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十二怒漢-談判、說服、引導的好教材
因為大學時,要上電影史的關係,我不得不看一些經典電影(我大學時,所謂的經典電影,通常是黑白的)。因為當時大家都很沒有錢,家由沒有放映機,或是錄放影機,所以像是《單車失竊記》《後窗》等作品,我都是在小型的民營電影院看的。
看完,還要接受在報紙上寫電影專欄的老師,拷問。
對啊。
真的是拷問。
我們的期末考是一對一的口試。老師會問「在某某電影裡,你覺得最好的場面調度是什麼」「為什麼?」。
被老師嚴格的眼光一掃,我嚇得都快尿出來了。也許因為受到這樣的影響,在看電影或電視時,我會注意到一些場面調度。
早期的經典電影因為受了劇場的影響很大,所以會重視場面調度。但是後來,電影工業因為剪接技術興起,所以場面調度本身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上述這一段話,寫來十分心虛。如果有錯,請指正)
我佷尊敬的一位引導師,把《十二怒漢》這部電影當做開會的教材。
最近有機會又翻到一份資料,是另一位以導讀電影有名的講師列出來的「溝通談判必看電影」名單。上頭也提到這一部《十二怒漢》。
因為有二位大師的掛保證,我也看了《十二怒漢》。(感謝土豆網)
它的故事是十二個陪審員,審判一個青少年弒親的案件。
電影進行的時間就跟陪審員從法官退庭到開會、結束的時間一樣。
在電影史上有幾部電影是這樣做,故事的時間和電影的時間是一樣長(但是小的忘記片名)。
(有名的美國電視劇《24》就是這樣。只不過《24》談的是好幾個場景發生的事,感覺上,觀眾經歷的不是一個小時,而是好幾個一小時)
電影全長九十六分鐘。光是陪審團開會的場面就佔了九十分鐘。《十二怒漢》雖然場景主要是發生在會議室。透過彼此的對話,這些無名的,只有編號的陪審員,個個的角色性格一一浮現。
在導演的場面調度之下,雖然是狹窄的會議室,但可以清楚地看到陪審員的臉。還有他們各個場面變化下,情緒的轉變。
(下面有雷。未看過電影的人請止步)
(下面有雷。未看過電影的人請止步)
演員們的台詞,有些十分經典。
例如
「沒沒無聞是件令人傷感的事」
「我是一個上班族。要動腦筋的是我的老闆」
「 這位先生一直孤軍與我們對抗,他沒說這孩子無罪,他只是說他無法確定他有罪,要孤軍奮戰對抗荒謬的言論並不容易,所以他孤擲一注尋找贊同他的人,我支持他因為我贊同他的動機,或許那個孩子真的殺了人,但我想聽到更多的證詞。」
其中一個急著要去看棒球賽,而投下有罪票的陪審員,因為受不了冗長的討論而改投無罪票。
其它的陪審員忍不住發言
「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你剛剛還投『有罪』一票,贊同其他人的意見。只因為你急著要去看球賽。現在你改變了心意,只是因為你厭倦了這些討論。誰告訴你,你有權這樣子玩弄別人的生命?難道你不在乎嗎?」「如果你要投『無罪』一票,必須是因為你相信被告的確是無罪的,而不是因為你覺得厭煩,如果你覺得他有罪,你得堅持下去。難道你沒有種去做你認為是對的事嗎?」
這部戲裡,從只有一個人認為少年是無罪,到最後十二個人都認為少年是無罪。其中的談話及辯論,是經典。所以也被認為是談判及溝通的經典教材。
有些人在意的是談話內容本身,有些人在意的是他人的說話口氣,有些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有些人則是因堅持自己的立場不願面對真相。有些人質疑別人是因人癈言。有些人則是二邊倒的牆頭草。
電影中,開會時間雖然長,但是沒有冷場。很好看。
但是我對片名有點意見。不應該叫《十二怒漢》(中文片名很忠於英文片名:12 Angry Men)。應該叫做十二累漢才對。因為在夏天的下午,悶熱又沒有電風扇的會議室中,這些人不斷地討論,辯論,到最後大家都一身油汗,累趴了。他們應該是叫累漢吧。
《十二怒漢》的身世
1957年的電影
得到1958年的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提名。(但是最後敗給了《桂河大橋》啦)
它有重拍版:1997年版。
另外,還有2007年的俄羅板,據說拍得也很出色。(評論可以參照http://mypaper.pchome.com.tw/russiablue/post/1294812444)
大家可以去比較一下這三片的拍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