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2 11:08:45哲弗
滿亞法師:媒體版圖 正負相得益彰
這一端是充滿智慧的法師,另一端則是出版社的發行人。兩團火燄撞擊出來的文化火花,耀眼璀璨。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那麼應該如何平衡正面和負面新聞的報道呢?這就看看滿亞法師於“滿亞智慧錄”起始篇,和樂活出版社發行人楊成量,站在資訊前線,瞻望未來更廣闊的輿論空間。
滿:滿亞法師 量:楊成量
媒體的社會角色
媒體是言論的平台,撰寫的文字、發布的照片都會按照該媒體所定下的方針,你們覺得媒體在社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滿:人是社會,社會是人。就是說媒體代表大眾的需要,但是它有所謂繽紛的選擇,不能只是代表正面的,忽略其他負面的現象。很多人會指責媒體刊登負面的新聞。畢竟媒體還是一個商業的團體,如果出版社沒有利益,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因此,我們允許媒體提供很多的選擇,讓讀者自行選擇或淘汰。
有書店,表示看書的人很多;有酒店,表示有這樣的需求。與其控制大眾不可以賭博、抽煙喝酒,不如讓人不需要它,它自然會消失。媒體如果去符合所謂少數人的需要,可能會落得被多數人淘汰的命運。因為多數人有這種需要。要顯正破邪,不要顯邪破正。社會需要正面和負面元素。多點正面的聲音,邪惡的力量蛣M減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力。我們允許一天裡有光明有黑暗,四季有春夏秋冬。媒體可以報道多元素的新聞,迎合不同人的需要。
不要一邊罵一邊看
量:我非常讚同滿亞法師的看法,就是怎樣迎合市場不同的需求。現在的媒體,無論是電視、電台、報紙雜志,都有同樣的一個宗旨,那就是傳遞資訊。重點是傳遞的是那一種資訊,所謂的好或不好,好要報多少,壞要報多少,取決於不同媒體的訴求,還有他們辦事的方針。像報紙每天出版,講求快速,電台,也是即時性的媒體。
擁有這樣的先機,媒體甚至可以達到拯救的作用。像萬一發生天災,像年前的海嘯,媒體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讓人知道,純粹看他們如何使用。像《樂活志》扮演的角色,就是傳遞“寵愛自己、關愛社會、疼愛地球”的訊息。更重要的就是,媒體需要讀者的支持,也需要和商業扯上一定的關系才可以維持下去。媒體也要堅持本身要宣導的宗旨,同時得到外界的支持,像Ai FM以“有情有愛,自由自在”作為宣傳口號。
滿: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分工合作的共識,絕對不能壟斷,不能夠排除異己。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想想,這主要是提供了多一個選擇,讓我們去認識這個社會。這是社會的本來面目,表示媒體一定有其方針,但是它也允許其他媒體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分工合作,給有共識的人有一個橋樑得到共鳴,就非常好了。
量:以馬來西亞的情況來說,出現了壟斷的局面。譬如說在中文報界,如今4大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中國報和光明日報)只有一個老板。私營電視台(八度空間、TV3、ntv7、tv9)也經過整合,由Media Prima領航。說真的,現在往往看一份你就可以不需要看其他的了,有時甚至用的照片也是一模一樣的。
盲從的社會
滿:這是一個盲從的社會。我們先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實行的教育,不是啟發人的獨特性,而是讓人去追求一個標準。大家慢慢的就沒有聽到自己的心聲,而只是去應付大家對他的要求。因此,我們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個不認識自己,沒有自信的人。
說到壟斷的局面,如果普羅大眾都有知有識、有覺醒的話,壟斷的企業是無機可趁的。如果民眾沒有獨特的覺醒,與其說媒體被壟斷,不如說一般人民已經失去覺醒。譬如說,電視有很多宣傳產品的廣告,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去買,我們能夠淘汰它。如果一家報館沒有全面客觀報道新聞,我們也可以淘汰它。我舉個例子,美國一個城市,有黑道團體到那邊發展,可是沒有多久他們就走了,因為沒有市場,讓黑道無機可趁。
聳動新聞該放大嗎?
比較起台灣或者香港,大馬的媒體不會刻意挖掘醜聞,但還是會把聳動的新聞放大報道,你們覺得這種報風健康嗎?
