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作家,學佛前後的變化----轉自網路
今天,有一些人會說80後是信仰缺失的一代,真是這樣嗎?見仁見智。但不如先放下爭論,一起來聽聽「80後」作家鄒相的學佛感悟。
鄒相,1983年生人,筆名「了塵」、「無相」,係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80後」青年作家之一。
談及學佛的感悟,鄒相如是說:
如果說,十幾年的學校教育給我一個成長和成熟的平台與條件,那麼,學佛就是我找到真正快樂與幸福的源泉。聆聽佛的教誨,研習佛的妙法,我感覺,智慧之光始終如影隨形,讓我身處其中,快樂自如。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真實不虛的智慧,而這智慧的獲得,即是學佛的福報。現在,我與同修一起分享自己學佛前後的變化,一起感受佛法的殊勝之處。
學佛前,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是經得起考驗的。學佛後,我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盡善盡美,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做事要更加謹慎細緻一些。
學佛前,我總希望別人能理解我,能讀懂我的心,乃至明白我的苦衷。學佛後,我學會了理解別人,發覺人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難處,應該把自己的關心與理解送給更多人,而非只在乎自己的心情。
學佛前,我喜歡用青白眼看人,覺得自己喜歡的人,就對他熱情似火;覺得自己討厭的人,就對他冷若冰霜。學佛後,我眼中沒有喜歡與不喜歡的人,都一樣尊重他、禮讓他。不管是誰需要幫忙,我都會儘量去努力説明他。
學佛前,我覺得活著就是一種痛苦,不開心的事情總比開心的事情多。學佛後,我知道了人生有「八苦」,唯有經歷過苦痛的薰陶,才能讓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活著的意義,不是在於自己能得到多少快樂,而是給予他人多少快樂。
學佛前,我害怕吃苦、受累,非常擔心那些在父母身上發生的艱難困苦,再次降臨到自己身上。學佛後,我覺得吃苦受累更是一種動力,能夠激發我內在的潛能,讓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更加得心應手。
學佛前,我習慣把好吃的、好用的東西留給自己,而把自己看不上眼的東西留給別人。學佛後,我明白了自利利他的菩薩情懷,也深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現在,我想問題、辦事情時,總會首先考慮到別人的利益:這件事該不該這樣做?是否對別人有益?每次這樣想,我的心裡總是充滿快樂。
學佛前,我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服飾,每次上課或上班之前,都要精心地打扮一會兒,唯恐哪個地方出現紕漏或有失莊重。學佛後,我明白了不著相、不執著的道理,時時觀照自己,去思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內蘊。不去計較穿著與裝扮,只要乾淨、得體就行,沒必要去苛求,去追求完美。
學佛前,我與父母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經常與他們產生矛盾,惹他們生氣。學佛後,特別是讀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時,經文中寫到父母對我們有十種恩情,即便是我們窮盡一生,也難以回報父母的恩情。
經云:『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我的心受到極大地震動,慚愧心也油然而生。漸漸地,我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並與他們建立起了朋友間的關係,家庭關係非常和諧、融洽。
學佛前,我是得理不饒人,從不做出讓步、退卻的事情。學佛後,我懂得了「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哲理,不再與人好勇鬥狠,時時處處以謙卑示人,用寬容與理解去面對那些所謂的「小人」。
學佛前,我特別喜歡吃雞鴨魚肉,甚至是餐餐都離不開肉食。同時,我對蚊子、蒼蠅、蟑螂之類的害蟲尤為討厭,常常追著它們打殺。學佛後,我開始尊重和珍愛每一份生命,以素食為主,並勸導周圍的親友們一起戒殺放生,共同營造和諧美好的人類家園……
作者 : 佚名
上一篇:生死自在處紅塵----轉自網路
下一篇:魔----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