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3 17:28:10殷墟劍客

102阜,是梯?是山

102阜,是梯?是山



各式隨葬鉛綠釉紅陶日用模型俑

(最右邊為豬圈,有梯子可上廁所)

最高16.5公分

東漢,西元一世紀晚期至三世紀。

 

阜字在形聲字中,常被用以為代表山陵的意義符號。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之屬皆从

,古文。』說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狀。至於如何像一座土山?段玉裁的注解,「象可拾級而上」。原來是認為為了上下山坡的方便,把山坡的路修成有階級的形狀,所以用以代表山。但是對照甲骨文的字形與字義,恐怕這種說解不太對。

阜的小篆字形與商代的甲骨文字形沒有太大的差異(   )。但甲骨文阜字的階級看起來都在同一條直線上,與山坡的階級是在一個斜面上是不一樣的。甲骨文在描述山陵時,總是作兩斜線相交的山巒的樣子,如山()(金文更傳神,作)。如果描述比較複雜的有關字形,就把山形豎立起來而作()。如意義為除草的薅(),作手()拿著蚌鐮()在山坡上()鋤草()之狀。簡化的字形就把山坡部分寫成三斜畫向下()。這種省略在金文更為常見,如山阿的阿(),陰陽的陰()。與斜線向上的阜有很不同的重點。是兩樣事物。那麼阜應該是像什麼的形象呢?

日本的考古發掘一個古代的木梯子,乃是利用一根圓木,用斜切和平切的方式挖出一個個的腳階,作為上下杆欄式房子的梯子之用。其外形和甲骨文的阜字完全一樣。我們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陟字作兩腳登上木梯之狀()。降字則作兩腳自木梯下降之狀(  。在創字的時代,梯子應該是常見之物。

早期人們的住家,從營建技術的觀點看,除了借用自然形成的洞穴,最容易營造的應該就是不必築牆的地下穴居了。就效用來說,在中國的華北地區,它也有夏天涼爽而冬天避風的功能。華北地區是黃土所堆積而成。黃土的土質疏鬆,孔隙度高,加上垂直毛管的性能發達,每每形成陡崖,很容易用簡易的工具向下挖掘。而且黃土顆粒有輕度膠結性,不易發生崩塌的事故,所以和其他民族的早期住所一樣,中國華北就發展了半地下穴式的家居,以適應冬天的風寒氣候。

中國比較早期的穴居,可以河南偃師湯泉溝的圓形地窟為代表(如下圖)。其深度超過一個人的身高。用木柱架頂以遮避風雨。更早的或只加蓋,可開闔以進出,並防野獸侵擾之用。這種深穴的住家就要借助梯子一類的東西才能進出上下。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簡陋的就在坑壁的土牆上挖刻腳坎,或在中心的支柱捆縛幾道腳踏的木塊或斫刻腳坎而具有梯子的雛型。以後建築技術改進,面積更大,就可能有移用性的梯子了。

商代已經發展到兩層樓房的建築,更需要使用木梯以便上下。好些字都以木梯作為構件。木梯的阜字,簡化是三斜畫向上,山陵的簡化是三斜畫向下,兩者的字形很接近,就被混而為一。以致有些以木梯為構意的字也被誤會為山陵了。如陵字()甲骨文本作一個人上樓狀,金文還加上頭頂著東西(兩手要攀援梯子故要利用頭頂東西)。

 

武道琴俠 2011-01-22 23:57:30

琴俠好久沒來了
好好奇!
這麼多圖片從哪來的!
您真厲害!

版主回應
今天我的電腦有點問題,改用ipad來發。琴俠近來可好,我們已放寒假,輕鬆多了,感覺真好,祝新年闔府平安,事事如意。 2011-01-25 11:22:22
旅人 2011-01-21 23:08:32

劍客教授文字學
是一級棒
是國內頂尖人物
可惱的是管不住女秘書
被白馬叼走了,嗚,嗚~

晚安安,老師

旅人 2011-01-20 23:22:15

沒想到阜字
學問醬大
同學們該好好學囉

晚安安

版主回應
甲骨文的阜字有兩形,表達兩種意義,一向被忽略,我也是後來才領悟的,認清了原有的創意,對於理解其他以之構形的字就很有幫助。 2011-01-21 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