在戶外高溫運動的人或頻繁出入戶外與冷氣房的業務員,這些人很容易一下子「內熱過多」。至於體質虛弱的人、產婦、肥胖者、慢性病患者,65歲以上的老人或四歲以下的孩童,也都很容易中暑。

★老人
高齡者由於身體機能老化,表皮肌膚的血管擴張與排汗能力衰退而導致散熱能力較弱,同時,也因為對口渴的感覺變遲鈍而來不及補充水分,而易因夏季高溫而中暑。尤其是家裡通風差又沒裝冷氣,或行動不便、患有癡呆症的老人,往往是最容易中暑的族群。

★孩童
嬰幼兒則因為體內的調節系統尚未完善,也是易中暑的一群。天氣炎熱時,如果嬰兒莫名哭鬧或焦躁不安,而他的皮膚發紅、發熱卻不流汗,甚至很乾燥,極可能就是中暑了。有的孩童愛玩。在大太陽底下玩耍一陣子,結果,體力透支達到熱衰竭(中度中暑)的程度,這時,小孩的皮膚則是又熱又濕。嚴重的時候也最好趕快送醫急救,並餵以1:1的比例稀釋運動飲料或淡鹽水以補充電解質。還有,千萬別把孩子獨自留在汽車裡。有實驗指出,氣溫攝氏33至38度時,緊閉門窗的汽車在大太陽底下曬個30至60分鐘,溫度一下子就可攀升到六七十度。

★產婦
女性生產之後,身體多半虛弱,再加上台灣人有不准吹風的「坐月子」習俗,許多產婦呆在密閉的室內卻長期處於又濕又悶的環境之下,最後就中暑了。這就是所謂的「產褥中暑」。

★慢性病患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患者的散熱能力差,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巴金森氏症等病症則可能導致體內餘熱過多。此外,許多治療慢性病的藥物也會提高中暑機率。像是治療精神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的興奮劑導致皮膚血管收縮,降低排汗比例;抗組織胺、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及巴金森藥物也會抑制排汗。利尿劑則因為促進排尿,體內組織失去水分及電解質而容易中暑。

★燥熱體質的人
燥熱體質的人體內就像有把火似地,因而在夏季很容易動輒中暑。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就曾診治過這樣的病患。這位在公家機關上班的行政人員年約28歲。他每年夏天必定覺得口乾舌燥,而且,一到下午就會體力不支了。因為口乾舌燥,他每天會喝下很多開水,甚至灌冰水或吃冰。但是,這種渴怎麼都解不了。水喝的越多,只是尿多而已。最後還因為排尿過多,代謝太快而耗損元氣,因而疲憊不堪。累到最後受不了,只好來看中醫。鄧正梁院長只給他開了洩熱的白虎湯與補元氣的人蔘湯,該名患者喝了三個禮拜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如何聰明預防中暑

院長鄧正梁表示:不管什麼體質,避免中暑的方法都一樣:避免曝曬、避免在高熱環境下活動,多呆在陰涼之處。由於高溫通常在正午前後出現,也就是早上10點至下午2、3點的時段。這時段若要外出,應該注意防曬、穿著淺色通風的服裝。此外,大熱天裡或是在高熱環境工作也要注意以下生活細節。

★多喝水
口渴時喝白開水、果汁或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方能解渴。引用含有酒精、茶鹼、咖啡因與糖分的飲料只會讓體內水分流失更快。酒精跟糖分都是會產生熱能的成分。即使是冰鎮過的啤酒,依舊是燥熱性質的飲料。茶鹼與咖啡因則因未有利尿作用,加速水分的耗損速度。

★改善體質
常運動,不但可改善內分泌與新陳代謝,也能促進中樞神經調解體溫的機能,使得全身血液循環與毛細孔排汗的功能也佳,因而可以避免中暑。此外,身體健康但體質燥熱的人,也可從日常飲食、生活習慣著手改善。

★飲食清淡
平常儘量避免吃油膩高熱量的食物。適時適度地補充維他命、礦物質與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身體各項機能。

★降火湯飲
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建議,在食療方面,多吃些綠豆湯、愛玉、仙草之類能降火的點心都是不錯的選擇。中藥這方面的湯藥也很多,讀者不妨自行到中藥行抓些白茅根或蘆根,用其中一樣加上水來熬成茶湯即可。「只要有上火的症狀就喝,當做日常的飲料也不會有問題。」

★寒涼蔬果
攝取新鮮蔬菜也是個好方法。蔬菜不僅能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菜裡面的綠蘆筍甚至在中藥裡面也是治療中暑的藥材之一。『最好清燙,效果較好。生吃則更好!』

許多水果的屬性寒涼。像是蓮霧、水梨的解渴效果很好。含水高達94%的西瓜,整顆都是消暑的良藥。紅色的瓜囊可以補充水分,西瓜皮白色部分更具有極佳的降火效果。
中暑了,該怎樣急救才正確呢?

『中暑的急救原則就是積極降溫!』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表示,不管是移至陰涼處、吹電扇或冷氣、冷敷,目的都是為了降低體溫。『如果到了休克的程度,就必須送急診。』

★步驟
1.讓中暑者平躺,鬆開或脫下衣服以利循環與散熱。略抬高足部,幫助血液回到已缺血的腦部。
2.用攝氏10〜20度的溫水擦拭身體,也可吹電扇等等以幫助降低體溫。
3.意識清醒者可給予含鹽的冷開水。
4.若昏迷五至十分鐘,則要立即送醫。

常見的錯誤急救方法與後遺症



資料來源:健康100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