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8 09:05:26殷墟劍客

065市,市場標識

065市,市場標識




異族酒商及酒器三彩白陶俑 

最高36.7公分 

唐代,西元七世紀晚期至八世紀中期

 

        製造工具以適應生活的便利,在遠古的時候本是人人的業餘工作。但隨著要求工具精良的願望提高,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精選材料,精習製造技術,製造特定的器物以與他人交換所需之物,而為謀生之道。其變化首先是在本族內的分工,因材料取得難易等等因素,慢慢演變為一個部族專門某樣工作。譬如說有些部族專心種植稻、黍等農產品,有些則專門製造石斧等手工藝品。分工則生產不平衡,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就得部族與部族之間相互交換多餘的產品,這種物品交換就是初期的商業行為。

        商業的行為使人們接觸的領域擴大,器用精良,文明的程度也跟著提高。從舊石器時代就有石器製造場,很可能也就有了商業性的行為。不用說,開始的時候社會分工不細,交換的種類只限於生活需要的,而自己不能製作的少數東西,或附近沒有生產的材料及裝飾物。石材是遠古最有用的材料,故成為古代最常見的交換物資。

     初期的交易通常是偶然、不定期的,可能有時候約定一個暫時的地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交易,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遠古時候沒有私人財產,交易原先是部族之間的事。家族之間也可能交換禮物以鞏固友誼。一旦演進到有私人財產的時代,當然交易就會推廣到個人之間了。同時,商品的製作也越來越專門。

      一般說,定居的生活比之游牧更需要從事交易。游牧的活動範圍廣,比較易於採集到所需要的材料。交易的地點宜在人們經常聚會之處。後世建有村邑時,井為眾人取水、洗滌的場所,是大眾經常見面聚會的地方,成立市場的好地點。很多地方的水井處就發展成為市場,故有「市井」之詞。在未聚集成村邑的時代,人人取水的河濱大概就是交換物品的所在。傳說首創市場交易制度的人是神農氏。《周易‧繫辭下》有,『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

      神農氏的時代,如不取傳統的西元前二千七百年,而以其時的社會背景估計,應有七、八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那是農業剛發展不久,生活簡單,社會分工尚粗陋的時候。不但交易的數量及種類不多,那時活動的範圍也有限,難於從遙遠的地方交換到稀罕的物品。所以難從考古遺物看出交易的痕跡。但是從遺址發現鄰近地域不出產的某些石材或海產貝殼,就可確定那是交換得來的。

      東周時代的市場已與居住區域分開,有專人管理,宣示開市與收市的時間,不到指定的市場進行交易就要受到處罰。《周禮》司市有『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上旌于思次以令市』。注釋說﹕『上旌者以為眾望見也。見旌則知當市也。思次若今市亭也』。要高高升起某種標識讓遠方的人知道已開市,甲骨文的字大概就是標明市場所在的一種標識(),高竿兩旁的小點大致是後來添加的無意義裝飾符號。開市有一定的時間,傳說神農氏時代以日中為市,這時大家都已工作回來而吃完早飯了,有閒暇可以購物。甲骨卜辭的時間副詞「市日」,大概就是中午前後的時間吧。

 

映彤 2010-01-03 18:13:41

要常來這兒取經~呵呵~

謝謝殷墟劍客~並問候安好
祝福您~新年如意~平安吉祥~^^

版主回應
謝謝光臨,舊曆年時在回報新年如意。 2010-01-04 09:02:20
白馬 2010-01-02 08:24:25

古代沒私人財產

原來自私不是天性

那天下為公何難

版主回應
當東西少,又難帶走的時候,天下為公就不難,如果東西多了,可以保存的時候,自然不嫌多,有了階級的意識,這時要天下為公就難了。 2010-01-04 09:00:51
旅人 2009-12-31 20:53:14

白陶俑,實用兼美觀

殷商甲骨文,大約有多少個字?

版主回應
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個字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一般說有四千多個,認識的一千多個,其他都是人、地名,已成死字。個別的字,學者間的意見也常參差。 2010-01-04 0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