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寫在蓮花上
書法寫在蓮花上
今年首次吃到蓮藕,而且這個蓮藕是道道地地從白河的蓮田剛挖出來的,朋友帶回來時還裹著濕濕的泥巴。喝著蓮藕煮的湯,嚼著涼拌藕絲,清淡順口的感覺,自然讓我想起我的老朋友──住在白河,每天悠遊「忘齋書法工作室」,揮毫創作的意象書法
來到「蓮花之鄉」白河,沿著進入崎內里的產業道路上,約莫十分鐘車程,就可看到「忘齋書法工作室」的牌坊豎立在路旁,拐個灣進去,一棟由傳統豬舍整修成工作室的老房舍矗立眼前,這裡就是台灣寥寥可數的意象書法創作家之一--陳世憲平日習字作畫的逍遙天堂。
進入工作室,儘管宣紙、筆、墨、書、報、字幅散置在各角落,壁上也掛著或框或未框、尺寸不一的書法作品,空間看起來略顯凌亂,然撲鼻而來的淡淡墨香,配合室外的蟲鳴鳥叫,使得「忘齋」又充滿人文、藝術氣息,陳世憲就在這方天地裡與書法為友,盡情徜徉在水墨之間,涵詠自己的人生境界。
大學畢業後,服完兩年兵役,陳世憲回到故鄉白河,便投入於自己最忘情的書法創作天地,十多年歲月,他嘗試走出古代文人書卷味、及形式主義的書法框架,以主題式創作獨樹一格,到目前在台灣書畫界已佔有一席之地。陳世憲詮釋說,「主題式的書法創作,也就是意象書法」。意思也就是,他自創的文體是融合書法與潑墨畫的創作技巧,把圖畫意象表達於文字之中。
然而要進入主題式創作,一定要具備寫書法的基本功夫,以此為基礎才能作情境主題發揮,所以傳統篆、隸、楷、行、草等多樣線條變化的書寫形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陳世憲回顧過去基本功的養成階段,自嘲自己就像瘋子著魔一樣,每天只作一件事,就是拼命寫書法,一天長達十八小時的寫字經驗是常有的事。就因為過去寒窗苦練的結果,才能造就當今陳世憲在書法意象創作的技法上,能筆隨心至,揮毫自如。
問他如何在追求開創性及藝術性的書法天地裡悠遊?陳世憲以他一貫爽朗風趣的招牌笑聲說,「我就像無業遊民,天天在『走路』。」原來「走路」,就是散步,在陳世憲的生活中,散步就跟吃飯、睡覺等民生問題一樣重要。散步時,是讓自己沉澱、整理思緒、觀察自然景物、體驗白河子民生活情形的時刻,然後把自己的思惟、觀察到的大自然現象,以及對這片土地的反省與感動,透過精湛的技法,完全躍然紙上,如果仔細觀賞每一幅作品,我們將看到作品背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樣以熱愛鄉土情懷方式來寫人、寫物、寫生命的創作生涯,讓陳世憲陶然其中,並且樂此不疲。
又如在爛泥底下四處竄生的蓮藕,對陳世憲而言,那又是一個「無疆界」的概念。愛沒有疆界、尊重沒有疆界、友誼沒有疆界,如果每個人都有無疆界的概念,世界就沒有種族歧視、沒有戰爭與仇恨了。
類似以上意象的表達,在陳世憲筆下,處處栩栩如生的傳述著,他透過墨色深淺、線條粗細、空間感運用、不拘泥字體形式的寫出他的生活、他的關懷。
當初陳世憲決定走創作路線時,他「字」創一格的意象書法,曾受到傳統書法藝術界的批判,其實任何領域在發跡之初,這都是必經的歷程,但在時代思潮、人文精神發展不斷進步之下,已能含容多元藝術價值,對陳世憲而言,更重要的是那份執著與堅持,不管外界評價如何,他始終照著自己既定的目標,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無反顧的走下去、寫下去,他說「我對自己、對創作,永遠抱持著希望。」創作這條路也許孤寂,陳世憲卻能在孤寂中怡然自得。
雖然白河的歧內里地處偏遠,但有了「忘齋書法工作室」讓美麗的蓮鄉又散發出濃郁的人文藝術氣息。
下回如果您到白河,下午三、四點鐘,看到一個人赤足在蓮田間、或歧內里的產業道路上散步,那個人可能就是意象書法創作家陳世憲,他正在找尋創作靈感,不要客氣,和他打聲招呼,話話家常,您將感染他那細膩、敏銳又熱情的心靈。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