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3 17:18:10蓮鄉

《般舟三昧經》的念佛禪觀啟示 - 下

文章出處:http://www.lotushome.org/

南岳承遠大師及金臺法照大師
承遠大師於南岳衡山,從通相法師受具足戒,並於其座下學習經、律。聽說慧日法師離開長安到廣州,特遠從衡山至彼求教,彼教其修念佛三昧以濟群生。歸回衡山之後,遂頓息諸緣專修淨土般舟三昧,精苦修持常感聖境前,並名其居處為般舟道場。
當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修定,於定中往極樂世界,見有一著惡衣之僧,侍立於阿彌陀佛之側,遂問佛是何人也?佛答此乃南岳承遠法師是也。出定後遂往衡山拜謁承遠大師,悲喜交集受教於彼,後始修五會念佛弘化於世。法照大師在唐代宗時受封為國師,告天子言其師有異德,天子遂南嚮作禮,則知彼師徒二人行化天下矣!
前文有提及法照大師所著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中,錄有慧日法師所著的《般舟三昧讚》,由此可看出,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之修持般舟三昧,受慧日法師影響甚大。
台灣當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據個人目前了解,台灣當代般舟三昧之實修人才,有埔里靈巖山寺妙蓮長老,在香港閉關二十年中,曾修般舟三昧(九十日中不坐、不臥、不睡、日中一食)十次。
肆、結論
一、《般舟三昧經》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的作品,也是淨土經典的最早先驅。若欲探討念佛禪觀的源流及發展,對本經之宗旨意趣,及其對後世之影響,則須加以深入研究,方得掌握其要。
二、「般舟三昧」之本意為「諸佛現前三昧」,即專心思念諸佛,則能入定見佛,並無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之嚴格規定。若依《般舟三昧經》之經文來看,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三〉中,佛開示有四種四事法能疾得是三昧,其中的一種而已。
不過相較其餘的淨土經典,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實是本經之特色,而且祖師亦重視強調本經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所以傳沿至今,只要一提到「般舟三昧」,便認為是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地專修念佛三昧。
三、東晉慧遠大師為中國淨土宗的始祖,亦是中國結社念佛之嚆矢,而其深受《般舟三昧經》之影響。又智者大師依《般舟三昧經》立常行三昧,善導大師著《般舟讚》,慈愍三藏作《般舟三昧讚》,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亦以般舟三昧行化於世,乃至台灣當代仍有人修持般舟三昧,因此我們可以確知,《般舟三昧經》對於中國念佛禪觀之思想及實修,其影響實甚為廣大及深遠。
四、本文因手頭資料、時間及篇輻等因素,關於《般舟三昧經》對後世之影響,只對唐前及當代略加敍述討論。至於唐前及當代更深細或以外的情形,則敬待他稿。
略語表:
《般一》 《般舟三昧經》(一卷八品)
《般二》 《般舟三昧經》(三卷十六品)
《拔陂》 《拔陂菩薩經》
《賢護》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佛光》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佛光出版社,1989年6月五版。
《百科》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年元月。
《白話》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锝般舟三昧經》,吳立民、徐蓀
銘釋譯,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教史》 《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正聞出版社,民
80年4月三版。
註解:
1.《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卷八‧十四後頁(498頁)‧八行,澄觀疏,宗密鈔,佛陀教育基金會,民79年6月。
2.《佛光》,3208頁。《百科》(五),2801頁。
3.《教史》4頁‧11行。《白話》215頁‧1行。
4.《教史》9頁‧2行。《白話》4頁‧6行。
5.《開元釋教錄》卷第一(大55‧478c)
6.若依《佛光》⑤,4300頁下欄,《拔陂》為現存四譯中最早的譯本。
7.《白話》6頁‧倒4行。
8.《教史》17頁‧1行。
9.《廬山蓮宗寶鑑》〈卷第四〉(大47‧320b‧14)《樂邦文類》〈卷第三〉(大47‧192b‧6)
10.《般一》云:「(大13‧899a‧9)佛告[風*犮]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
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夢喻一)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風
*犮]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 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夢喻二)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冀敿磞P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佛告[風*犮]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
11.《教史》179頁。
《佛祖統記》〈卷第二十七〉(大49‧275a‧24)
12.《教史》183頁。《佛祖統記》〈卷第二十六〉(大49‧263b‧22)
13.《教史》185頁。《佛祖統記》〈卷第二十六〉(大49‧263c‧12)《廬山蓮宗寶鑑》〈卷第四〉(大47‧323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