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7 16:28:07紅塵佛子

何謂三昧?----轉自網路

   
 

「三昧」淺釋

『三昧』,梵語samadhi 之音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

 

即將心止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昏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

 

一般俗語形容妙處、蘊奧、訣竅等皆以「三昧」稱之,係套用佛教用語而轉意,然已與原義迥然有別。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稱為三昧;亦即將此一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

 

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即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因此,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又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也謂三昧有兩種:

 

1.聲聞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無願三昧、無作三昧

 

2.摩訶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綜合以上二論所說,狹義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廣義則指四禪及其他諸定。

 

        在原始佛教中,如《阿含》等經典所說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禪八定、空無相無願及有覺有觀等的三昧。

 

        大乘經典中則出無數種三昧,如《法華經》卷一出無量義處三昧,舊譯《華嚴經》卷六出華嚴三昧,《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五出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經》卷上舉出十一種三昧,《大品般若經》卷三及卷五舉首楞嚴、寶印等百八三昧等等。

 

        而以說三昧為主要內容的三昧經典有《般舟三昧經》、《慧印三昧經》、《自誓三昧經》、《佛印三昧經》、《念佛三昧經》、《金剛三昧經》等。

 

 

 

第三世多杰羌佛文化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