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9 23:37:20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有關「達文西密碼」相關問題1
财 破解達文西密碼 讀書心得報告 - 林威均
達文西他不只是畫家而已,他在建築、流體力學、解剖學、飛行理論的領域裡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存在。他還是個音樂家,也是個工程師,他的才華以及創作力真是令世人佩服! 他的每幅畫都深藏著他的感受,他想透過繪畫呈現給世人的是他的創作以及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本書作者蔣勳長年專攻於中西洋藝術史研究,在他閱讀完Dan Brown的《達文西密碼》,對於達文西有不一樣的認知以及領悟,他希望可以帶給喜歡達文西的朋友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他在書中對於達文西的繪畫、發明以及言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聳動的書名或許可以激起社會大眾對於達文西一生的興趣。世人對於達文西的認識不乏就是他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透過這本《破解達文西密碼》能夠打破你對達文西的一些傳統印象,也能讓你看見達文西內心深處的另一面。
達文西無視道德禁忌、宗教審判,隱祕地解剖完三十具人體之後,寫下:我都解剖完了,「靈魂」在哪裡?
當時在宗教的禁止下,是不能公開解剖屍體的,但是仍有許多畫家都暗自解剖屍體,好用來練習繪畫,達文西也不例外, 當他在解剖了三十具屍體後寫下了這麼一段文字:我都解剖完了,「靈魂」在哪裡?在解剖的同時他也試著從中找尋愛與靈魂的存在。
「最後的晚餐」是一個舞台,十三個人坐在同一面吃飯用餐,根本是不合理
達文西要繪畫的已經不是一場「晚餐」,而是一個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題──死亡。
肖畫像應該只是一個特定人物的畫像,然而,達文西關心的是「人」,是「人」共同的生命現象。
蔣勳:「我在巴黎時有個機會,好好的、安靜的看了達文西的這幅畫,只記得當時感動得淚水滿面,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繪畫技巧──一個人的臉龐沒有邊緣線,是一層又一層的色彩。對著畫,我的視網膜可判斷兩千種顏色,眼睛的潛能一直被開發,我看到了自己的極限。我感謝文明經歷五百年,有這麼一個人告訴我,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去看畫。所有的印刷品都不能代替這幅畫,科技這麼發達都沒有辦法做到達文西的手這樣對色彩細微的分色。」
原來只是一件單純的人物肖畫像,達文西畫著畫著,似乎開始思索「人」的問題,面前的這個女人,美麗嗎?美麗可以存在多久?她喜悅嗎?因為喜悅,所以微笑。而微笑可不可能傳達憂傷?
修西洋藝術史的時候,陳懷恩老師有提過,達文西的人物畫作都有帶有古拙的微笑,是一種很特別的微笑,是不露出牙齒的,是一種靦腆,淡淡的笑,或許這是達文西認為最美的笑吧!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財富?名利?這些都不能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當一個人專注於他所嚮往的,並在其中找到了答案,亦是找到了他生存的價值,達文西就是這樣,雖然他時常提出疑問,也不一定都有得到解答,但他留給後人的成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價值,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像達文西一樣,縱使成就不像他那麼一般高,可是在態度上我們能有所改變。那種求知的慾望可以為人們帶來幸福,也因為那種求知慾我們能夠不斷的努力下去。只要想做並且努力去做,就會有所獲得。
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利用創作或者是找尋過程都能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未來如果有機會再欣賞達文西的畫,除了欣賞畫作技巧外,我還要多一層思考的空間,其實不管是任何畫家的畫,每幅畫的背後都一定有其意義存在,在看畫的同時也能為自己的文化氣息再添加一分。
達文西專注解惑的精神,勢必是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效法學習的!!
