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5 13:17:11哲弗

無法分割的此時此刻

對生命,為什麼會有如此沉重的詮釋?

這一幕,對生命滿載無奈的妮歌潔曼讓湖水澆息了絕望,停駐了呼吸 。
這一幕,愛滋病垂死詩人艾德哈裡斯發泄式地胡亂甩東西,然後趨向窗口、趨向死亡。
這一幕,茱莉安摩亞躺在酒店的床上,突然想到了什麼,“即時”制止了自殺的念頭。
電影散場後,這三幕相互交替,盤旋在腦海裡。
真實的世界,哥哥張國榮從酒店高處一躍而下,結束 了46年璀璨的生命。

很好奇……妮歌潔曼的丈夫那麼包容她,遺書中更提及她丈夫是多麼地愛她。那生命中一直沒有被填滿的部分是哪一些呢?這都是我們無法了解的謎團。

死神伴隨在側的艾德哈裡斯對命運的折服倒是容易讓人起憐憫心,說服力也堅穩多了。但他需要的絕對不是同情!
同樣好奇……即是同性戀的他,當初是在怎麼樣的場景和情緒下與梅莉史翠普有過璀璨的情愫。一觸即發的感覺,是什麼元素啟動了彼此的動情方程式。

還是有點好奇……茱莉安摩亞當時若繼續呆在那個帶給她萬分心靈折騰的家庭,她會再自尋短見嗎?那麼長大後的艾德哈裡斯又會有怎樣的命運?她離開看似幸福的家庭後,過著怎麼樣的生活?選擇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性向問題?她背負著“拋夫棄子”的罪名過著自己要的生活,快樂嗎?

每個人都好奇……哥哥張國榮是因為感情問題、憂鬱症,還是其他綜合性原因導致輕生。不過一切顯然不再重要。

我所好奇的,其實都不需要任何答案。因為所有的事情,只有當事人在當下所感受到的才最真實。旁人再多的揣測也徒然,也許找個容易說服自己的理由去相信就好了。他們都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法來過生活,或選擇死亡。

每個人的思海裡想必都有生命美滿的圖騰或清晰或模糊地浮現著。當這些幸福圖騰或被啃噬或被打壓,連烏托邦也杳然失去蹤跡時,這樣的生活,該如何找一個出口呢?

我們選擇讓夢想繼續運轉,是因為還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物或寄托的信仰。如果知道明天沒有更好,而是更糟,每況癒下的那種,活下去就要更大的勇氣了。此時此刻的感受,永遠最真實,沒有人能夠分割,也沒有人能夠剝奪。

此文刊登在《南洋商報》娛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