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3 15:53:26janlu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帶來的真正挑戰並非隱形戰鬥機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上個月出爐的一份國際研究報告公布了65個國家的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等科目上的表現。冠軍是:儒家。其中一位學者威廉.巴特勒.葉芝非常正確地指出,“教育並非填充水桶,而是點燃火焰”,但倘若水桶中有燃料,也的確會更容易點燃篝火。換言之,水桶中有燃料,大陸重視基礎教育體制,回規儒家思想,才是中國帶來的對美國之挑戰。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帶來的真正挑戰並非隱形戰鬥機
《青年參考》發表紀思道文章,美國《紐約時報》(譯/任凱文)報道,上個月出爐的一份國際研究報告公布了65個國家的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等科目上的表現。冠軍是:儒家!

圖表顯示,在所有這3個科目中以大比分勝出的,均為來自上海的學生。隨後4位表現最佳的選手中有3位出自有著重視教育傳統的儒家社會。前幾名中,芬蘭是惟一一個非儒家文化國家。

那麼,美國學生的成績如何呢?閱讀:第15名,科學:第23名,數學:第31名。

20多年來,我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參觀了許多學校(我和太太曾經把我們的孩子短暫地送往日本學校讀書,日本也是一個具有儒家印記的國家),在訪問期間,我時常產生艶羨或驚訝之感。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我們打算從東京幼兒園接走兩歲大的兒子一同回美國時,我們必須填寫的表格內容:“陳述休假的理由。”

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教育正蓬勃發展,因為這是這些國家最優先考慮的事項——我們需要從中學習借鑒許多東西。

誠然,在這次全球測驗中拔得頭籌的上海學生並不能代表全中國學生的水平——上海畢竟擁有全國最好的學校。然而,中國農村地區昔日異常糟糕的學校也的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改善。

僅在20年前,農村孩子從小學輟學的情景還屢見不鮮。有些老師幾乎不會說標準的普通話。從理論上說,普通話應是教學語言。

而現在,即使在偏僻的農村地區,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基本都上了中學。上大學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教師水平有了顯著改善。我太太是中國人,在她的老家(華南地區一個貧窮村莊),就數學課的深度而言,這些農村孩子足足比我兒子就讀的紐約市重點公立學校高出了一級。中國各地學校的數學課大抵亦是如此。

此外,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雖然中國的學校不能輕易地解聘教師,但中國校長應對不合格教師的手段卻非常嫻熟(最起碼比美國人老練得多)——他們為業績不太好的教師提供額外的培訓,如果這樣做還不管用,就幹脆讓這些教師從事其他工作。

“學校經常讓差勁的老師教體育,”西安市一所幼兒園的校長在引領我參觀時這樣解釋道。在中國,體育和健身課是無關緊要的科目(這所幼兒園體現了中國的另一項優勢:卓越的學前教育,起始年齡通常為2歲。實際上,中國教育體系表現糟糕的惟一環節是大學體系。中國的大學是三流水平,應該被中國人引為國恥)。

但還存在一個悖論:中國人自己對其學校體系的評價遠沒有外界那麼高。每次當我詢問一位中國人對中國教育體系的看法時,我聽到的幾乎總是抱怨,而不是讚揚。許多中國人近乎苛刻地抱怨說,中國的教育體系扼殺了獨立思考和創造力,他們十分羨慕以培養學生自立、嘗試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而不是一項苦差事為宗旨的美國教育體制。

在西安,我參觀了高新一中(或許是西安市最好的高中),該校的學生和老師在提及美國學校看重俱樂部、藝術和獨立思考時,向往之情溢於言表。“我們需要進一步鼓勵創造性,”化學老師華國宏說,“我們應該向美國學校學習。”

廣東省的一位朋友說,他打算送孩子去美國學習,因為當地的學校簡直是“創造力殺手”。另一位朋友送他的兒子去一所國際學校上學,以擺脫被他比作“訓練海豹”的教育項目。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笋般四處湧現,許多學校吹噓它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我看來,這種自我批評是完全正確的,但我也深深欽佩中國人對教育的這份熱情,以及致力於改善教育體系的決心。威廉.巴特勒.葉芝非常正確地指出,“教育並非填充水桶,而是點燃火焰”,但倘若水桶中有燃料,也的確會更容易點燃篝火。

更大的議題在於,中國教育體制最大的優勢是深植入儒家文化的重教傳統。在中國學校中,教師備受尊敬。學生們最羨慕的,是智力好的同學,而不是運動健將或“課堂小丑”。

美國人往往根據新型隱形戰鬥機這類事物來考慮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戰略挑戰。但真正的挑戰其實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崛起,以及中國人的求知熱情。我們不會信奉儒家學說,但我們可以提升教育在我們優先事項清單上的位置,而又不放棄對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蘇聯於1957年發射人造衛星後我們這麼做了。這些最新的測試結果無異於21世紀的人造衛星,我們應繼續努力。(2011-01-23)
Corner from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