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6 12:43:46Jasmine

糧食危機 離台灣有多遠?


2008/02/22
【經濟日報社論】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近不斷發出警告,創紀錄的糧食價格正給發展中國家造成沈重的財務負擔,不只導致食品消費減少,也讓改善低所得國家飢荒問題的努力更形困難;並因糧價上漲的現象短期看不到紓解之策,各國動作頻頻,全球面臨的糧食供應短缺風險正快速上升。在台灣,「飢餓」已是個很遙遠的感覺;因而面對國際大宗穀物價格持續飆漲,只看到可以投資賺錢的機會,卻忘了台灣也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一天。可能嗎?如果將糧食危機當成是窮國的事,就有可能。


大宗物資價格去年以來迭迭走高,初時尚被視為周期性循環的結果;但眼看漲勢毫無停歇跡象,糧食價格恐呈結構性上漲的討論日盛。


主因是經濟發展使可耕農地減少、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影響收成等,使小麥、玉米、黃豆等主食來源的供應,難以滿足人口增加及所得上升帶來的糧食需求;而近年油價高漲促進的生質能源發展,也扮演了一定角色。於是,小麥、牛奶的價格早已飆至歷年新高,玉米及黃豆的價格也在歷史峰頂盤旋不下,其他如咖啡、糙米等漲幅也不遑多讓。但更可怕的還在後頭;糧農組織預估,在下一個十年內,大宗物資價格將在過去十年的均價上再漲二至五成。


糧價長期走高,已讓物價上漲率揚升的現象,從食品消費高比重的國家向低比重國家擴散;像歐元區、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都因為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而竄升。影響所及,不只貨幣政策的運用難再隨心所欲,例如歐洲中央銀行就因通貨膨脹戒心未除而對降息遲疑;多個國家的財政也因為農產補貼支出大增而出現壓力。但更多政府在提防的,是食品價格持續走高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例如義大利、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尼等地,已出現街頭抗議食品價格高漲的民眾,而這樣的抗議與不滿,勢將隨著物價漲勢擴大而升高。


為此,原來只存在於低所得國家的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也正受到開發中國家,甚至是富國的高度關注,並有多個國家已付諸實際行動。這包括了:糧食出口國以提高出口關稅、增加本國安全存量、實行配額管理等限制出口,像俄羅斯政府就對小麥開徵出口稅,阿根廷則直接暫停小麥出口,藉以緩和糧價高漲的衝擊,並提升自身的安全存量。相對的,糧食進口國就以降低關稅、增加補貼、釋出休耕農地、強化儲備等方式,鼓勵進口、提高國內產量等,儘量增加對糧食的掌握度,就算價格高,起碼民眾不致因餓生亂。像擁有全球第二多人口的印度,近來就大肆採購糧食,以增加儲備。還有更多的國家實施價格管制,中國大陸是其中的代表,今年初起已要求豬肉等多項農產品的生產商須取得許可才能調價;其他如泰國對食用油、墨西哥對玉米餅、委內瑞拉對牛奶等,都採行了類似的價格控管機制。


儘管糧食供需吃緊衍生的現象已在世界各國快速蔓延、擴散,但台灣在此一議題上卻顯得無動於衷,似乎認為糧食危機是僅存於非洲等貧窮國家的地區性問題,在這個全球自由貿易的時代,只要付得起錢,有什麼是買不到的呢?一般商品或是如此,但糧食與原油一樣具戰略價值,民以食為天、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求中食排第一,都說明了糧食的不可或缺性;如果糧食輸出國擴大限制出口、輸入國加大採購力度,供給、需求兩極化發展下,台灣的糧食供應所受到的衝擊,就會從價格面迅速轉向數量面,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預警的「有錢也買不到」,絕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以台灣糧食的自給率而言,台灣也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根據糧食供需年報,近十年台灣糧食自給率節節下降,其中占最大宗的榖物自給率由近54%降至44.5%,且主要是稻米的96%自給率拉高,小麥、玉米的自給率則不到10%;此外,肉類的自給率雖達72%,但也集中於豬肉,牛肉的自給率亦不到一成,顯示台灣的糧食供應仍高度依賴進口,不只價格受制於國際,數量上的自主性亦難謂高枕無憂。糧食危機離台灣有多遠?這就要看政府怎麼努力了。





【2008-02-1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