滿:這是代表大家幸災樂禍的心態。因為我們都很苦,當我們看到別人也和我們一樣苦,就會感覺到不孤獨,可以自我安慰一下。這代表大家都很自卑、心很虛、彷徨無助和苦惱。當他看到社會某個角落的災難時,他會覺得心理得到一些慰籍。不是說讀者看到新聞後體會當事人的苦難,而是體會到自己的苦難,覺得自己的苦難是可以被接受的。
一個自愛的人才能夠愛人,一個有力量的人才能夠同情別人。因此,這樣的報道表示大家的心都在淌血。與其說媒體渲染社會的現象,不如說它代表著民生疾苦。其實這是傲慢的同情,因為看到別人的苦難會平衡內心的苦,是一種病態。看到對方可憐才幫助,看到對方成功卻想打倒;如果你有成就我沒有,我不要去恭喜你,這全都是傲慢的同情。
另外一個情況是,我們回避失意的人,崇拜成就的人。那不是一種真正的崇拜,而是分別心在作遂。如果你會愛作善的人,也會愛作惡的人。如果你只是表面的偽善,就會跟惡人對立,因為內心其實隱藏著惡果。如果他沒有能力去包容作惡的人,他也沒有力量去肯定善的人。
如果我是一個真正不可憐的人,面對可憐的人,我一點也不覺得傷心。應該獻出的是愛心而不是傷心。如果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到醫院去探病,一點也不覺得傷心,而是內心很平和的,才能幫助病人。如果你也很苦,和病人的苦相加起來,就會幹擾病人。
與其說報紙在報道聳動的新聞,不如說我們都在找這樣的新聞。日常生活中,像我聽到你在罵他,我聽得好歡喜,因為我沒有自信,我聽到別人不好,我就好高興哦!
心裡有苦更排斥苦
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善美,可是我們體會不到那個現象。譬如說太陽,我們身體阻塞了,體會不到太陽的熱,身體排斥那個熱,同時也體會不到冷。如果身體是平衡的話,我們的身體會去融入他,所以不冷也不熱。
回到內心,因為我們心裡有苦,我們排斥苦;心裡沒有愛,因此體會不到愛。無論發生什麼好壞事情,我們要去體會生命,而不是逃避生命。因為只要一發生就不能改變,嘗試改變現實,表示你不能面對它。
譬如說我昨天和你吵架,那我心裡有吵架的心情,所以就不能用心體會,今天你沒有跟我吵架。因此,我一直錯過認識你,心一直逗留在吵架的階段,形成虛幻的災難。因此,要把災難沖走,才能造就美好人生。
量: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媒體會報道這種聳動性的新聞,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看,啟發大家的同理心。因此,它們越寫這些新聞,大家更樂意去看。站在商業角度,能刺激報紙的銷量。
為何說記者就是無冕的皇帝,因為他那支筆怎麼寫,如果他們有“只是報道正面新聞”的想法,新聞就出不來了。反過來說,如果一般人都有放下的心,沒有所謂是非判斷,大眾就能去接受不同的內容,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有時看到產品促銷優惠放在頭條,大師的演講則安排在次要版位,說明有商業的利益在操控。這是一連串的問題。
滿:一般上,大眾會認為媒體應該是神聖的,不應該把盈利放在前頭,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人的吝嗇貪婪部分在作祟。有些老板只是想著自己要賺錢,可是忽略了員工、供應商也要賺錢。讓有貢獻的團體賺多一點錢,才能繼續發揮其在社會的功能。
我們應該培養讀者不去看嘩眾取寵的大新聞,而是留意小方塊裡有意義的新聞。讀者也要諒解,報紙是靠廣告生存的。因為不是100%的商業元素,只要讓其他有營養的內容得以見報,那就夠了。看到一篇好的文章,甚至會影響你的一生。才花RM1.30買一份報紙,就能看到不同的內容,真是價廉物美。
量:媒體本身也要扮演審核和過濾的角色。
狗仔隊文化要禁止
台灣或香港的狗仔隊文化是否應該全面禁止?偷拍、追蹤?還是讀者也應該抵制這些雜志?
