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7 00:31:22阿舍仔

為,快樂學習環境。(2007/05/07)

從一些現象觀察,大概可獲知如此的結論,家長關心的教改偏向於注意小學、國中、高中等升學的問題,是不是會考上「好」學校,「一流」的學校,等考試升上大學後好像什麼責任都已了,也就不會再過問大學是不是也有教改的問題,也許大學的事情在是太專業了,最好還是交給專家去做,家長不易插手,其實大學要改的地方才多,而且比小學、國中、高中這些階段還複雜,在教學訓練制度上,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每所大學的「定位」問題。

家長在教育的參與,應該是從幼稚園開始,家長、老師、學生就是一個不斷的互相溝通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天份(Talent)、動機(Motivation)、興趣(Interest);所以在幼稚園小學階段,學生的天份如果能趁早發現,即可順此培養其興趣,誘發其學習的動機,好好地大顯生身手。可是從小挖掘孩子的天份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非是具有天才的超能力,否則大部份是看不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目前也無一套有效的測量方法,預先得知小孩的天份,況且在這麼小事先知道孩子的天份,孩子也不一定會有很強的成就動機,通常孩子的世界,會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瞭解世界,就像嬰兒玩玩具一樣,從不會按規定的玩法玩。所以在孩子的學習世界裡,考慮興趣可能會比天份更重要,他們喜歡玩很多好玩的,一但加入父母的成就動機,就會變成一點也不好玩。在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這個階段,多多接觸鼓勵各種可能性,可能是最好的學習模式。
 
等到漸漸長大,到大學階段也許,也許一身擁有的天份會漸漸明顯,這時成究動機變得很重要,甚至於是最重要的考慮因子。發現天份並沒有那麼容易的事,常常是做成功之後,我們才會知道此人有此番天賦異秉,看到成就之後才知道,所以說,大部份的人還是「平凡」過一生,也就是普羅大眾,這是最大的可能性,而這也沒什麼不好,所以一生追求自己的興趣,快樂過生活,這是最好之策。所以,學校教育到底在教什麼?除了專業的知識獲得外,生活態度的養成很重要,像價值觀、成就動機、責任感、與人相處、審美觀‧‧‧等。

家長想要參與教育,有時候就是會操之過急,孩子大學畢業後會不會失業,跟大學的專業訓練有很大的關係,也和社會的經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階段實在是不需要那麼緊張,參與孩子的教育很好但不能造成妨礙。圖10-2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圖,在越小的階段,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越偏向於生活興趣的培養,頂多是一些基礎能力的訓練像語文,和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並不須要很專業的要求。到了大學後,專業的訓練變得很重要,循著自己的天份和興趣與動機,在班級導師的引導下,成為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所以,班級導師,不是只在學期終聚餐吃吃飯而已,應該跟每個學生有更多的討論,找出自己在大學這幾年中想要學的,想要成就的。

約在50年代,在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大師史基納(Skinner),即主張行為是環境的產物;雖然此學說目前是不盛行了,不過人的行為包括失思想都是環境的產物,應該是真的,像價值觀又何嘗不是。學生的家長,關心參與孩子的教育,真正要抗議的應該是學校的學習環境是不是有多元化,孩子每天在學校是不是很快樂,每天是不是很想去上學,這應該才是要關心,或者要抗議的重點。

阿舍仔
2003/12/26
阿舍仔 2007-05-09 00:50:55

專業的訓練
到大學再來學都還來得及

no name 2007-05-09 00:43:19

那一張圖畫的的確就是現在的教育
感觸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