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8 22:33:08296.22

【喃喃囈語】《我們選擇的告別》

  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想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

  離開軀殼、親人、愛人。
  離開空氣、土地、生命。
  離開猶豫、恐懼、虛無。
  離開疼痛、憂鬱、喜悅。

  生、老、病、死,我們只能默默承受,靜靜觀看變化,毫無抵禦能力。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痛,肉體的痛、心靈的痛,一點一點積聚,恍若一層又一層的建築,強行搭蓋於意志存在之中。一旦瀕臨毀滅,該如何選擇?接受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我們,真的邁向「德智體群美」的境界成長嗎?

  身材、曲線、美麗……如何滲透在日常生活,成為共同美學的凝聚力?
  娘娘腔、溫柔漢、同性戀……如何在異態社會裡秉持自我的堅定執著?

  人類活著,為的是什麼?人類告別,為的又是什麼?自詡萬物主宰的生物,其實正等待著被主宰的命運。所有一切努力都是基因進化的搏鬥。直到飽滿肌肉現形,垂涎慾望隱隱抽搐;直到性取向差異衝撞社會,宗教、體制架構倍感壓力。所有一切應該停止,看看我們身處的世界,這是我們希望的樣貌嗎?

  世界不會停止運轉,我們不會忘記呼吸。可是,當你深愛的伴侶想要停止,你,做得到嗎?

  肉體的雕塑如果可以重拾自信,或是增加性魅力的可能,嘗試看看又何妨。馬可.山德森聽取朋友建議,開始運動健身,刊登徵友廣告。29歲的英國男同志遇到一位28歲的澳洲人卓.摩根,一場戀愛風暴逐漸成形,一場沈痛悲劇於焉展開。

  大型林立的健身廣場,暗藏慾望的極地征伐。原始的外在身型,往往是吸引伴侶的條件之一,野蠻時代如此,文明時代亦同;異性戀如此,同性戀亦同。馬可與卓的戀情,漸漸從身型愛戀進展到靈魂深處。我們恍如見證一段同志的慾望與哀愁,跟著馬可游移在事業、愛情、親情之間,聆聽他敘述卓的細心呵護、媒體工作的得意失意、以及朋友親人之間的互動。

  本書的作者與小說敘述者同名,從事的評論工作也與敘述者一樣,似乎鼓勵讀者將本書視為傳記看待(作者坦言自己從貼身資料中整理出本書,又基於罪惡感,刪改人名)。自傳體小說以真實人物為根據,增添了悲劇發生的哀傷與沈痛。馬可與卓兩年多的感情,因為卓罹患皮膚癌而陷入幽暗深淵。一次次的化療,起起伏伏的心情,馬可無悔的守候,抵擋不了癌細胞的入侵。他們達成協議,仿效《巴黎野玫瑰》終結痛苦的方式,以一種天真的殘酷取代了病魔的糾纏。

  馬可在慾望中掙扎,在混亂中向母親出櫃,一生的至愛只維持兩年(這究竟算長還是短?),彷彿他存在意義凝結於與卓的相識相惜。病癌末期、全身無法動彈的卓,陷入昏暗與清澈的邊界,為了確定時候到臨,馬可信守承諾,連續問了卓十二次。他親手終止愛人的生命,為了早已淪喪的尊嚴,還有彼此之間死生契闊的忠貞。肉身已逝,記憶不滅。馬可承載這段記憶的重量,既甜蜜又痛苦,瀕臨崩潰,沈溺傷痛。斷斷續續的健身、縱欲,馬可自毀未果,藉由書寫尋找出口,更藉由向卓雙親的告白釋放拘禁的靈魂。

  馬可是個悲觀至極的人,因為自己性傾向異於常人(他不像好友艾力克早早認清、接受同性愛戀的事實),因為自己面相不夠姣好,因為自己蒼白、孤單、抑鬱、敏感……於是他寫下:

—自信與自滿僅有一線之隔。……一旦你覺得自己擁有情人、家庭、事業,一切的一切,就是你開始失去所有的時刻。(p116)

—我惦記他,就像截肢患者惦記自己殘缺的肢體。那是一種連身體都跟著痛的思念。(p126)

—……卓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疙瘩」。我們相識之初,他應該已經罹患這個病,它一直和我們在一起。事實上,他的鼠蹊部,這個充滿性吸引力的地方,是一個噁心的笑話,像在指摘我們迷失的慾望。(p157)

  擁有愛情卻懼怕失去,嚮往自由創作卻深陷現實的經濟壓力,渴望讓父母明白自己卻苦於親情的斷裂,種種橫亙於心,一再拉扯。馬可對卓的思念,顛覆了聖經裡頭傳頌至今「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塊肋骨」,反以「肢殘男人(意指同志)是截肢患者(因為性傾向異於主流價值,所以殘缺)的一部份(腿骨,一詞雙關)」來表示異議。甚至因為「疙瘩」(癌細胞)長在鼠蹊部,加深宗教對同志的譴責,幸好卓罹患的是皮膚癌,不是愛滋病,否則責難的仇視意味深長。愛滋病不是同志的天譴,它是所有縱性狂歡者可能罹患的一種病症。

  本書文案已經說明大致內容,減低讀者對故事結局的揣測。然而,我們又是基於何種心態開卷閱讀?因為同志的題材?因為是馬可.山德森的回憶錄?因為悲劇收尾,探勘馬可走過幽暗深谷,我們聊以自慰?

  事實上,我們都處在某種停滯的狀態之中,無論自覺或不自覺,我們說服自己,湮滅失控的可能;我們裝模作樣,減緩失控的速度。危危顫顫行走於謊言與誠實的邊界,想要誠實卻懼怕親人無法承受、懼怕周遭異樣的眼色,想要建構謊言卻又不甘於愧對自我。積極的人,可能盡量做好人生的規劃;消極的人,可能徘徊社會角落,磕磕絆絆等待告別的一日。告別,會不會是揚棄社會,成全自我的一種美麗姿態?







《我們選擇的告別》(Wrong Rooms)
作者/馬可.山德森(Mark Sanderson)
譯者/陳錦華
出版社/商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