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04 21:03:58藍絲絨

揮灑烈愛(二)

作者/李性蓁

為什麼我以一個時尚相關行業者的身份,會把「揮灑烈愛」當成床頭書(偶爾會被放在浴缸邊的架子上),在中文版出版至今不到一個月,已經翻得書角捲起?

其實流行服飾一直和藝術保持著唇齒相依的關係,從新藝術時期的S型輪廓,到裝飾藝術爵士年代的男孩風貌,因此Jean Paul Gaultier 這位法國設計師會將芙烈達卡蘿當成靈感來源,在1998-99秋冬以"HOMAGE TO FRIDA KAHLO"為題推出一系列革命烈士形象便不足為奇。想目睹卡蘿激發出的眼花撩亂,到下列網址可一探究竟:http://www.fridakahlo.it/jpgaultier.html,在該處還連結到義大利造型師Paola Frani相關網頁,亦以這位墨西哥謬思為主題。在不同服裝設計師手中,可以看見相異的詮釋方式。

同樣的,在1991年於美國出版,由擅長藝術家傳記的海登海爾拉( Hayden Herrera )的《佛烈達:佛烈達卡蘿的傳記》(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與Malka Drugker 所著,方智出版的《女畫家卡蘿傳奇》(Frida Kahlo 1907-1954: Pain and Passion ),在不同角度解釋下,也讀出不同的人生,更別提在亞馬遜書店搜索到的一大串卡蘿相關書籍了,有一百個人寫卡蘿,就會有一百種卡蘿。

傳記想必難寫,又特別是畫家的生平。我反覆閱讀此書,企圖將電影《揮灑烈愛》裡的畫面與之對照,這位女子的深情太迷人,在動態的電影(導演以各種手法吸引觀眾以移開對女主角演技的注意),和靜態的書本(在文字裡翻前翻後以對照繪畫與生活線索),我讀到的內容遠比文字本身表達的更多。

我曾在紐約MOMA現代美術館看過卡蘿的「祖父母、父母和我」,小小畫面中,填滿衝出畫面的激情,使人久久難以回神。那時,她與美國女畫家喬琪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e)是我在面對困頓時藉以鼓勵自己的偶像。中文版關於歐姬芙的書籍,有何政廣主編,藝術家出版的《歐姬芙》;以及方智出版《創造永恆的美—美國女畫家歐姬芙》,由Jeffrey Hogrefe所著。

她們不僅僅是女畫家,更是生活方式與意志的具體模型。

勵志度:*****
資料收集度:****
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