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研究-01>迷的謎。(2009/04/08)
「迷」的現象早就有之,也不是今日才有,在古早以前喜歡
「迷」的運用之極致,首推我們的阿扁總統,在古早本來就有政治明星,像趙少康曾有政治金童之稱謂,台北市市長馬英九也是很受歡迎的政治明星,但我們以前很少聽到有所謂的「少康迷」,現在也很少聽說有「馬迷」之類的傳聞,唯有我們的阿扁總統,很成功的製造了「扁迷」,就像偶像歌手的歌迷一樣,歌手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讓歌迷尖叫,為之傾倒,為之瘋狂。如此製造扁迷,讓人讚嘆無可出其左右者,就這樣因為有「扁迷」,政治明星已經歌手化,真是令人折服的「扁迷」行銷。其實「扁迷」行銷較之一般天王天后歌手又略勝一籌,出產延伸性商品轟轟烈烈地賣起阿扁娃娃,讓扁帽工廠生產扁帽,頓時變成流行性商品。「扁迷」行銷真的是「迷」的最佳典範,無人可比,在相較之下,我們還未曾聽過阿妹有賣阿妹妹娃娃,或周杰倫有賣什麼之類的。「扁迷」行銷所建立的「扁迷熱」又有些像希特勒法西斯主義那種狂熱,確實是「迷」的不解之謎。
「迷」的現象看起來是越來越普遍,也許這是一種行銷趨勢,幾乎是每個地方都有所謂的「迷」之現象,像球迷、郵迷、名牌迷、樂迷、鴿迷、賽車迷、馬迷、釣迷…等,或者是針對人物的「迷」,像扁迷、喬丹迷、Kitty貓迷、金庸迷…等等。「迷」的心裡歷程應該是相當的複雜,就讓心理學家去研究吧!在行銷上「迷」可能就是一種体驗行銷的現象,現代的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已經不是純粹為消費而消費,或為品牌而消費,而是為消費的意義而消費,為消費前的期待而消費,為消費當時的感受而消費,為消費後美好的回憶而消費。所以,在体驗行銷中的消費者,其實是很投入在消費,很努力全心全意在消費,對商品的瞭解都有可能比廠商更瞭解,所以自然而然變成一種很普遍的「迷」現象。
喬丹「快閃」走了,就這麼吝嗇在台灣只停留
阿舍仔
200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