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30 19:26:14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國內教育:教改與其問題1(電子系)

電子系 康洛誠



補充:
教改主要政策

一、改革入學制度

過去聯考重在學習內容的記憶,缺乏知識的活用,且由於一試定終身,引導升學主義的盛行。為了擺脫排行榜的迷思,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力,教育部乃於民國九十年、九十一分別推動高中多元入學和大學多元入學,希能在尊重多元慧的前提下,透過多元入學管道,使不同智慧的學生進入最適合的學校就讀,以期創造多元價值,啟發學生多元智慧。

二、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從規劃、訂定、實驗、修正等均異於以往,民國九十年、九十一起分別自小一、小四及國一實施。新課程著眼於「七大學習領域」、「六大新興課程」和「十大課程目標」,將分科的零碎學習統整為七大領域,並融入新興議題,使學習者見樹亦能見林,並調整為提供課程綱要,落實學校本位課程。
七大學習領域:
1.語文2.健康與體育3.社會4.藝術與人文5.自然與生活科技6.數學7.綜合活動~~~可到此找詳細可報告內容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2903358
六大新興課程:
1.人權教育2.兩性教育3.家政教育4.環境教育5.生涯發展教育  6.資訊教育
十大課程目標:
1.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4.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5.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6.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8.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9.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設立綜合高中:

過去高中職課程壁壘分明,為了因應延後分流的趨勢,教育部訂頒「試辦綜合高中實驗課程實施要點」,於民國八十五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實驗課程,希望逐漸整合後期中等教育,提供學生統整、試探及延遲分化的機會。辦理綜合高中校數由85學年的18所增加為92學年的158所,成長率為8.8倍;學生人數自6,568人成長至95,000人,成長率為14.5倍。

綜合高中:
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與高職雙重特質,學生在進入綜合高中一年後,再依據自己的學習成就、能力、興趣選擇高中升學目標(一般大學院校)、高職升學目標(科技大學、四技二專)、或就業目標,透過課程選修,實現自己的理想。它不像目前的高中、高職之間界線明確、課程固定,入學後若發現志趣不合、適應困難,必須休學、轉學、重新來過,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加深學生的挫敗感。
綜合高中的特色是:
1.不分科別,兼具高中高職教育功能。
2.把學習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選課自由。
3.採學年學分制,提供較多的學習空間。
4.適性發展,提供以學生為本位的學習環境。
5.比一般高中生較具有職業涵養。
6.比一般高職生較具有基本學科能力。
7.專長增加,可兼修兩種以上職業專長。 
8.可預修大專學分,加速發展優秀學生潛能。
9.進路更寬廣,增加學生升學或就業機會。
綜合高中的入學管道有:
A:綜合高中之招生是多元的,可以:
1.參加高中聯招
2.參加高職聯招
3.接受國中推薦甄選保送
4.試辦學校單獨招生
5.技(藝)能優良學生甄選保送
6.技職資(技)優學生推薦甄選保送
7.接受申請入學
8.接受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分發
凡具有國中畢(結)業學歷或具同等學歷學生,均可依各試辦學校所訂方式入學。



四、暢通升學管道:

為了紓解升學壓力,政府積極建置升學管道,大量增設高中大學,普通高中校數和學生人數增加許多,但是高職和學生卻減少許多,目的在平衡計畫性教育時期擴張的高職數和學生數,一方面是順應傳統文憑主義的價值觀,一方面是配合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人才上移化的需求,以提供想升學者就學機會,近十年來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已增加了7.25﹪。至於增設公立大學、鬆綁私校的設置,以及鼓勵專科改制為技術學院等都造成大學數量的擴張,十年來,高中職畢業生升學率已突破了六,七成,大學錄取率更增加了42.7﹪,升學管道已然大為暢通。過去菁英式的大學教育,將邁入全民高教時代。

五、推動大學自主:

在大學法未修訂以前,大學的運作多由「教育部大學」控管。民國八十三年修訂大學法,落實學術自由,對於大學的管控逐漸鬆綁,教育部與大學之間關係已由支配蛻變為監督的角色,大學教育市場逐開放。同時八十五年起,選擇五所財力雄厚的大學,先行試辦校務基金制度,八十九年起,各公立大學全面實施校務基金制度。

六、技職教育轉型:

自教改推動以來,教育部積極輔導專科改制改名、專科學校減少,成為以技術學院主流的高等技職教育體制;加以大量設立綜合高中,調降高中職學生人數比例,加強通識教育及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的情況,已衝擊著技職教育的發展與轉型。

七、師資培育多元化(流浪教師、想退不能退):

