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1 12:07:48文紋蚊

梁山伯逼死祝英台

 

 

經濟不景氣的社會瀰漫一股懷舊風,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歷久不衰,睽違四十年之後以舞台劇的形式捲土重來,讓中老年的觀眾們在重溫舊夢的同時,也再度思考自己感情與婚姻的價值。

當年,為了祝英台殉情而感動得哭到死去活來的小女孩長大了,重看「梁祝」舞台劇,有所領悟地說:「即使她勉強嫁給梁山伯,也未必幸福!」畢竟,兩個人的家庭背景相去甚遠,人生價值觀也大不相同。

祝英台被視為驕縱任性、但事實上是平反女權的行徑,不見得能見容於她和梁山伯的婚姻裡。

除此之外,五、六年級的女生,甚至還真心地發出驚人之語:「梁山伯不但沒經濟能力,身體又差,怎麼會幸福?不如嫁給馬文才,雖然人醜又花,但至少一生不愁吃穿。」乍聽此言,我看到的並非是現代女性對財務的現實,而是她們對幸福的務實。

幸福,不會只是「你愛我,我愛你」,就可以成就的事業。兩人在一起,有很多客觀的問題,必須一一克服及解決。經濟能力、生活習慣、房事喜好、甚至家人相處,都是牽一髮而動全局。

從戲劇的觀點來說,祝英台在哭墳時殉情,的確悲愴感人。但回溯當時的社會條件,即使祝英台擁有形式比人強的女性意識,有意掌控自己的生命走向,在眾多選擇方案中,她只能視死如歸。

所謂「眾多選擇方案」,包括:堅決不上花轎陪伴父母終老、忍受委屈下嫁馬文才、離家出走遠赴他鄉重新開創幸福人生、回到杭城書院當終身義工、避走觀音廟落髮為尼……,以她的聰明和機智,應該可以選擇其他方式紀念她和梁山伯的一段情,但為什麼到最後只能一死百了、灰飛煙滅?

老實說,祝英台的EQ顯然比梁山伯好很多,她知道父親答應馬家提親後,在樓台會中要求梁山伯以「以兄妹相稱」,並提議「放下婚姻談友愛」,但被梁山伯一口回絕。

經不起打擊而重病的梁山伯,臨終之前竟交代書僮四九將吐滿鮮血的手帕,交給正在披嫁衣的祝英台,還要教人「一見羅帕,如見故人」。

梁兄真是言重了!即使女友結婚,新郎不是我,也該送上真心的祝福,讓她沒有牽掛。

紅包沒來,送條吐滿鮮血的手帕,這不是要逼死人嗎?

傳統的社會中,多半歌誦女性對愛忠貞,很少讚揚男人為愛癡情。「梁祝」的故事,算是例外。但男人癡情的代價很高,硬是要女性活不下去。

明明還有很多選擇的祝英台,若不選擇在墳前自盡,好像太對不起梁山伯,這個沉重的責任道義,是梁山伯一手託付的。

他用「愛不到妳,我就死給你看」的包袱,讓聰明絕頂的祝英台,終於也做了活下去也沒有意思」的傻事。

如果祝英台有機會轉身想想,也許會從上述任何一個替代方案中,找到新的幸福機會。

別忘了,當愛情離開時,好好活下去,才是對逝去的愛最好的交代。

不論你的動機,是懷念、還是懷恨──好好活下去,是最有建設性的回應。

一位朋友的姊夫因病逝世。三個月後,他發現姊姊竟然跟姊夫生前的一位已經離婚了的好朋友在一起。

起初,他很不能接受;後來,才逐漸理解。只要他們真心相待,又為什麼不祝福成全呢?

奉勸天下有失去愛情之虞的梁山伯:來得及把握時,要盡力爭取;不要龜龜毛毛,錯失良緣。

當確定得不到對方時,請放手祝福。

不要用你的真心承諾,逼對方放棄屬於她該有的另一份幸福。

誰說對方沒有你,就不幸福呢?

 

 

你認為呢???

大頭西瓜 2009-03-21 16:30:16

以前有人跟西瓜說過,轟轟烈烈還能名傳千古的愛情,大多都是悲劇收場,因為悲到了最高點,美感就出現了。而平平順順的愛情可看性不夠高,太過平順反而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奇。

所以啊,本來就沒有啥憧憬的西瓜,在那位仁兄還是仁姐的開示之後,所謂的愛情神話完全破滅~。

版主回應
都說是神話了~~西瓜還憧憬啥呀???
白開水雖然平淡無味
卻是不可缺少ㄉ維生元素!!!
多喝水~~~有益健康!!!
2009-03-21 16: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