滿:社會需要法制來管理,但是法還是有漏洞。如果我們的理想是立法和執法皆完善,是不太可能的。你以為新加破人不會犯規嗎?結果都來到大馬犯規。因為那邊管制很嚴厲,沒有機會逃避自己的責任。美國警察不想貪污嗎?其實是他們不想丟掉金飯碗。
如果偷拍讓1000萬人看到,就污染了1000萬人的心,更可以把當事人的自尊心摧毀,是何其的傷害。被偷拍的人很難恢復自信!法律應該嚴懲這種人身攻擊的行為。
量:全世界講求民主,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人要制定法律,才能有效控制狗仔隊。
提升精神層面
雜志是報紙以外的精神糧食,像《樂活志》等雜志,扮演著傳達健康生活的訊息,你們覺得可以怎樣再提升精神層面的東西。
滿:我希望《樂活志》能提升婦女的自尊跟自信。女人是孕育生命的根本。一個對婚姻沒有自信的婦女,做兒女的沒有福氣了。社會的問題是女人的問題。為什麼呢?從胎教到幼教,從幼教到社教,大家最重視的是“媽媽你幸福嗎?”兒女最直接開發愛心和智慧的是來自媽媽。
孩子的教育,根基就在於學習父母對人生的信心、一種愛、一種參與、一種諒解。孩子走出小我家庭後,才能愛朋友、愛同事、愛社會、所有的人事物。
男女的問題不應該是問題,而是因為媽媽重男輕女。媽媽本身是受害者,又把孩子照版煮碗。男女的標簽需要撇掉,每個人身體都住著古老的靈魂,男孩可能害羞,女孩可能大方。讓孕育生命的母親,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能減少很多社會問題。
我聽過一句話──“施比受更有福”,是錯的。愛跟被愛是同時的,施受是平等,施受是同時的。能愛的人時時刻刻享受生命,才有很多力量去面對諸多問題,如出軌的丈夫、惡家婆、孩子等等人生問題。
量:《樂活志》本來就是生活化的雜志,不管涉及層面多廣,還是回到健康和環保這兩大區塊。談到健康,我們也強調自然療法,包括身心靈成長。把身心靈這3個字拆開,身體必須先潔淨,才能談心靈的修復和成長。女性的部分聽師傅這樣分享,我們會更加注重。
出版社未來趨向
出版社為文化事業,你認為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來趨向更樂活的生活形態呢?
滿:文字有時會誤導人,有些人不一定能體會文字的形式。我鼓勵《樂活志》辦生活營,讓營員能在那段時間改變心情、飲食和作息,讓他們回去更能做、更能聽、更能想。有些人好不容易有假期,還是不斷給自己很多的壓力。與其太多的教法,不如舉辦辦生活營,靠集體活動去凝聚正面能量。
量:我非常認同師傅的想法,我們會辦更多的活動。和很多人談到有關樂活的形態,其實部分已經有初步了解,但是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舉辦樂活種子營,主要從小孩子出發,把樂活種子撒在小孩子身上,期待他發芽、開花。
後記:
滿亞法師言談中多次把我們慣性的思考模式,用“與其說”來引出,再套“不如說”來嘗試改變大家的主觀想法。當下當然獲益匪淺。每次細聽對話的錄音,都有新的體會,希望讀者能在整理過的字裡行間感受到滿亞的智慧,實踐在日常生活上,那就功德圓滿了。
此文刊登在《樂活誌》第五期
滿:滿亞法師 量:楊成量
媒體的社會角色
媒體是言論的平台,撰寫的文字、發布的照片都會按照該媒體所定下的方針,你們覺得媒體在社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滿:人是社會,社會是人。就是說媒體代表大眾的需要,但是它有所謂繽紛的選擇,不能只是代表正面的,忽略其他負面的現象。很多人會指責媒體刊登負面的新聞。畢竟媒體還是一個商業的團體,如果出版社沒有利益,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因此,我們允許媒體提供很多的選擇,讓讀者自行選擇或淘汰。
有書店,表示看書的人很多;有酒店,表示有這樣的需求。與其控制大眾不可以賭博、抽煙喝酒,不如讓人不需要它,它自然會消失。媒體如果去符合所謂少數人的需要,可能會落得被多數人淘汰的命運。因為多數人有這種需要。要顯正破邪,不要顯邪破正。社會需要正面和負面元素。多點正面的聲音,邪惡的力量蛣M減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力。我們允許一天裡有光明有黑暗,四季有春夏秋冬。媒體可以報道多元素的新聞,迎合不同人的需要。
不要一邊罵一邊看
