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1 14:38:29janlu

讓紅色麥卡鍚主義化為灰燼

白色恐怖和麥克錫主義︰曾經在巴西獲頒文化勳章,在台北榮獲文藝獎章的王之一博士是有名的攝影家和著有多本散文集的作家,早年因在香港受雷石榆先生〔台大教授1949年涉左傾被關押四個月後驅逐出境,1996年12月病逝於保定河北大學教職任上〕委託帶現金及小孩衣服到台北給雷太太—蔡瑞月女士(舞蹈家,當時己遭監控,後曾被關綠島管訓三年,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前往保定與雷石榆重逢,蔡瑞月期待了近半個世紀,見到雷石榆佝僂的身形和歷盡滄桑的面痕,文革對雷石榆的折磨清楚寫在臉上,她己無言。蔡瑞月己於2006年病逝於澳洲,家人現往澳洲和L.A.)王之一因而被疑涉嫌傳遞匪諜情報,資匪等罪名身陷「白色恐怖」中,釋放後遠離台灣、避走日本、巴西數十年,好幾年仍感到暗地受監視和心中一股陰影跟著在轉。在台灣記念解嚴二十週年時,王之一先生於洛城以平靜的心情,客觀的視角,開闊的胸襟,全新的思維打開「記憶箱」啟動腦波中沈睡的「意念開關」以第一人稱寫出那段戰亂時是與非糾纏的親身感受,他清除餘恨的污垢,大膽的為「白色恐怖」塗上另一種色彩。頗值得曾經走過或未曾經歷過那段牽動複雜時空背景,獨特命運年代苦澀悲情歲月者,在一片追討威權統治的熱潮陷入歷史遺緒之中時,讓許多人重新檢視和思考白色恐怖的正負值。
儘管只是回憶,在王之一先生文中,依然感受到那難忘與無奈。
救了台灣的「白色恐怖」就如當年美國在50年代冷戰時期由參議員麥卡鍚和眾院非美委員會進行的忠誠調查〔主要目標是清除共黨間諜和左派〕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共有2百萬以上民眾受到FBI、戰略情報局等情治單位傳訊、跟監、調查、監禁。後人稱之為「麥克錫主義」,在以民主自由法治至上的美國社會上刻下不少傷痕,尤其是政府機構、軍隊、政治、學術、文化藝術、工商各領域許多精英因涉左傾坐牢,自殺,許多人含莫白,他們事業全毀,家破人亡。還有不少人因被指責“同情共產黨”而受監禁、甚至遭暗殺。華裔和亞裔也沒能躲過這場劫難,許多人被疑為“間諜”而遭非法傳訊,監禁,驅逐。美國的左翼力量受到空前的打擊,在全球「紅潮」中得以安定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航員。
今天很少聽見曾因麥克錫主義受到傷害者本人和親友們還深深在悲情與遺恨中,他們都能瞭解在國際環境,政治氛圍需要下,政府必需採取些行為,以保護國家安全。因而我們是否可以不再搭起通往過去的橋樑(Bridge to the past)停滯在過去的糾葛中動彈不得。今天我們需要的是與未來搭起橋樑(Bridge to the future),當全世界,特別是台灣所有亞洲的近鄰,都在努力與未來的世紀尋求搭橋的時候,我們何苦要不斷的藉由清算過去、消費過去來拉大彼此的距離?耗損彼此的情感?同時還蹉跎掉台灣的生機?(2007/10月9日PDT 來源:洛城下午茶)


讓紅色麥卡鍚主義化為灰燼
兩岸經貿往來步入正軌日趨熱絡後,兩岸資金往來、投資、人員參訪等都較過去長足的成長,此發展對台灣經濟也注入更多活水。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在此過程中,台灣卻持續存在著一股逆流,這股逆流對任何涉及兩岸經貿與投資事項,一概給予負面解讀,全視為所謂“中資入侵”,甚至到處給人戴紅帽子。這種紅色麥卡鍚主義又以《自由時報》為代表。
台灣企業在布局過程中,面對大陸這個擁有龐大生產資源的基地,及在所得增長後釋出的龐大市場,藉由本身在文化、語言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布局?。

社論說,近廿年堪稱全球化進展最快速的時期,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的運作,早已不再是封閉對內,或面對少數幾個國家即可運作,而是必須在市場拓銷、投資設廠、國際合作上,都要有全球布局與運籌,否則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台灣企業在布局過程中,面對大陸這個擁有龐大生產資源的基地,及在所得增長後釋出的龐大市場,藉由本身在文化、語言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布局?