(出處:中學生網頁 國立北斗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林芷榮同學)
*******************************************************************
财
從「達文西密碼」談為何西方世界恐懼「疑神」? - 張閔涵
資料收集
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為國教,卻適逢科學的興起,一些漸漸發現的科學事實,明顯違背許多宗教的傳說,如地球為世界中心,橢圓的星體運行違反上帝所創正圓之美等等,因此,在政治為教宗所掌控的時空背景之下,科學家們被囚禁、被刑求、被刺殺。信仰科學者,為求自保而組織了自救團體 : 光明會,任一內部力量豐沛又團結堅定的弱勢少數,經過時間的推演,或者漸漸走向極端,或者被強勢多數污名化、魔鬼化似乎是自然的政治法則。宗教與科學的辯論,糾葛幾世紀,到底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早已不是重點,爭奪追隨者的信仰,為求擴大勢力範圍所做的種種手段,才是傳說背後的真實。其實所謂的傳說,除了心靈脆弱的盲從者外,又有誰真心期待它是事實了?藉由傳說所傳達的生命價值、道德與哲學,才是睿智的人們選擇信仰的主因。偏偏許多組織的上位者,或許是被名利權勢所惑,或許是被教條所縛,或許是離人間太遠,所以常常忘了是什麼讓人擁有最初的感動。
(出處: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reader_opinion_all.php?content=bWVtaWQ9WTI5dWJtVnllQT09Jm5pY2tuYW1lPWh1aXplJnBhZ2U9MQ==)
心得
文藝復興時代,正處於政教合一的社會,
政府許多的政策都結合教會的經典,以求推動有效率、也求人民心服。
政府也極力的宣揚聖經所傳頌的內容,使全國人民視聖經為圭臬。
但同時適逢科學的崛起,許多科學家漸漸推翻由聖經流傳下來的傳說。
教宗為當時政治的統領,對於傳統權威受到打擊的事實,
可能有以下幾點考量:
一、怕人民被說服,造成暴動等。
二、怕自己教宗的地位動搖 。
三、以神學的觀點來看,害怕因為此舉動而遭受上帝處罰。
四、在天主教世界的觀念中,上帝是絕對的,不可褻瀆的。
於是開始下令禁錮,刑求,或是刺殺這些造成威脅的科學家。
所以我們推斷,西方世界之所以懼怕「疑神」,
就是因為害怕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教義受到質疑,甚至是推翻,崩解。
**********************************************************
「達文西密碼」揭露了什麼令教徒恐懼的「事實」? 謝宏奕
資料收集
「達文西密碼」一書中宣稱,教會千百年來合謀隱藏耶穌只是凡人的證據;耶穌其實是娶了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為妻,還生下一子,只是教會對此事實守口如瓶。這些說法已引起基督教會嚴厲批評,神職人員擔心讀者與電影觀眾可能會相信此一異端邪說,反而不相信教會所謂耶穌獨身以終的教導。
如何抗議 立場不一
儘管如此,這些教派對於該怎麼打這場仗卻完全沒有共識。一派主張予以抵制,包括聖座教義部秘書長阿馬托總主教。另一派則認為,是進行機會教育的時機,還有一派主張透過鼓勵看其他電影的方式表達抗議。
不久前,主流的看法是,利用「達文西密碼」這股熱潮來推廣基督福音。然而,呼籲抵制電影以及表態抗議的聲浪,最近數週轉強,這把火從梵蒂岡燒到美國境內的保守基督教團體,連約旦基督教會協會與印度的天主教活躍人士都希望政府下令禁演。這些主戰派坦承,抵制不太可能挫其票房,但其他人所主張的求同存異策略,更無法清楚表達「達文西密碼」是如何地傷害到其信仰。
教廷高層忍不住嘆道,對宗教的無知導致全球各地的「達文西密碼」熱潮有增無減。教廷文化部長普帕爾樞機主教九日在一場宗教會議上說,本書扭曲教會歷史,但多數俗人缺乏足夠的宗教知識分辨是非。不過他也表示,與教會批評者進行論辯,或許正是強化教會體質的機會。
(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12/today-int1.htm)
達文西他不只是畫家而已,他在建築、流體力學、解剖學、飛行理論的領域裡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存在。他還是個音樂家,也是個工程師,他的才華以及創作力真是令世人佩服! 他的每幅畫都深藏著他的感受,他想透過繪畫呈現給世人的是他的創作以及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本書作者蔣勳長年專攻於中西洋藝術史研究,在他閱讀完Dan Brown的《達文西密碼》,對於達文西有不一樣的認知以及領悟,他希望可以帶給喜歡達文西的朋友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他在書中對於達文西的繪畫、發明以及言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聳動的書名或許可以激起社會大眾對於達文西一生的興趣。世人對於達文西的認識不乏就是他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透過這本《破解達文西密碼》能夠打破你對達文西的一些傳統印象,也能讓你看見達文西內心深處的另一面。
達文西無視道德禁忌、宗教審判,隱祕地解剖完三十具人體之後,寫下:我都解剖完了,「靈魂」在哪裡?
