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敦,燉煮稀爛
094敦,燉煮稀爛
彩繪陶山羊陶俑,
西元前二世紀。
甲骨文有一個字由兩個部份組成(),上頭是個享字,下邊是個羊字。意義是敦伐他國。享字作一座斜檐的建築物建立在一座高出地面的土台上之狀( )。因為這是享祭鬼神的高級建築物,不是一般的家居,所以有享祭的意義。羊字則是一隻羊的頭部形象,在中國人居住的地區,下彎的角是羊的特徵,所以用頭部來表達羊的種屬(
從有史的階段以來,在祭祀的儀式中,牛的級位比羊要高。如果爭戰之前需要供奉犧牲,應該不會只使用羊牲。比較可能的是,羊在烹飪的時候需要有異於其他動物的作法。在有關食物的品味方面,家畜裡好像只有羊被拿來創造文字。鮮字,《說文》以為是從魚的省聲形聲字,《說文》省聲之說大都是有問題的,此字大致是以魚和羊都是有腥味的食品表達意思。羴字,羊臭也,以三隻羊表現羊很多的時候有強烈的特殊羶腥味道。
人類從很早開始就已馴養綿羊,依據遺址的現象,中亞在一萬一千年前就已馴養綿羊了。大半綿羊沒有什麼抵抗力,容易被人們所生擒,其性情又溫良,性喜群居,可以放任遊食,不必特別準備飼料及費力加以看顧,非常方便飼養。但在中國,羊恐怕不是很早就被馴養的家畜品種。雖然西元前六千年的鄭州裴李崗遺址已見陶羊及羊的遺骸。但在經營農耕的主要區域,六千年前或更早的遺址裡,出土的骨骼大都以豬、犬為多。到了龍山文化時代才有較多量的牛、羊骨骼。至於中原以西、以北的半乾旱地區,自新石器以來才一直是牛、羊的骨骼多於豬、犬。顯然中原地區羊的飼養,是受游牧地區的影響。在西元前八、九千年時,由於氣候的因素,華南較有人跡。那地區氣侯溫濕,適宜豬、犬的活動,故先有豬、犬的飼養。華南的人們北移經營農耕,也把豬、犬帶去,華北才有多豬、犬而少牛、羊的現象。同時中國飼養的羊基本是山羊而不是綿羊。同時也是農餘的副業而不是主要的產業。見牧字介紹。
牛的皮堅韌,一般作為皮革的材料,不會用來作為食品的材料。但羊的皮比較薄,不能拿來製造皮革。但如果加以長時間的慢火燉煮,羊皮也可以軟化而被食用。在食物不是很充足的古代,不失為充分利用食材的辦法。這可能就是古代處理帶皮羊肉的一貫作法。羊肉不熟透就不好消化,不能拿來敬神,所以獻祭於神壇之前的羊肉一定是煮得很熟爛的,因此用來表達熟透以及糜爛的意義。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戴震《古經解鉤沈.序》)
早安,老師
原來如此,
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