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23:15:30minlo

自然與人文相遇--記錄一趟墾丁海洋之旅

生活筆記,記錄了一趟墾丁海洋之旅。

暑假即將結束前夕,決定忙裡偷閒,於是幾位法師相約一起拜訪南台灣的恆春半島,來到夢寐多時的墾丁國家公園,這趟自然與人文的相遇,使得疲憊的心靈因馳騁、倘佯在遼闊的山、海之間,而重新活躍、抖擻起來,吸入一口帶有海洋味道的空氣,頓時感到被海洋擁抱的珍貴感受,彷彿知音久別重逢的喜悅。當我提筆記下這美好的回憶時,墾丁的海洋、墾丁的風雨、墾丁的天空、墾丁的人情味,仍舊在心中迴盪不已……

這趟風雨中的墾丁行,我們沒有固定行程,愛去那兒就到那兒,結果看海仍是我們最愛的選擇。墾丁的美,莫過於那片水連天碧的大海,走到那兒都可見時而波平如鏡,時而波濤洶湧的泱泱水國。海洋--孕育生命的海洋,就在這裡。

海洋其實離我們不遠,但我們卻走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到達夢中的蔚藍大海,即便在風雨中到來,滄溟中的大海,也有另一番孤絕寂寥的淒清美感。

佇立在焦岩岸邊,面對碧波萬頃,看那潮來潮往,聽著濤濤浪聲,是大海的呼吸,也像大海在呻吟;是大海的呼喚,也像大海在歡唱。如果您曾與大海相遇,不管日麗風和或是雨斜風清的時刻,他的寬闊與深度總是喚起我們對海洋的思念。

我們都愛海,愛海的寬闊與涵容,愛海的潮汐漰泙如一,享受聽潮、觀潮的禪悅,不管天氣陰晴。

我們都愛海,愛海的深度與無言的智慧,面對不知邊際的海天,我們多麼希望也能入甚深般若法海。

基於愛海、愛自然,我們也走訪座落於墾丁龜山山麓,面臨太平洋蔚藍海岸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看看海生館如何將台灣水域及海洋生物以活潑生動的教育方式,傳送給所有想親近海洋的人們。在該館研究員韓僑權伉儷的招待下,我們在此體驗到海底世界的瑰美,令人稱奇又多樣的海洋生命,當然也目睹了遠渡重洋而來的貴客--可愛小白鯨的容顏英姿。雖然隔著厚厚的玻璃,但如此近距離看著活躍鮮明的魚類,和海底生物在眼前游動,對萬物生命感到崇敬的心情就自然生起。還有,能和潛水餵食的工作人員有默契的隔窗對望的景象,都是我們和海洋建立友善關係的見證。

在韓僑權接受專訪的過程中,他卻指出,台灣海洋環境以及海洋生態被破壞,這是一個不能規避的事實,目前海洋生態所面臨的問題,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個非常複雜又交錯的情況,如溫室效應對海洋生態就產生很大影響,然而造成溫室效應的主因,卻是人為造成,這與大量能量使用有關,而直接的人為破壞則導致海洋的自淨能力逐漸喪失,因果循環相互影響的結果,就是海洋環境終究面臨破壞的命運。

我們總以為,防波堤上的海風百年來依舊,焦岩浪濤是歷久不變,但看來似乎美好、神秘的海洋,已悄悄然唱起傷歌,泣訴那不為人知的憂鬱與傷痛;雖然海洋的萬種風情堪以為文、入畫寫詩,海洋含藏奧秘的生命哲學更是令人難以參透。但其實你我都懂得,海洋生態、海洋環境破壞等問題,還有人類運用海洋休閒的種種方式,在台灣這海島國已上演成為另類海洋文化了。如果您是一個愛海的人,也不免要為海洋受到傷害而黯然神傷!

台灣似乎要嚴肅的面對--海洋已經受傷的問題。而社會大眾對海洋的認知和態度是使海洋療傷止痛的良方。

韓僑權研究員還指出,當海洋生態遭受破壞,對人類生存而言,首當其衝的直接影響,就是漁獲量減少,此外,對未來則有造成生物鏈大改變,或崩潰的間接性可怕威脅。因此我們可不要小看了這間接性的影響,因為以佛法的觀點看來,當生物鏈大改變或崩潰之時,這不就是世界成立與毀壞論裡,生、住、異、滅過程中異到滅的階段嗎?如果海洋環境持續這樣破壞下去,這個階段將會加速到來,因此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可見一般。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我們跟海應該是最親近的,但事實不然,我們對海的印象、對海的認識是少之又少。珍古德女士說過一句話--惟有接觸才得以認識,唯有認識才能有所關懷。韓僑權研究員也強調,要認識海,首先要先去親近海,藉著親近讓心去感受海洋的脈動,我們將體會人類與海洋的親密關係。

在海生館裡每走一步,每看一眼,都會令人發出驚嘆,原來海裡就像綺麗夢幻世界一般,讓人不愛上它都難,畢竟我們是生長在海島國家的子民,我們身上都含有海洋因子,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我們與海相距卻是如此之遙!

結束了和韓僑權研究員的訪談,此趟墾丁海洋之旅也算告個段落了,走出海生館,天空早已收起雨簾,白天的鼎沸人聲都已停歇下來,四下寧靜無比,但聞浪濤聲從遠方傳來,似有若無,漆黑的夜空下,只見一灣月兒斜掛天際,來自太平洋的海風輕輕拂面,那樣舒暢、清涼的感受實在是難以言喻。雖然只是短暫的三天海洋之旅,但在我們心裡,卻多了一份對大海的好感,這個好感促使,在未來著手作環境保護的當下,也能將環保概念延伸至海,使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能生生不息延展下去。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下一篇:很橘色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