對許多島內企業而言,赴大陸投資,除了維繫其競爭力外,也有貼近市場的目的。不少以代工為主的業者,則更是應業主要求而必須赴大陸設廠,否則訂單可能流失,企業更難生存;如果這些企業在全球競技場上競爭力日益流失,台灣經濟必然下滑。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論是面板、晶圓代工、及各種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企業,透過投資大陸,才更能在全球競爭版圖中立穩腳步。ECFA的簽訂、開放陸客觀光,更是為台灣帶來新榮景。看看不少上市櫃企業,來自大陸的出貨、營收比重不斷上升,不少已超過五成,投資人爭捧這些中概股,即知道來自大陸投資設廠與市場銷售的利益,對台灣企業的挹注,及對島內經濟的正面效益。

但是看看《自由時報》的主張,卻一貫是封閉、“鎖國”。在九十一、九十二年各界討論開放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時,《自由時報》一再主張不能開放,認為開放會導致台灣競爭力流失。在兩年前討論與大陸簽訂ECFA時,《自由時報》亦大力反對,儼然簽訂後台灣經濟要崩盤、台灣人都要失業。而對近兩年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紛紛回台掛牌與投資,《自由時報》也不改其恐共、戴紅帽的習慣作為,動輒冠以“中資色彩”、“中資找替身買台灣企業”等帽子。

當這些離鄉背井、到大陸奮鬥有成的企業,站穩腳步,存得一桶金後,要回台灣投資,他們或是設廠投資、或是購買企業,無論那種形式,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經濟產值,但他們卻要面對《自由時報》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紅色麥卡鍚主義的質疑與攻擊。如真依《自由時報》主張,等於不要開放晶圓代工等產業赴大陸投資、不要簽ECFA、不要讓台商回台投資,這種封閉、死水式的經濟,早置台灣經濟於死地了。

《自由時報》為聯邦集團擁有,集團以房地產起家,老闆林榮三擔任過“立委”、“監委”及“監察院副院長”。在那個國民威權統治時代的“侍從政治”中,國民黨慣常以土地利益交換本土商界的支持與服從。許多土地變更利益也這樣輸送到個別企業手中。前台北縣長尤清談到新莊副都心案時,就提到當所有地主都依規定捐出抵費地,只有林榮三不捐,而且台北縣長由國民黨變成民進黨籍時,快速取得建照,因此他說“林榮三欠台北縣民一個公道”。

台灣傳統社會對生產事業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能外銷出口、或在他鄉創業成功賺錢創匯的企業,都能得到社會普遍的肯定。但對炒作地皮、以官商勾結手法,塗畫變更都市計劃,獲取動輒數十甚至上百億土地暴利,讓房價高漲到庶民幾無立錐之地者,則給予負面評價。

今日一個在房地產獲取高利的企業,透過旗下媒體,口口聲聲愛台灣,卻為那些異地打拚有成,回台投資的企業大戴紅帽,瓦釜雷鳴,何至於斯?一手從島內民眾身上大賺房地產利益,一手為賺大陸錢的企業大戴紅帽,難道,這就是“愛台灣”嗎?上世紀五○年代美國的麥卡鍚主義,讓美國社會分裂,不少社會菁英受創;《自由時報》搞的這套紅色麥卡鍚主義,此一惡質手法如果不能終止,台灣社會也終將承受其負面影響。(2011-02-11)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