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9 12:33:41ivymaya
這樣的背巾,哪裡買?
◎劉靜娟(轉載自由時報2007/4/19)
看到這個「兩個女子各背一個孩子」的好風景,是機緣巧合。
去年11月初,因為車子臨時出狀況,家人只好改變半日遊的計畫,決定搭電聯車去瑞芳,再轉平溪支線火車去十分瀑布。
支線火車、小火車,聽著都教人的心柔軟、「童化」了不少。集集線火車我搭過幾次,其中的「水里」站還是我的出生地,搭乘它自然是舊情綿綿。
平溪支線在北部,更近便,我卻不曾搭過,對所謂的「簾幕式瀑布」──十分瀑布也只是久聞其名。
等銜接支線火車的時間很充分,便在瑞芳站月台上買便當吃,再閒閒地讀「平溪線一日周遊券」簡圖路線上的小站名。侯硐、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一路沿著基隆河的小站,光名字就充滿著淳樸的鄉情。
有一團約20人的旅遊團也在等車,是中老年人,嘰嘰喳喳,小孩子遠足的興奮;熱烈地討論著中午吃了什麼,一個說他只吃一碗切仔麵,「不是錢的問題啦。我的錢多得要拿出來曝,銀仔角都撒給雞去蹭。」「人講生吃都莫,擱想欲曝乾。你還拿錢出來曝,有錢人喔!」
聽他們「鬥嘴鼓」很有趣,可是,不想與太多的遊客湊熱鬧,我們沒在十分瀑布下車,直接到終點站──菁桐。
那個小站是台灣僅存的3個木造火車站之一,小小的,但有發人思古幽情的可愛。站前的火車改道轉轍器、磅貨物的大秤只是做歲月的展示吧?是年少時通學都會看到的工具。「鐵道故事館」裡的小手藝品,多為的討好觀光客,商業氣息不免,但買一個「幸福平安」的木片,也能心生歡喜;看廢棄的煤礦坑、洗煤場和礦業辦公室;看籬笆上一排排的「祈福竹筒」;看小博物館裡的基隆河歷史特展,和一些早年煤礦工人的便當盒,工具和工資單,還有一幅礦工畫家洪瑞麟的作品……
走走晃晃,吃吃冰淇淋,問小店老闆娘還有什麼可看的?她說她們這兒是週休五天,有些店只週末兩天才開啦(好逍遙的日子啊)。這時已過3點,再要去票價180元的十分瀑布顯然划不來,於是索性放棄了此行的主要目標,選擇去也有瀑布的嶺腳。隨機隨興玩不是更高的休閒境界嗎?
三顧茅蘆訪瀑布
嶺腳站極小,緊貼著一段弧度彎曲的軌道;跨過鐵軌,就是很鄉村的村路。路邊停著一部休旅車,請教那男子如何往瀑布,他指指前頭說很近,彎過去往下坡走就是。
彎過去,再沿著工整的木梯走下去,卻只看到淺淺的溪水。回頭上去,遇到一個當地的婦人。她也說很近啦,「我是莫閒,阿嘸就帶你們去。」
「那你就帶我們去啊。」我說,在鄉下才敢這樣撒賴吧。她也不惱,笑著指點,「就頭前彎落去啊。」
那就是我們才剛折回的地方嘛,走了幾步就興味索然。大約那兒最近缺水不成瀑布,而她不知道吧?在地人怎會吃飽換飫去看一個小瀑布呢。
算了!可是走回車站,那休旅車還在,年輕女子的餵奶工程尚未完畢。不死心,「質問」那男人,「你是什麼時候去那瀑布的?」
「半個多小時前。」
經過三顧茅蘆,才發現前面正在施工的工人「阻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跨過他們的工作地盤,才向右轉。
於是我們見識了那個小小的瀑布。小,但水不失清澈。通過耐力考驗才看到的風景,總會有額外的美麗。
更大的收穫是,回程坐在河邊小徑納涼時,看到「兩個女子各背一個孩子」的好風景。
那景致,拍之不足,回來後愈看愈有感覺,便試著用粉彩畫。
邊畫邊想著這兩個女子對著河說什麼呢?會跑會走的孩子了,為什麼不牽著?剛去買東西回來,還是鄰人相約出來走走、聊聊家常?為免孩子不安分,背起來省心吧。這一段基隆河相當好看,面對著清澈的河水和沿岸的花草和樹木逗留一下、聊聊天,很幸福哩──這是都市人的想法;就像聽菁桐的店家說他們「週休五日」就覺得人家好「樂活」、忽略了當地人多半出外謀生一樣。
●
阿咩看到我的畫,說:「哇,好棒!」誰知她讚賞的是畫中的背巾,「這樣的背巾,哪裡可以買到?」
我哪知!
