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1 14:22:33爵士月

廣播的工作倦怠( 上集)

事情要從..耶..不知道什麼時候說起。
那就從剛剛聽到的談話說起好了。

A同事談到現在的大學生,實習電台的節目居然也做得比目前的商業電台好。
因此,她聽了之後,開始對自己的節目重新思考。是不是以往忽略了聽眾呢?是不是以往只為了自己做得爽就好呢?是不是今後應該試著做出能夠引導或影響聽眾的呢?

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
B同事認為,長江後浪推前浪,理所當然。現在這一代所受的訓練比較完整,而且嘗試的機會又多。

我,則是越發沮喪了。一個非廣電系出身的女孩,在麥克風前掙扎了幾個星期,常常是在即將被壓力與deadline的漩渦淹沒之前,才找到根橋柱可以攀住。每個星期為了受訪來賓的邀約,不斷不斷找電話、打電話,想題目、換題目。訪談完了,來賓走了,另一波工作又開始--後製...剪輯..入樂.

面對著麥克風,往往說了幾句串場的話之後,喉嚨就莫明奇妙地發澀起來。

小時候有一回看張小燕的綜藝節目,來賓說她因為平時在螢光幕前需要不斷說話(她真的可以說得很快又有趣),因此回到家便難得開口說上一句。 我還記得當時聽到這段「內幕」的驚訝。我很難想像一個愛說話的主持人,在家裡可以忍耐不說上一句。
但現在,我可以了解了。不只是因為說太多話了自然會累,廣播的說話不能隨便說說,畢竟,沒有視覺內容來轉移注意力,廣播聽眾的耳朵比電視觀眾的要敏感個三五倍。為了斟酌用字遣詞,為了美聲金嗓,在麥克風前錄音十分鐘,常讓我覺得像跑了場馬拉松。(如果有來賓訪談,則像障礙馬拉松...)
再者,話說多了,更加覺得語言是可以被濫用的,而現在的語言已經因為濫用而顯得浮濫,讓我們這些講話的人也講得心虛冒冷汗。
因此,慢慢慢慢,隨著我上麥的時間越久,下班後也就越不願說話。
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我開始憎惡麥克風了,是不是幼時的廣播夢就此醒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