當時在宗教的禁止下,是不能公開解剖屍體的,但是仍有許多畫家都暗自解剖屍體,好用來練習繪畫,達文西也不例外, 當他在解剖了三十具屍體後寫下了這麼一段文字:我都解剖完了,「靈魂」在哪裡?在解剖的同時他也試著從中找尋愛與靈魂的存在。
「最後的晚餐」是一個舞台,十三個人坐在同一面吃飯用餐,根本是不合理
達文西要繪畫的已經不是一場「晚餐」,而是一個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題──死亡。
肖畫像應該只是一個特定人物的畫像,然而,達文西關心的是「人」,是「人」共同的生命現象。
蔣勳:「我在巴黎時有個機會,好好的、安靜的看了達文西的這幅畫,只記得當時感動得淚水滿面,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繪畫技巧──一個人的臉龐沒有邊緣線,是一層又一層的色彩。對著畫,我的視網膜可判斷兩千種顏色,眼睛的潛能一直被開發,我看到了自己的極限。我感謝文明經歷五百年,有這麼一個人告訴我,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去看畫。所有的印刷品都不能代替這幅畫,科技這麼發達都沒有辦法做到達文西的手這樣對色彩細微的分色。」
原來只是一件單純的人物肖畫像,達文西畫著畫著,似乎開始思索「人」的問題,面前的這個女人,美麗嗎?美麗可以存在多久?她喜悅嗎?因為喜悅,所以微笑。而微笑可不可能傳達憂傷?
修西洋藝術史的時候,陳懷恩老師有提過,達文西的人物畫作都有帶有古拙的微笑,是一種很特別的微笑,是不露出牙齒的,是一種靦腆,淡淡的笑,或許這是達文西認為最美的笑吧!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財富?名利?這些都不能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當一個人專注於他所嚮往的,並在其中找到了答案,亦是找到了他生存的價值,達文西就是這樣,雖然他時常提出疑問,也不一定都有得到解答,但他留給後人的成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價值,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像達文西一樣,縱使成就不像他那麼一般高,可是在態度上我們能有所改變。那種求知的慾望可以為人們帶來幸福,也因為那種求知慾我們能夠不斷的努力下去。只要想做並且努力去做,就會有所獲得。
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利用創作或者是找尋過程都能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未來如果有機會再欣賞達文西的畫,除了欣賞畫作技巧外,我還要多一層思考的空間,其實不管是任何畫家的畫,每幅畫的背後都一定有其意義存在,在看畫的同時也能為自己的文化氣息再添加一分。
達文西專注解惑的精神,勢必是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效法學習的!!
