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8 10:12:56爵士月

死了一個貝納姬布托之後

打開電腦,叫出我的最愛中各家英語新聞網站,是每天上班的第一個動作

但今日,多加了一點驚詫:
貝納姬布托,居然真的死了。

這位巴基斯坦美女,曾經擔任兩任總理,
或許有人認為她的光環來自於政治世家的出身 (父親也曾是總理),
但只有貝納姬自己的領導魅力,才可能讓女性在回教國家兩度當選總理。

她接受西方教育(牛津人)、曾說過「只有民主才能打倒極端主義份子(‘Only democracy can defeat Pakistan’s extremists’)」

--------- 聽起來就像是前幾年美國反恐戰爭打的沸沸揚揚時,最好的代言人

其實,就連現在也還是如此。
因為,貝納姬是巴基斯坦的政治明星。在她回到巴基斯坦的那一天,差點就死在炸彈客的火焰之下。
當時,命運沒有這麼戲劇化地結束她的一生,卻是在距離選舉不到兩星期的這時候,子彈與炸彈齊飛,她也跟著灰飛煙滅。

=====================================================

雖然,這不是一個政治的部落格
但我還是想談談這則新聞

伊拉克的爛攤子還待收拾,
巴基斯坦卻已經追上來,成為東西方衝突的新地標

說到底,還是悲哀的...
一個國家的事件背後,藏有這麼多(其他國家)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軍事的agenda

不知怎地,我想到的卻是上星期在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看到的文章:
記者去採訪寮國北邊叢林裡殘存的Hmong部隊
說是部隊,其實也就只是幾位當年幫CIA打越戰後剩下的孤軍,以及他們的家人

我忍不住想: 這些人,當年是在什麼情況下作戰?
現在呢?

從記者的採訪中似乎發現,他們現在只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持槍。因為若被政府軍抓去,以自己曾”為美匪作倀”的紀錄,恐怕會死的很難看。

究竟哪一種比較好? 像[異域]那樣fought for a lost cause,但至少起於一股信念,打著已經沒人打的仗,;還是像Hmong這樣,因著己方與對方一時的利益結合,而打著別人的仗?

========================

寫到最後,發現自己離題了...

貝納姬死後,巴基斯坦難得的國會大選充滿了變數。
油價、阿富汗、塔利班、蓋達、穆夏拉夫、美國、民主、回教
都是貝納姬之死的關鍵字。

終究這新聞會變成舊聞,甚至是被遺忘的歷史。
而現在,就讓我們活在當下,再次去活著這變動的每一刻、這每一刻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