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選十大好米 現場煮給評審吃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今年台灣最好吃的米就要選出來了。全國四十四個鄉鎮選出的第一名好米昨天齊聚農糧署,進行選拔前的彌封編號作業,半個月後將選出今年「十大經典好米」。農糧署觀察,稻米競賽舉辦至今十五年,參賽者原本以荷鋤老農為主,但現在開著有冷氣的大型農業機具、帶耳機聽ICRT的年輕農人也多了起來。
「要品評出好米,過程不輸品評一杯好咖啡」,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糧食經營科技正陳博惠形容「好米」出線的難度與評選的精緻度。能進到農糧署的四十四款「候選米」都是該鄉鎮的第一名,而且必須經過農藥殘留檢驗合格。
這些「米選手」第一關必須通過科學分析的嚴酷考驗,包括外觀上是否有稻穀破損、發芽、碎粒,以及粗蛋白含量、食味係數等。最高分的廿個選手才能進入第二關:由十四位「真人評審」所組成的「殘酷舞台」。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王長瑩透露,今年「十大經典好米」選拔首次聘請國外評審,希望能一步步將台灣好米推上國際。這些評審要從白飯的外觀、香味、口感、黏彈性等面向,選出最後十大好米。陳博惠說,好米外觀必須晶瑩完整,煮成飯後須有光澤而無油味,飯粒黏性、彈性適中。
陳博惠說,最後一關要把所有候選米煮成飯讓評審試吃,不僅烹煮過程加的水、煮的時間要完全相同,連使用的電鍋在賽前都要全部密封不得做為其他使用,以免電鍋使用次數不同造成不公正。
今年共有一千六百一十一位農民參賽,台東池上鄉競爭最激烈。王長瑩十多年前就參與「稻米品質競賽」的評選業務,當時還是各地農會辦理,九十三年才有「全國冠軍米」的選拔,到九十六年改成「十大好米」。
王長瑩說,透過好米選拔的宣傳效果,讓台南後壁、台中霧峰等地達到很好的產業效益,甚至觀光效果;也有不少年輕人現在願意走精緻農業的路線種稻。她相信台灣米的外銷潛力,不排除未來把好米競賽擴大成國際級賽事。
【2010/09/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