(出處:中學生網頁 國立北斗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林芷榮同學)
*******************************************************************
财
從「達文西密碼」談為何西方世界恐懼「疑神」? - 張閔涵
資料收集
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為國教,卻適逢科學的興起,一些漸漸發現的科學事實,明顯違背許多宗教的傳說,如地球為世界中心,橢圓的星體運行違反上帝所創正圓之美等等,因此,在政治為教宗所掌控的時空背景之下,科學家們被囚禁、被刑求、被刺殺。信仰科學者,為求自保而組織了自救團體 : 光明會,任一內部力量豐沛又團結堅定的弱勢少數,經過時間的推演,或者漸漸走向極端,或者被強勢多數污名化、魔鬼化似乎是自然的政治法則。宗教與科學的辯論,糾葛幾世紀,到底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早已不是重點,爭奪追隨者的信仰,為求擴大勢力範圍所做的種種手段,才是傳說背後的真實。其實所謂的傳說,除了心靈脆弱的盲從者外,又有誰真心期待它是事實了?藉由傳說所傳達的生命價值、道德與哲學,才是睿智的人們選擇信仰的主因。偏偏許多組織的上位者,或許是被名利權勢所惑,或許是被教條所縛,或許是離人間太遠,所以常常忘了是什麼讓人擁有最初的感動。
(出處: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reader_opinion_all.php?content=bWVtaWQ9WTI5dWJtVnllQT09Jm5pY2tuYW1lPWh1aXplJnBhZ2U9MQ==)
心得
文藝復興時代,正處於政教合一的社會,
政府許多的政策都結合教會的經典,以求推動有效率、也求人民心服。
政府也極力的宣揚聖經所傳頌的內容,使全國人民視聖經為圭臬。
但同時適逢科學的崛起,許多科學家漸漸推翻由聖經流傳下來的傳說。
教宗為當時政治的統領,對於傳統權威受到打擊的事實,
可能有以下幾點考量:
一、怕人民被說服,造成暴動等。
二、怕自己教宗的地位動搖 。
三、以神學的觀點來看,害怕因為此舉動而遭受上帝處罰。
四、在天主教世界的觀念中,上帝是絕對的,不可褻瀆的。
於是開始下令禁錮,刑求,或是刺殺這些造成威脅的科學家。
所以我們推斷,西方世界之所以懼怕「疑神」,
就是因為害怕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教義受到質疑,甚至是推翻,崩解。
**********************************************************
「達文西密碼」揭露了什麼令教徒恐懼的「事實」? 謝宏奕
資料收集
「達文西密碼」一書中宣稱,教會千百年來合謀隱藏耶穌只是凡人的證據;耶穌其實是娶了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為妻,還生下一子,只是教會對此事實守口如瓶。這些說法已引起基督教會嚴厲批評,神職人員擔心讀者與電影觀眾可能會相信此一異端邪說,反而不相信教會所謂耶穌獨身以終的教導。
如何抗議 立場不一
儘管如此,這些教派對於該怎麼打這場仗卻完全沒有共識。一派主張予以抵制,包括聖座教義部秘書長阿馬托總主教。另一派則認為,是進行機會教育的時機,還有一派主張透過鼓勵看其他電影的方式表達抗議。
不久前,主流的看法是,利用「達文西密碼」這股熱潮來推廣基督福音。然而,呼籲抵制電影以及表態抗議的聲浪,最近數週轉強,這把火從梵蒂岡燒到美國境內的保守基督教團體,連約旦基督教會協會與印度的天主教活躍人士都希望政府下令禁演。這些主戰派坦承,抵制不太可能挫其票房,但其他人所主張的求同存異策略,更無法清楚表達「達文西密碼」是如何地傷害到其信仰。
教廷高層忍不住嘆道,對宗教的無知導致全球各地的「達文西密碼」熱潮有增無減。教廷文化部長普帕爾樞機主教九日在一場宗教會議上說,本書扭曲教會歷史,但多數俗人缺乏足夠的宗教知識分辨是非。不過他也表示,與教會批評者進行論辯,或許正是強化教會體質的機會。
(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12/today-int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