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9 12:03:08janlu
蔡逸儒:也談馬英九元旦談話和兩岸關係
民主代表的是生活方式,文化反映的是價值觀念,不知兩岸是否可以先從研擬文化合作著手?
蔡逸儒:也談馬英九元旦談話和兩岸關係
對於馬英九的元旦文告,台大教授張亞中認為是“文化中華、政治偏安”,而一旦“政治偏安”,與民進黨就沒有分別,另外還有幾位學者也表示同意這種觀點。不是全然沒有道理。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在旺報撰文指出,馬英九的元旦文告回顧了國民政府在大陸的過往,其中提到了革命先烈林覺民、秋瑾的流血犧牲,國民政府所領導的北伐抗戰,八百壯士保國衛民的壯舉,承認大陸的淪陷是“中華民國”政府的重大挫敗。有意的把“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緊密結合起來。北京當局在分析、解讀馬英九談話時不應忽略其中意涵。 文告中提及,在未來的一百年裡,“中華民國”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60多年來,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生活美感到藝術美學都有傳統韻味,又吸收了西方當代文明的精華,創造出新的表現,得到世界高度肯定,形成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既然要扮演領航者的角色,當然意味著台灣要主動積極出擊。 同時,台灣繼承、實踐了儒家思想,仁義、孝親、尊師、勤奮、善良、純樸等儒家倡導的美德,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台灣同時具有紮實的公民社會、多元的社團宗教、自由的媒體輿論等等。他相信,只要發揮文化的創造力,台灣的魅力可以吸引全世界,唯有台灣最有條件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換句話說,台灣可以為中國文明的現代化做出具體的貢獻。 另外,大陸方面或許感到刺耳,文告中提到台灣的民主成就,強調民主是台灣的力量與驕傲,希望能夠成為全球華人的典範。希望同為炎黃子孫的大陸民眾也能和台灣人民一樣,享有自由、民主與法治的多元生活方式,馬英九的講法不僅合情更是合理,畢竟民主是個好東西,大陸也要進行政治改革。 有關台灣未來應由2300萬人自己決定的說法或許會惹來一些正反意見,但若宏觀的來看,意在言外的把兩岸關係緊密結合起來,一再提到中華文化、炎黃子孫,想要發揮台灣的軟實力來改變中國,還是有許多前瞻性的思維和理想,對中國的未來仍有相當的自我期許和抱負,外界對他的某些批評恐怕有點過分求全責備。 民主代表的是生活方式,文化反映的是價值觀念,不知兩岸是否可以先從研擬文化合作著手?兩岸共同先從文化上“振興中華”或許不失為一個好的開始。 (201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