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09:11:41jack

【投資自己】-2個習慣讓巴菲特變成全球首富

更新日期:2009/06/20 02:47 本報訊

1965年5月10日,一名自信滿滿的少壯投資人,離開故鄉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Omaha, Nebraska),抵達麻州的新貝德福市(New Bedford)。這位沒沒無聞的年輕人,擔負一個使命:奪下波克夏海瑟威的經營權。這間紡織廠烜赫一時,但經歷連串困境挫敗後,當時已是苟延殘喘。

隔天,《紐約時報》商業版一則不起眼的報導,描述該廠當天的變革:「紡織企業經營權轉移─波克夏海瑟威政策爭議引發辭職潮!」

波克夏海瑟威昨日因外界資金注入所引發的政策爭議,撼動這間有76年歷史的紡織企業,導致2位高層主管掛冠而去…

記者在巴菲特合夥事業(Buffet Partnership)全責經理合夥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登機返回奧馬哈前,於紐約聯繫上他。35歲的巴菲特表示,他的公司在1962年底便握有波克夏海瑟威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有一段時間了」…

奪下波克夏的經營權

就這樣,一場變革展開。凋零衰退的棉織品工廠,搖身蛻變為全球最大的企業之一,是現代史上績效最好的單筆長期股票投資案。背後操盤手,就是老穿著皺巴巴西裝、戴著厚重眼鏡的投資奇葩─素有「奧馬哈聖哲」之稱的華倫.巴菲特。

他和搭檔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有效且徹底地讓老波克夏海瑟威轉型成功,該公司股價從巴菲特掌權當日的18美元,在2007年年底達到每股15萬1,650美元的顛峰,暴增8424倍。與此同時,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只成長14.25倍。

若以貨幣價格來衡量,這意謂著,某投資人如果在巴菲特奪權當天,買入價值1萬美元的波克夏海瑟威股票,在股價達到顛峰之際,手中股票可是價值8400萬美元。換句話說,波克夏投資人的績效,是道瓊投資人的553倍。

每年5月的第一個週末,波克夏海瑟威的股東及其親友家人,都會造訪奧馬哈市,參加世上規模最大的金融聚會。

不論是歷練豐富的教授、業餘投資人、少不經事的初學者,或者只是華倫.巴菲特迷,紛紛齊聚波克夏股東大會,其實都是衝著巴菲特來,願意耗上近乎整個周六,請這位奧馬哈聖哲為他們解惑,傳授智慧結晶,並在波克夏旗下店家購買珠寶、地毯,以及高畫質電視。

從一早到下午3、4點,在奧馬哈奎斯特中心體育館內的小舞台上,巴菲特和孟格並肩坐在桌後,10來隻麥克風一字排開,不管股東丟出什麼問題,巴菲特總能一一回答,從如何成為頂尖投資人,到適合雄心壯志的10歲小女孩的第一份好工作是什麼,超過50個以上的問題幾乎涵蓋所有議題。

儘管巴菲特的績效傑出、字字珠璣,他的投資哲學卻有些偏執、古板。他只專注於少數幾個熟捻的產業,例如保險、家具家飾、企業服務,以及其他符合其「能力範圍」的產業。

如同他10年前在波克夏年度大會上所言:我可以在接下來10年耗盡所有時間剖析科技,但還是不可能變成全美排名第100、甚至第1萬名的科技產業分析員。

如果巴菲特不可能成為全美專精於某產業的最頂尖人物,就表示他對該產業毫無興趣,沒什麼好說的。

波克夏股東會迥異於其他企業。總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股東、記者,以及新聞鏡頭。有個問題,是年輕世代的聽眾最常提到的:「我要如何才能成為傑出的投資家?」一位來自舊金山的17歲熱血青年率先提出,今年是他連續第10年參加股東會了。

閱讀造就他的投資手法

巴菲特給的答案明確簡單、直截了當:「盡一切可能廣泛閱讀。」

巴菲特好幾年來不斷提及這個忠告,這也是他在股東會當天反覆以不同方式勸告大家的建議。因為他深信,在成長型塑期間的閱讀,造就了他的投資手法,為接下來50年的成功經驗,打下穩固基礎。

當被問及某些另類投資工具的優勢時,巴菲特回答:「我們不設限。我們會收購企業,買債券、貨幣、期貨…」他是當真的。

比方,這次引發次貸風暴的核心要素─「抵押債務債券」(CDO)。巴菲特於2002年致股東函中,花了21段篇幅,義正嚴詞地提醒股東留意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宣稱這些商品「對從事交易的當事人和經濟制度來說,都是定時炸彈」,且是「會造成大規模金融毀滅的金融武器,其危險性儘管現在尚不明顯,卻隱藏潛在的致命危機。」