量:我非常讚同滿亞法師的看法,就是怎樣迎合市場不同的需求。現在的媒體,無論是電視、電台、報紙雜志,都有同樣的一個宗旨,那就是傳遞資訊。重點是傳遞的是那一種資訊,所謂的好或不好,好要報多少,壞要報多少,取決於不同媒體的訴求,還有他們辦事的方針。像報紙每天出版,講求快速,電台,也是即時性的媒體。
擁有這樣的先機,媒體甚至可以達到拯救的作用。像萬一發生天災,像年前的海嘯,媒體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讓人知道,純粹看他們如何使用。像《樂活志》扮演的角色,就是傳遞“寵愛自己、關愛社會、疼愛地球”的訊息。更重要的就是,媒體需要讀者的支持,也需要和商業扯上一定的關系才可以維持下去。媒體也要堅持本身要宣導的宗旨,同時得到外界的支持,像Ai FM以“有情有愛,自由自在”作為宣傳口號。
滿: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分工合作的共識,絕對不能壟斷,不能夠排除異己。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想想,這主要是提供了多一個選擇,讓我們去認識這個社會。這是社會的本來面目,表示媒體一定有其方針,但是它也允許其他媒體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分工合作,給有共識的人有一個橋樑得到共鳴,就非常好了。
量:以馬來西亞的情況來說,出現了壟斷的局面。譬如說在中文報界,如今4大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中國報和光明日報)只有一個老板。私營電視台(八度空間、TV3、ntv7、tv9)也經過整合,由Media Prima領航。說真的,現在往往看一份你就可以不需要看其他的了,有時甚至用的照片也是一模一樣的。
盲從的社會
滿:這是一個盲從的社會。我們先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實行的教育,不是啟發人的獨特性,而是讓人去追求一個標準。大家慢慢的就沒有聽到自己的心聲,而只是去應付大家對他的要求。因此,我們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個不認識自己,沒有自信的人。
說到壟斷的局面,如果普羅大眾都有知有識、有覺醒的話,壟斷的企業是無機可趁的。如果民眾沒有獨特的覺醒,與其說媒體被壟斷,不如說一般人民已經失去覺醒。譬如說,電視有很多宣傳產品的廣告,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去買,我們能夠淘汰它。如果一家報館沒有全面客觀報道新聞,我們也可以淘汰它。我舉個例子,美國一個城市,有黑道團體到那邊發展,可是沒有多久他們就走了,因為沒有市場,讓黑道無機可趁。
聳動新聞該放大嗎?
比較起台灣或者香港,大馬的媒體不會刻意挖掘醜聞,但還是會把聳動的新聞放大報道,你們覺得這種報風健康嗎?
滿:這是代表大家幸災樂禍的心態。因為我們都很苦,當我們看到別人也和我們一樣苦,就會感覺到不孤獨,可以自我安慰一下。這代表大家都很自卑、心很虛、彷徨無助和苦惱。當他看到社會某個角落的災難時,他會覺得心理得到一些慰籍。不是說讀者看到新聞後體會當事人的苦難,而是體會到自己的苦難,覺得自己的苦難是可以被接受的。
一個自愛的人才能夠愛人,一個有力量的人才能夠同情別人。因此,這樣的報道表示大家的心都在淌血。與其說媒體渲染社會的現象,不如說它代表著民生疾苦。其實這是傲慢的同情,因為看到別人的苦難會平衡內心的苦,是一種病態。看到對方可憐才幫助,看到對方成功卻想打倒;如果你有成就我沒有,我不要去恭喜你,這全都是傲慢的同情。
另外一個情況是,我們回避失意的人,崇拜成就的人。那不是一種真正的崇拜,而是分別心在作遂。如果你會愛作善的人,也會愛作惡的人。如果你只是表面的偽善,就會跟惡人對立,因為內心其實隱藏著惡果。如果他沒有能力去包容作惡的人,他也沒有力量去肯定善的人。
如果我是一個真正不可憐的人,面對可憐的人,我一點也不覺得傷心。應該獻出的是愛心而不是傷心。如果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到醫院去探病,一點也不覺得傷心,而是內心很平和的,才能幫助病人。如果你也很苦,和病人的苦相加起來,就會幹擾病人。
與其說報紙在報道聳動的新聞,不如說我們都在找這樣的新聞。日常生活中,像我聽到你在罵他,我聽得好歡喜,因為我沒有自信,我聽到別人不好,我就好高興哦!
