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8 13:00:44宇雲
遇見一個中秋
遇見一個中秋
今年的中秋節連著國慶日,似乎更顯得熱鬧。母親與我们家說好這次要來弄個桶仔雞試試看,雖然因為器材的關係而不能夠在中秋節當天,眼裡飽滿一片月色時,讓唾液的口水也盡情的潰堤,不過到也得到了朋友的羨慕,說我們家是烤的越來越豪華,有了那一絲絲的得意。
夜晚,在新聞的轉播當中,我和家人吃著月餅並聊著天,一齊抱怨說今年很後悔沒有買原味蛋黃酥口味的月餅,而是芋頭口味的,第一口咬下去的時候較不酥脆,也沒有那麼的香,感覺怎個年份想吃月餅的盼望全都糾結成齒縫間不欲分離的Q勁。是的,是多了這麼一個特點。螢光幕上傳來即時報導──那月如何的大如何的圓,人潮有多熱情有多高昂,還有藝人政客的助興,但我卻感到這個節日是可有可無的,我不能體會傳統文化所流傳的意涵,要認真過的話又怕糟蹋了它,反正就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罷。父親便提議開車出去都兜風,解解不能烤肉乾瞪眼的苦悶。
路上,我們放下車窗,仰頭望月,四周已然沒有繁瑣的建築,除了車燈的亮光外,只剩下我們的閒情逸致。這種情景在我的耳底,忽然迴盪起熟悉的旋律:我又回到相遇的地方,一個空曠淒清的地方。這次,我堅信我是抱著夜的,它的膚色,它的脈動,及那扣人心弦的瞳孔裡散發的眼神;這次,我是如此的接近詩詞中的情愁。孩提時代的月色已經模糊而不可傾訴,只有此刻的自己能認清此刻的月吧?我遂回想自己烤肉的經歷,其實是不多次的,也許是父母親不喜愛麻煩的緣故,或許是其他因素,但都不重要,烤肉在我的心底卻是一種溫馨的呈現,雖然月餅的味道變了,烤肉的意義變了,似乎是不考不行了,太多的東西都趕著創新,而我卻愚笨的來不及眨一下眼睛,收藏一絲月光。「我們以前哪有在烤肉啊?那都是商人弄出來的啦!」父親微笑的說,我心想也是,但是能讓家人聚會享受快樂時光,不也是一大美事?無論他說的對與否,有太多節日是商人炒做出來的我卻很認同,「而且一定要有趣、有創意呢!」我補上。
小時後在外婆家烤過兩次肉,都是三個家庭的聚會,然後大吃大喝的,也因為在鄉下,沒有什麼強大的光害令我們礙於賞月。但孩子的心中哪有什麼情調?只是飲料端著,三三兩兩的結隊奔跑,抑或玩起方格子拉跳跳繩拉等等的,搞的自己流下的汗比吞入肚子的口水還多。外婆家除了空曠以外,旁邊還有一條大水溝,長輩們都稱「龍溝」,聽說是日據時代人工開鑿的。雖然隔著半個成人高的紅磚牆,我們還是會恐懼摔落,尤其是在夜晚,於是我們總隔著一段距離觀看。而中秋節在我童年的定義裡,可以稱做是「膨風節」了吧?在某一次和表字玩伴去夜市撈回幾隻魚後,大人們都說要把牠們「放生」到大水溝裡去,「養」在大水溝中,現今想起來當然知道是被騙了,但在幼小的內心中,卻信以為真,常常一群孩子在那邊爭論,牠們現在過的如何?還有人會說前幾天有看牠們浮上水面呢!離去之時,我還不忘丟下吐司屑,我也深深記得,黑暗中泛動的水光,沒有月亮,沒有神話,更沒有古人的惆悵,只有我的嫦娥。
提到了烤肉,就不能忘了放煙火。而我第一次的經驗,也是最後一次,是在鄰居的家中,那一次我卻鬧了糗。我看著鄰家的大哥哥拿著一根香,點燃各式各樣的煙火,急速的自地面上升,然後在空中如雙翼般舒展一道道夜空中的彩虹,有的甚至會旋轉,在小小的心中也爆開了陣陣的漣漪,於是我決定厚著臉皮來完成自己的欲望,只是我當初拿著的不是香,而是仙女棒,因為我遠看十分的相像,也不知情,便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畫著圈圈,鄰家的伯父還問我說要不要放煙火,我只是呆愣,並很疑惑的提出我的問題,卻引來哄堂大笑,原有的興奮全網地底下鑽去了。
但我現在卻不喜歡夜裡的煙火。回到家後,本該寧靜的夜晚卻是噪音此起彼落,嚴重的妨礙到居家生活的品質,我卻也只能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抗議,在本該是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
我因睡不著覺而打開電視,卻很幸運的看到公視的「祖師爺的女兒」的結局。那是一齣講述歌仔戲的連戲劇,是由知名的戲團明華園的團長孫翠鳳女士所主演的。在劇中,我看著自己不曾熟悉的傳統文化,在某個節拍或某個時候會有什麼動作,因為看到的不只是檯面上,還有檯面下努力的情景兩者相較,一種極需傳承文化的心使得自己羞愧了起來,因為我幾乎難以融入它的內涵,雖然加入了一些流行的元素,卻仍不易的要保有原味,或許這是只讀參考書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吧?中秋節是否也是這樣呢?在流行當中,要保有每個人的期盼與風味,而不只是流行罷了。也或許在這心煩意亂的夜裡,一個中秋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得的吧?