那麼,巴菲特如何看待次貸議題?「就是賭房價。」他表示,次貸狂潮的墓誌銘上,只會刻著:「這就是愚昧貸款、愚昧借款。」

如果說巴菲特總能針對某形勢,展現較理性、客觀的一面,那麼孟格是熱衷於從道德判斷的觀點,去闡述根本問題。對於次貸議題,他抱持尖銳的立場:「這簡直是充斥著罪孽和愚行,絕大部分是那些會計師造成的。他們讓貸方以所得入帳,但正常人根本不允許這麼做。只要會計師不盡責,就會出現一堆愚劣行為。」

2008年股東會上,一名舊金山股東想知道波克夏獲利頗豐,卻質疑受爭議的中國石油(國營事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之子公司)投資案的幕後故事,是否屬實。

故事是這樣的。巴菲特讀了中國石油的年報,認為股價遭到嚴重低估,因此在沒有參訪該公司,甚至沒有與其管理團隊談話的情況下,直接於2002及2003年以4億8,800萬美元,買下中國石油1.3%的股份。

「那份報告簡單易懂,就像雪佛龍石油(Chevron)和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的一樣,」巴菲特就事論事。「不過我還做了一件事,評估了中國石油的其他業務。」

「要了解它的原油、提煉油品和化學產品,不是那麼困難,我也研究過埃克森和其他公司。結論是,它價值1,000億美元,但它在股市卻只值350億美元。既然如此,我何必還跟它的管理團隊面談?」

正是如此。巴菲特先研究企業本質,再看其股價,這是完全顛覆傳統股票研究的方法。巴菲特的決策不參雜任何情感。如果企業價值遠高於股價,他便迅速採取行動。

他以波克夏之名投資4億8,800萬美元時,中國石油真的遭到嚴重低估。到了2007年,波克夏將整個部位脫手時,共有40億美元入袋。

一位奧蘭多社區學院的教師想知道她該如何教導學生財金議題。「最重要的投資標的,是你自己,」巴菲特答道。「鮮少有人能在一生中,馬力全開。試想:你只有16歲,我可以送你一台汽車,隨你挑,但前提是:這是你唯一的一部車,它必須供你使用一輩子。」

「那你會如何對待這部車?」巴菲特反問。「你會先拿起使用手冊讀5遍,更換機油的頻率比現在高1倍…我也跟學生說,現在也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回報是格外不凡的。」

巴菲特最著名的2個習慣──節儉和理智,敦促他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巴菲特的投資觀

5小時的提問,大部分都是這樣。無論是說給初學者聽的投資觀念,或是核武擴張,巴菲特總能抽絲剝繭地簡化觀念,保留最核心的精華:

─投資是什麼?

「就是現在花錢,是為了以後能拿回更多的錢。」

─他尋覓企業有何條件?

「我們想要的是有歷久不衰的競爭優勢、值得信賴的管理團隊,且價位在我們理解範圍內的公司。」

─他收購企業時,為何不聘僱稽核員?

「如果你認為稽核員比你清楚是否該收購某公司,那麼你應該轉行從事會計,讓稽核員經營公司。」

─如何改革極糟糕的企業薪酬制度?

「只要有6間大型機構保留投票權,並發表簡短聲明說明理由,就能達到目的。大人物不喜歡當眾出糗。」

─小投資人該從何處著手投資?

「把錢全都投入成本低廉的指數型基金

─說到做到的「好」。

「我們接到瑪氏公司來電〔洽談箭牌收購案的融資,〕。只要我說得出『好』,就會說到做到。無論核彈是否會在紐約市爆發、伯南克(Ben Bernanke)會不會和派瑞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私奔,這65億美元一定到位。」

─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為何失控?

「你得讀完75萬頁報告,只為了評估1檔股票,這簡直是瘋了。」

─規章失靈時?

「有個組織叫做美國住宅企業監督局(OFHEO),其唯一宗旨即監督房利美和房地美2間公司…他們有200名員工每天9點上班,他們也爆發2件史上最大金融騙局,真可謂2次出擊2次都成功啊。」

─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

「我告訴學生,你最重要的工作是你的孩子。你負責讓他們吃飽穿暖,他們負責探索世界…但你完全沒有倒帶重來的機會。」

1956年5月,巴菲特的7個友人和親戚投資了一家合夥事業,負責經營的是自信滿滿的26歲奧馬哈投資家。巴菲特不收取手續費或支領薪水,只要每年名義報酬率超過6%,並可由為大家賺得的利潤中抽取1/4。

這7位親友合資10萬5千美元,巴菲特只出了100美元。接下來13年間,巴菲特合夥事業的資金成長至1億美元,其中2,500萬美元是巴菲特的─多虧了他訂定的績效獎金條款。

1969年股市過熱時,巴菲特因為沒有新的投資靈感,繼而解散巴菲特合夥事業,轉而專注經營該合夥事業最大的投資案:麻煩棘手的紡織廠波克夏海瑟威。43年後,這間公司價值近2千億美元,巴菲特高達1/3的持股,讓他以高達620億美元的身家淨值,名列《富比士》富豪榜榜首。

從100美元到620億美元,巴菲特的投資傳奇將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