早年的背巾是丈把長一尺多寬的花棉布──或格子的,在孩子背上臀上左盤右繞,在大人胸前交叉,最後在大人腰際收尾打結。這樣的背巾這樣的打法實在是了不起的發明;隨便裁一截布就可以用,而小孩可以安安穩穩地貼在大人背上,睡覺看風景聽兒歌或「接話鬚」,大人則有自由的兩隻手燒飯,洗衣甚至做農事。我曾這樣被母親用背巾「盤」著,應該也曾這樣背過小我10歲的弟弟。二姊背弟妹的經驗最多,「背上空空地出去玩,莫慣習。」她這麼對母親說。
現在極偶爾看到年輕父母背孩子,用的是可以「垂掛」在胸前或背後的東西,不是長布條,是半敞的「袋子」,西式的。阿咩8、9個月大的孫子有個「睡癖」,趴在背上最容易沉沉睡去;偶爾做阿嬤的要帶孫子出去「炫耀」,因為住公寓4樓,娃娃車不方便,也喜歡背在身上。可她不喜歡家裡那種西式的「袋子」,覺得小傢伙的重量往下墜;要「卸下」孩子時,如果沒有人幫忙輕輕「承接」,他還會醒過來。
憑畫作尋找背巾
她也不想用長布巾把自己裹得像個早年的鄉下婦人。
我畫中婦人用的背巾看來是改良自傳統背巾,她才會眼睛一亮,認定它用起來妥貼又方便。
她於是開始尋訪搜索,幾個台北的傳統菜場找不到,託人在南部找,自己回到中部,也把找這樣的背巾當做第一要務;唯恐人家聽不明白,還帶著我畫作的照片哩!誰知問到的都是和台北的大同小異。
要不要來一趟平溪線之旅,到嶺腳的基隆河邊,看會不會再碰到那兩個婦人?或去那兒的菜場尋訪背巾?她沒認真考慮我的提議,眼看著那活動力旺盛的孩子很快就會走路,怕不會安於「窩」在背巾裡了。
兩度變動行程的半日遊,在恰好的一刻看到恰好的風景,結果背巾成了「主題」,這樣的發展,倒是有趣。●
看到這個「兩個女子各背一個孩子」的好風景,是機緣巧合。
去年11月初,因為車子臨時出狀況,家人只好改變半日遊的計畫,決定搭電聯車去瑞芳,再轉平溪支線火車去十分瀑布。
支線火車、小火車,聽著都教人的心柔軟、「童化」了不少。集集線火車我搭過幾次,其中的「水里」站還是我的出生地,搭乘它自然是舊情綿綿。
平溪支線在北部,更近便,我卻不曾搭過,對所謂的「簾幕式瀑布」──十分瀑布也只是久聞其名。
等銜接支線火車的時間很充分,便在瑞芳站月台上買便當吃,再閒閒地讀「平溪線一日周遊券」簡圖路線上的小站名。侯硐、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一路沿著基隆河的小站,光名字就充滿著淳樸的鄉情。
有一團約20人的旅遊團也在等車,是中老年人,嘰嘰喳喳,小孩子遠足的興奮;熱烈地討論著中午吃了什麼,一個說他只吃一碗切仔麵,「不是錢的問題啦。我的錢多得要拿出來曝,銀仔角都撒給雞去蹭。」「人講生吃都莫,擱想欲曝乾。你還拿錢出來曝,有錢人喔!」
聽他們「鬥嘴鼓」很有趣,可是,不想與太多的遊客湊熱鬧,我們沒在十分瀑布下車,直接到終點站──菁桐。
那個小站是台灣僅存的3個木造火車站之一,小小的,但有發人思古幽情的可愛。站前的火車改道轉轍器、磅貨物的大秤只是做歲月的展示吧?是年少時通學都會看到的工具。「鐵道故事館」裡的小手藝品,多為的討好觀光客,商業氣息不免,但買一個「幸福平安」的木片,也能心生歡喜;看廢棄的煤礦坑、洗煤場和礦業辦公室;看籬笆上一排排的「祈福竹筒」;看小博物館裡的基隆河歷史特展,和一些早年煤礦工人的便當盒,工具和工資單,還有一幅礦工畫家洪瑞麟的作品……
走走晃晃,吃吃冰淇淋,問小店老闆娘還有什麼可看的?她說她們這兒是週休五天,有些店只週末兩天才開啦(好逍遙的日子啊)。這時已過3點,再要去票價180元的十分瀑布顯然划不來,於是索性放棄了此行的主要目標,選擇去也有瀑布的嶺腳。隨機隨興玩不是更高的休閒境界嗎?