今年的中秋節連著國慶日,似乎更顯得熱鬧。母親與我们家說好這次要來弄個桶仔雞試試看,雖然因為器材的關係而不能夠在中秋節當天,眼裡飽滿一片月色時,讓唾液的口水也盡情的潰堤,不過到也得到了朋友的羨慕,說我們家是烤的越來越豪華,有了那一絲絲的得意。
夜晚,在新聞的轉播當中,我和家人吃著月餅並聊著天,一齊抱怨說今年很後悔沒有買原味蛋黃酥口味的月餅,而是芋頭口味的,第一口咬下去的時候較不酥脆,也沒有那麼的香,感覺怎個年份想吃月餅的盼望全都糾結成齒縫間不欲分離的Q勁。是的,是多了這麼一個特點。螢光幕上傳來即時報導──那月如何的大如何的圓,人潮有多熱情有多高昂,還有藝人政客的助興,但我卻感到這個節日是可有可無的,我不能體會傳統文化所流傳的意涵,要認真過的話又怕糟蹋了它,反正就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罷。父親便提議開車出去都兜風,解解不能烤肉乾瞪眼的苦悶。
路上,我們放下車窗,仰頭望月,四周已然沒有繁瑣的建築,除了車燈的亮光外,只剩下我們的閒情逸致。這種情景在我的耳底,忽然迴盪起熟悉的旋律:我又回到相遇的地方,一個空曠淒清的地方。這次,我堅信我是抱著夜的,它的膚色,它的脈動,及那扣人心弦的瞳孔裡散發的眼神;這次,我是如此的接近詩詞中的情愁。孩提時代的月色已經模糊而不可傾訴,只有此刻的自己能認清此刻的月吧?我遂回想自己烤肉的經歷,其實是不多次的,也許是父母親不喜愛麻煩的緣故,或許是其他因素,但都不重要,烤肉在我的心底卻是一種溫馨的呈現,雖然月餅的味道變了,烤肉的意義變了,似乎是不考不行了,太多的東西都趕著創新,而我卻愚笨的來不及眨一下眼睛,收藏一絲月光。「我們以前哪有在烤肉啊?那都是商人弄出來的啦!」父親微笑的說,我心想也是,但是能讓家人聚會享受快樂時光,不也是一大美事?無論他說的對與否,有太多節日是商人炒做出來的我卻很認同,「而且一定要有趣、有創意呢!」我補上。
小時後在外婆家烤過兩次肉,都是三個家庭的聚會,然後大吃大喝的,也因為在鄉下,沒有什麼強大的光害令我們礙於賞月。但孩子的心中哪有什麼情調?只是飲料端著,三三兩兩的結隊奔跑,抑或玩起方格子拉跳跳繩拉等等的,搞的自己流下的汗比吞入肚子的口水還多。外婆家除了空曠以外,旁邊還有一條大水溝,長輩們都稱「龍溝」,聽說是日據時代人工開鑿的。雖然隔著半個成人高的紅磚牆,我們還是會恐懼摔落,尤其是在夜晚,於是我們總隔著一段距離觀看。而中秋節在我童年的定義裡,可以稱做是「膨風節」了吧?在某一次和表字玩伴去夜市撈回幾隻魚後,大人們都說要把牠們「放生」到大水溝裡去,「養」在大水溝中,現今想起來當然知道是被騙了,但在幼小的內心中,卻信以為真,常常一群孩子在那邊爭論,牠們現在過的如何?還有人會說前幾天有看牠們浮上水面呢!離去之時,我還不忘丟下吐司屑,我也深深記得,黑暗中泛動的水光,沒有月亮,沒有神話,更沒有古人的惆悵,只有我的嫦娥。
提到了烤肉,就不能忘了放煙火。而我第一次的經驗,也是最後一次,是在鄰居的家中,那一次我卻鬧了糗。我看著鄰家的大哥哥拿著一根香,點燃各式各樣的煙火,急速的自地面上升,然後在空中如雙翼般舒展一道道夜空中的彩虹,有的甚至會旋轉,在小小的心中也爆開了陣陣的漣漪,於是我決定厚著臉皮來完成自己的欲望,只是我當初拿著的不是香,而是仙女棒,因為我遠看十分的相像,也不知情,便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畫著圈圈,鄰家的伯父還問我說要不要放煙火,我只是呆愣,並很疑惑的提出我的問題,卻引來哄堂大笑,原有的興奮全網地底下鑽去了。
但我現在卻不喜歡夜裡的煙火。回到家後,本該寧靜的夜晚卻是噪音此起彼落,嚴重的妨礙到居家生活的品質,我卻也只能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抗議,在本該是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
我因睡不著覺而打開電視,卻很幸運的看到公視的「祖師爺的女兒」的結局。那是一齣講述歌仔戲的連戲劇,是由知名的戲團明華園的團長孫翠鳳女士所主演的。在劇中,我看著自己不曾熟悉的傳統文化,在某個節拍或某個時候會有什麼動作,因為看到的不只是檯面上,還有檯面下努力的情景兩者相較,一種極需傳承文化的心使得自己羞愧了起來,因為我幾乎難以融入它的內涵,雖然加入了一些流行的元素,卻仍不易的要保有原味,或許這是只讀參考書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吧?中秋節是否也是這樣呢?在流行當中,要保有每個人的期盼與風味,而不只是流行罷了。也或許在這心煩意亂的夜裡,一個中秋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