過去僅師大、師院及政大的教育系具有師資陪育的資格,八十三年通過師資培育法,師資培育由一元化變為多元化,由公費培育修正為自費為主公費為輔,如今除師資不足的領域或偏遠地區的師資仍以公費培育外,其餘的教師均以自費方式培育,以減少國家的負擔。畢業分發亦改為自行參加甄選,為保證教師的品質,準教師必須經過初檢、實習、複檢的過程方能獲得教師證書,才能參加教師甄選。師資培育已由計劃性的培育,調整為儲才於民的培育方式,只要有意願擔任教師者,都有修習教育學程的機會。
自費:自己繳納學雜費,選修教育學分有門檻限制,畢業後可自由決定出路
公費:政府幫你出學雜費、置裝費伙食費、保證你修到教育學分、畢業之後以分發到偏遠地區為原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限以台北市為分發範圍,不過也可向實習輔導處自願申請全國分發),畢業後均須服務4年,不教書的話要賠公費,大概35~36萬吧。

八、宣示國教向下延伸:

二OO一年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後,教育部決定九十四學年實施國教向下延伸,並以五歲「K」教育的定位作為幼托整合的基礎,二歲,至五歲改由社福部門主管,教育部門協辦,零至二歲則由社福部門主管,以預應「及早學習」的世界潮流。

教改卻產生的問題

一、多元入學升學壓力加劇

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目的在於鬆綁升學體制,消弭升學壓力,但多元入學卻介入了許多「非學生」及「非教育」的因素,無法捍衛基本的公平價值。同時基本能力測驗定位不清,教材「一綱多本」,反而造成補習更多、考試更多的升學壓力,據教育部統計,2000年至2004年全國補習班由六千多家增一萬兩千多家,補習產業未因景氣低迷而蕭條,致使多元入學變相成為「多錢入學」及「多考入學」。好壞評鑑:如果按照往日聯考制度,即使他英文考得再好,只要其他科目成績不理想,就沒有辦法考上理想的學校,甚至是落榜的命運;但以目前大學多元入學制度,英文系都特別針對英文科加重計分,提供了學生發展潛力科目的誘因。這是其中的好處,不過在以前聯考的體制下在我爸那年代,大多的考試都以填充問答的方式作答,較有比現在選擇題模式更有拼真實力的感覺,所以算是各有千秋。
一.聯考的優點
1.公平公正的分發制度
2.一試定江山,學生免於二次煎熬
3.成績看的到,排名算的出來,志願填寫容易掌握
二.聯考的缺點
1.一試定江山,容易讓出狀況的學生遺憾
2.高中,高職以及五專要分別報名,分別準備
三.多元入學的優點
1.多種方案,多種入學管道
2.二試決定學校,有選擇以及再努力的機會,不必重來一年
3.高中職以及五專合併選填志願,不必個別報名
四.多元入學的缺點
1.溝通不良,導致家長學生不了解
2.因為太多元,導致有走後門,關說入學的嫌疑
3.因為考兩次,對學生是雙重煎熬~~~~網路有心人統整的資料~~適合powerpoint製作

二、九年一貫課程不連貫

九年一貫課程理想崇高,但因太過躁進,配套措施不足即上路,師資培訓不及,教師束手無策,名為統整實為分科教育,;教科書版本不連貫,課程重複、脫軌情形嚴重,且開放市場競爭,書價節節上揚;以及語文課程錯置、相互排擠,造成國語文程度下降,英文雙峰現象,使得立意良好的課程改革面臨強大的阻力,一度有崩盤之虞。

三、綜合高中名不符實

綜合高中為後期中等教育學制之一,顧名思義應是兼具普通高中與職業學程,以提供尚未分化學生試探性的選擇。但是國內綜合高中實施以來,並未能課程、師資、教學和設備上化學性的整合,而半只是貌合神離式的物理性整合,不易達到學生順利試探分化的積極性目標,反成為學校追求補助的一項取巧方式。

四、廣設高中大學素質沈淪

廣設高中大學原意在提供充裕的就學機會,但是大量擴張的結果已使得日意拮据的教育資源更為捉襟見肘,同時因為加入WTO和生育率下降的衝擊,高中職招生招生問題已經逐漸浮現,緊接著衝擊到的就是大學的招生問題,而同時大學校院林立,各立山頭,卻缺乏規宏大的一流名校,教育部雖曾經提供整併的構想,但因主客觀問題仍待解決,效果並未顯現,未來的挑戰將更為嚴苛。

五、大學自治未能自制:

大學法修正以「學術自由、校園民主」,「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為理念,由於過去並沒有這類的經驗,各大學在自治爭取到自主空間之餘,忘記了大學的社會責任,教授也在爭取治校權利之後治將治校義務拋諸腦後,在缺乏自制機制下,大學形同脫韁的野馬,影響校務的運作及發展。

六、技職教育式微:

隨著出生率下降,學生來源逐漸減少,高職面臨嚴重招生不足的問題,接踵而至將衝擊高等技職校院,需預為因應。同時在通識及資訊課程的排擠下,加上普通教師大量進駐技職教育,和開放高中生申請的情況下,技職特色逐漸流失。且因受到本位主義及觀念的影響,產學溝通機制未能暢通,影響技職學生的實作經驗,也無法主動吸引企業合作的動機。
「本位主義」(Ethnocentrism):以自己的種族、社會及文化習慣為典範來衡量別人,因此視其他相異的文化為次等、異類,甚至視為須要排斥的異端
七、師資過剩衍生流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