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3 14:51:08janlu

聯合報社論說︰台灣會不會有一天向大陸買核電?

聯合報社論說︰台灣會不會有一天向大陸買核電?



聯合報社論說︰台灣會不會有一天向大陸買核電?


聯合報社論說︰如果國光石化案的終止是台灣放棄石化業的前兆,則早晚有一天台灣石化中下游產業,皆將成為大陸上游石化業的衛星及附庸;再者,如果廢核電成了台灣的能源國策,有朝一日,台灣會不會必須向大陸福建核能電廠買核電?


在可見的將來,石化業不會從世界消失,且石化業是少數產值極高,而產業鏈十分深廣的產業;也就是說,台灣不可能沒有石化中下游產業,總須有原物料的供應,但若演成上游操在大陸手中,這在經濟考慮上沒有問題,但在政治上就有顧慮。同理,台灣除非放棄經濟發展,否則就必須維持充裕且成長的電源,而核電是低碳又低價的能源;核電若退場,就要面對電價上漲及排碳增加的問題。這樣的趨勢,會不會有一天演變到台灣須向大陸福建的核電廠買核電?正如德國關了核電廠,改向法國買核電;但德法的交易只須考慮經濟問題,兩岸卻有政治顧慮。


我們一向主張,在兩岸關係的大架構下,台灣的政治政策必須與經濟政策合轍。這意思是說:在政治上不能搞台獨,因為台獨沒有可行及可以活下去的經濟政策;然而,台灣也必須維持能夠自主自立的經濟體系,一方面可降低受制於大陸,一方面可使產業根留台灣,也就是使外資及本土產業有創業、就業的較佳條件。準此以論,放棄石化上游及核電退場這類重大政策的轉向,也就不只是經濟面的衝擊,在兩岸關係上也隱伏了不容輕估的風險。因為,這個趨勢顯示:台灣的經濟發展條件可能因此惡化,競爭力可能因此弱化,也就必然更增加了對大陸的依賴,亦即必然更不能維持足以自主自立的經濟體系,兩岸關係必見失衡。


當然,最好不要石化上游,耗能、耗水,又汙染;最好也不要核電,不安全,核廢料也是問題。尚不僅此,這次搭大選便車者,除了石化及核電,生技、鋼鐵,甚至中科,統統成了環保意識的鏢靶;這是在追求「無汙染」?還是「無產業」?


放棄石化上游及核電退場這兩大政策轉向,是總統大選「割喉選戰」所逼出來的情勢。其實,這也許不是多數國人的見解,連台南大學的學生亦認為「減碳先於廢核」;只因馬蔡「割喉」,雙方爭取那些「環保票」,才逼出了今日這個局面。


要維持一個國家自主自立的經濟體系,是十分困難的工程;何況台灣處在磁吸力如此強,又有致命政治顧慮的中國大陸身邊,如果失去了像石化業這樣深廣的產業鏈,試問要用多少「在地經濟」才能填補這個缺口?這豈不是丟掉大餅,去撿食餅屑?


選舉使問題扭曲。曾經主張「八一○○,台灣啟動」、「兩兆三星」、「大投資大溫暖」,且主導國光石化案、催迫核四趕工的民進黨,如今高倡「反對經濟掛帥」,改唱「在地經濟」;這根本是自相矛盾,民進黨在政治上強烈對抗中國,現今卻為何在經濟上自毀長城,完全撤防?相對於此,原本對石化業及核電採支持立場的馬政府,只因「沒有為政策辯護的能力」,現在也摀住被割的喉嚨,大談其「環境正義」。但是,如此嚴肅的問題,一方面是一個「比較風險」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比較利益」的問題;畢竟,台灣必須追求環保,但也必須維持一個自主自立的經濟體系。


一九九三年,訪客司馬遼太郎問李登輝:「假如有一天中國大陸……說出乾脆由你們(台灣)來扶養我們(大陸)吧?那時候您怎麼辦?」李登輝做出一副不敢消受的姿態,笑著舉起雙手急忙地左右揮擺。當時的司馬與李,必定認為這個笑話頗能滿足賓主二人對大陸的優越感,沉浸在「大陸要台灣扶養」的想像中;但對照台灣自扁政府以來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近四成,可徵這兩位天皇子民對世局的觀察力,不僅是短視,其實已是盲目。


不能短視,更不可盲目。兩岸經濟不能脫鉤,但台灣經濟也不能失去自主自立。難道台灣藍綠領導人看不出台灣石化業終必成為大陸的衛星與附庸?難道有一天台灣要向大陸買核電?產業與環保的相對利害衡量,不能缺少兩岸關係這一層考慮。


(2011-05-23)
Corner from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