三顧茅蘆訪瀑布
嶺腳站極小,緊貼著一段弧度彎曲的軌道;跨過鐵軌,就是很鄉村的村路。路邊停著一部休旅車,請教那男子如何往瀑布,他指指前頭說很近,彎過去往下坡走就是。
彎過去,再沿著工整的木梯走下去,卻只看到淺淺的溪水。回頭上去,遇到一個當地的婦人。她也說很近啦,「我是莫閒,阿嘸就帶你們去。」
「那你就帶我們去啊。」我說,在鄉下才敢這樣撒賴吧。她也不惱,笑著指點,「就頭前彎落去啊。」
那就是我們才剛折回的地方嘛,走了幾步就興味索然。大約那兒最近缺水不成瀑布,而她不知道吧?在地人怎會吃飽換飫去看一個小瀑布呢。
算了!可是走回車站,那休旅車還在,年輕女子的餵奶工程尚未完畢。不死心,「質問」那男人,「你是什麼時候去那瀑布的?」
「半個多小時前。」
經過三顧茅蘆,才發現前面正在施工的工人「阻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跨過他們的工作地盤,才向右轉。
於是我們見識了那個小小的瀑布。小,但水不失清澈。通過耐力考驗才看到的風景,總會有額外的美麗。
更大的收穫是,回程坐在河邊小徑納涼時,看到「兩個女子各背一個孩子」的好風景。
那景致,拍之不足,回來後愈看愈有感覺,便試著用粉彩畫。
邊畫邊想著這兩個女子對著河說什麼呢?會跑會走的孩子了,為什麼不牽著?剛去買東西回來,還是鄰人相約出來走走、聊聊家常?為免孩子不安分,背起來省心吧。這一段基隆河相當好看,面對著清澈的河水和沿岸的花草和樹木逗留一下、聊聊天,很幸福哩──這是都市人的想法;就像聽菁桐的店家說他們「週休五日」就覺得人家好「樂活」、忽略了當地人多半出外謀生一樣。
●
阿咩看到我的畫,說:「哇,好棒!」誰知她讚賞的是畫中的背巾,「這樣的背巾,哪裡可以買到?」
我哪知!
早年的背巾是丈把長一尺多寬的花棉布──或格子的,在孩子背上臀上左盤右繞,在大人胸前交叉,最後在大人腰際收尾打結。這樣的背巾這樣的打法實在是了不起的發明;隨便裁一截布就可以用,而小孩可以安安穩穩地貼在大人背上,睡覺看風景聽兒歌或「接話鬚」,大人則有自由的兩隻手燒飯,洗衣甚至做農事。我曾這樣被母親用背巾「盤」著,應該也曾這樣背過小我10歲的弟弟。二姊背弟妹的經驗最多,「背上空空地出去玩,莫慣習。」她這麼對母親說。
現在極偶爾看到年輕父母背孩子,用的是可以「垂掛」在胸前或背後的東西,不是長布條,是半敞的「袋子」,西式的。阿咩8、9個月大的孫子有個「睡癖」,趴在背上最容易沉沉睡去;偶爾做阿嬤的要帶孫子出去「炫耀」,因為住公寓4樓,娃娃車不方便,也喜歡背在身上。可她不喜歡家裡那種西式的「袋子」,覺得小傢伙的重量往下墜;要「卸下」孩子時,如果沒有人幫忙輕輕「承接」,他還會醒過來。
憑畫作尋找背巾
她也不想用長布巾把自己裹得像個早年的鄉下婦人。
我畫中婦人用的背巾看來是改良自傳統背巾,她才會眼睛一亮,認定它用起來妥貼又方便。
她於是開始尋訪搜索,幾個台北的傳統菜場找不到,託人在南部找,自己回到中部,也把找這樣的背巾當做第一要務;唯恐人家聽不明白,還帶著我畫作的照片哩!誰知問到的都是和台北的大同小異。
要不要來一趟平溪線之旅,到嶺腳的基隆河邊,看會不會再碰到那兩個婦人?或去那兒的菜場尋訪背巾?她沒認真考慮我的提議,眼看著那活動力旺盛的孩子很快就會走路,怕不會安於「窩」在背巾裡了。
兩度變動行程的半日遊,在恰好的一刻看到恰好的風景,結果背巾成了「主題」,這樣的發展,倒是有趣。●
看到這篇文章就勾起了台長小時候的諸多回憶,想到我也是這種傳統的背巾上長大的,而到了國小五六年級時,也用這種背巾背著弟弟妹妹跑來跑去,記得那時外婆把一條長長的布條把小弟妹和我的身體緊緊纏繞著,就深怕我亂動把小孩給掉了..
已經好多年沒見著這種背巾了.連鄉下也一樣.改天回鄉下問問外婆家裡還有沒有收藏著這種傳統背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