心裡有苦更排斥苦
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善美,可是我們體會不到那個現象。譬如說太陽,我們身體阻塞了,體會不到太陽的熱,身體排斥那個熱,同時也體會不到冷。如果身體是平衡的話,我們的身體會去融入他,所以不冷也不熱。
回到內心,因為我們心裡有苦,我們排斥苦;心裡沒有愛,因此體會不到愛。無論發生什麼好壞事情,我們要去體會生命,而不是逃避生命。因為只要一發生就不能改變,嘗試改變現實,表示你不能面對它。
譬如說我昨天和你吵架,那我心裡有吵架的心情,所以就不能用心體會,今天你沒有跟我吵架。因此,我一直錯過認識你,心一直逗留在吵架的階段,形成虛幻的災難。因此,要把災難沖走,才能造就美好人生。
量: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媒體會報道這種聳動性的新聞,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看,啟發大家的同理心。因此,它們越寫這些新聞,大家更樂意去看。站在商業角度,能刺激報紙的銷量。
為何說記者就是無冕的皇帝,因為他那支筆怎麼寫,如果他們有“只是報道正面新聞”的想法,新聞就出不來了。反過來說,如果一般人都有放下的心,沒有所謂是非判斷,大眾就能去接受不同的內容,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有時看到產品促銷優惠放在頭條,大師的演講則安排在次要版位,說明有商業的利益在操控。這是一連串的問題。
滿:一般上,大眾會認為媒體應該是神聖的,不應該把盈利放在前頭,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人的吝嗇貪婪部分在作祟。有些老板只是想著自己要賺錢,可是忽略了員工、供應商也要賺錢。讓有貢獻的團體賺多一點錢,才能繼續發揮其在社會的功能。
我們應該培養讀者不去看嘩眾取寵的大新聞,而是留意小方塊裡有意義的新聞。讀者也要諒解,報紙是靠廣告生存的。因為不是100%的商業元素,只要讓其他有營養的內容得以見報,那就夠了。看到一篇好的文章,甚至會影響你的一生。才花RM1.30買一份報紙,就能看到不同的內容,真是價廉物美。
量:媒體本身也要扮演審核和過濾的角色。
狗仔隊文化要禁止
台灣或香港的狗仔隊文化是否應該全面禁止?偷拍、追蹤?還是讀者也應該抵制這些雜志?
滿:社會需要法制來管理,但是法還是有漏洞。如果我們的理想是立法和執法皆完善,是不太可能的。你以為新加破人不會犯規嗎?結果都來到大馬犯規。因為那邊管制很嚴厲,沒有機會逃避自己的責任。美國警察不想貪污嗎?其實是他們不想丟掉金飯碗。
如果偷拍讓1000萬人看到,就污染了1000萬人的心,更可以把當事人的自尊心摧毀,是何其的傷害。被偷拍的人很難恢復自信!法律應該嚴懲這種人身攻擊的行為。
量:全世界講求民主,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人要制定法律,才能有效控制狗仔隊。
提升精神層面
雜志是報紙以外的精神糧食,像《樂活志》等雜志,扮演著傳達健康生活的訊息,你們覺得可以怎樣再提升精神層面的東西。
滿:我希望《樂活志》能提升婦女的自尊跟自信。女人是孕育生命的根本。一個對婚姻沒有自信的婦女,做兒女的沒有福氣了。社會的問題是女人的問題。為什麼呢?從胎教到幼教,從幼教到社教,大家最重視的是“媽媽你幸福嗎?”兒女最直接開發愛心和智慧的是來自媽媽。
孩子的教育,根基就在於學習父母對人生的信心、一種愛、一種參與、一種諒解。孩子走出小我家庭後,才能愛朋友、愛同事、愛社會、所有的人事物。
男女的問題不應該是問題,而是因為媽媽重男輕女。媽媽本身是受害者,又把孩子照版煮碗。男女的標簽需要撇掉,每個人身體都住著古老的靈魂,男孩可能害羞,女孩可能大方。讓孕育生命的母親,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能減少很多社會問題。
我聽過一句話──“施比受更有福”,是錯的。愛跟被愛是同時的,施受是平等,施受是同時的。能愛的人時時刻刻享受生命,才有很多力量去面對諸多問題,如出軌的丈夫、惡家婆、孩子等等人生問題。
量:《樂活志》本來就是生活化的雜志,不管涉及層面多廣,還是回到健康和環保這兩大區塊。談到健康,我們也強調自然療法,包括身心靈成長。把身心靈這3個字拆開,身體必須先潔淨,才能談心靈的修復和成長。女性的部分聽師傅這樣分享,我們會更加注重。
出版社未來趨向
出版社為文化事業,你認為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來趨向更樂活的生活形態呢?
滿:文字有時會誤導人,有些人不一定能體會文字的形式。我鼓勵《樂活志》辦生活營,讓營員能在那段時間改變心情、飲食和作息,讓他們回去更能做、更能聽、更能想。有些人好不容易有假期,還是不斷給自己很多的壓力。與其太多的教法,不如舉辦辦生活營,靠集體活動去凝聚正面能量。
量:我非常認同師傅的想法,我們會辦更多的活動。和很多人談到有關樂活的形態,其實部分已經有初步了解,但是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舉辦樂活種子營,主要從小孩子出發,把樂活種子撒在小孩子身上,期待他發芽、開花。
後記:
滿亞法師言談中多次把我們慣性的思考模式,用“與其說”來引出,再套“不如說”來嘗試改變大家的主觀想法。當下當然獲益匪淺。每次細聽對話的錄音,都有新的體會,希望讀者能在整理過的字裡行間感受到滿亞的智慧,實踐在日常生活上,那就功德圓滿了。
此文刊登在《樂活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