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9 17:43:58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宗教議題:基督教文化

電子系 黃柏瀚


基督教由來

• 希伯來(Hebrew)人在西元前二千年時從幼發拉底河流域游牧到迦南地區(即今巴勒斯坦),東方的希伯來文化與西方的希臘文化開始時,各自由不同的道路發生發展,但到了晚期卻接觸頻繁起來,互相鬥爭又互相吸引,終於產生一種新的文化—基督教文化。

• 基督教約於西元一世紀左右形成,最初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宗教,思想源於猶太教與古希臘羅馬哲學。以猶太教為主的歷史記錄於聖經舊約中,新約則是描述耶穌與門徒的懿行。在新約啟示錄中,形成「千禧年」和「復仇」的概念,造成羅馬帝國初期對於該宗教的排斥。在千年王國的概念由地上修訂改為上蒼之後,消弭了與羅馬帝國爭疆土的疑慮。基督徒同時在教義中,逐步完備了博愛、寬容、禁欲、順服等理念,也降低了以牙還牙的復仇觀,終於使羅馬帝國接納由平民、奴隸低階所信奉的東方神秘宗教。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詔示的米蘭宣言(Ediot Milan),確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西元392年起羅馬帝國獨尊基督教、並排斥其他宗教,基督教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正式宣告基督教世界的來臨。
• 基督教義博大精深,所謂正統基督徒主要依據聖經,以信、望、愛為核心。基督教的聖經對中世紀歐洲產生極深遠的影響,聖經中的記載如創世紀、人被逐出伊甸園、原罪說、彌賽亞救贖說、天國報應說與十誡等,以及以一至高無上權威基督教的神,不僅賦予中世紀歐洲人一宇宙觀和人生觀,許多道德規戒與法律細則皆規源於此。再者,基督教會與教義世俗化的過程,對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視,以及對生命、基本人權與(同信仰之)眾人平等的尊重,更成為日後歐洲精神文化的中心特質。由於西方人具有積極與勇敢的特質,宣教工作不遺餘力,福音也由西方廣泛地傳播至世界各地。

• 西元397年迦太基宗教會議編訂聖經,是為今日所流行之版本。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指出基督教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於基督教內部的團結、基督徒堅毅的精神與熱情,以及教徒聖潔和自律的品德。基督教會藉由羅馬帝國軍隊的彊土擴張,將宗教帶進整個歐洲,從此教會與政府(中世紀帝國以及近代的國家)形成互惠互賴的共生結構,彼此也因權力與財產分配不均而產生多少恩恩怨怨。中世紀因十字軍東征,連年戰火且民生凋蔽,當時宗教信仰撫慰人心,成為歐洲社會基本的安定力量,基督教會與僧侶誠有至鉅的貢獻。西元四世紀,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使羅馬帝國的文化與社會制度遭到徹底的破壞,唯一保存下來的幾乎就只有基督教,當時基督教教會在開化異族、傳承中古時期西方文化與知識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再者,教會對宗教意識型態的嚴厲控制與聖經文學廣博的影響,更促使中世紀歐洲藝術、文學創作和社會思潮處處充斥著宗教的色彩。

•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2703920,奇摩知識。

基督教與回教之愛恨情仇

• 自從康士坦丁大帝立「基督教」為國教開始,「聖經故事」與「基督教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的主流。
• 而「回教」則是穆罕穆德眼見當時阿拉伯人的生活落後、信仰迷信的情況,參酌猶太教、基督教的教義,再經自己苦思(或得到上帝啟示)而創造的宗教。
• 猶太教只承認「舊約聖經」,「基督教」新、舊約都列為正典。但無論如何,兩者(猶太人/基督徒)都相信「舊約聖經」中說:神要應許給祂的選民(就是猶太人)一塊應許之地。(迦南地,即今日巴勒斯坦)

• 於是乎,西方國家(西歐與北美)長久以來在「意識型態」上就比較傾向「以色列」,因為他們都信聖經裡的「God」或「Jehovah」。以色列自從亡於亞述(北國以色列)與巴比倫(南國猶大)後,即散居世界各地,而原來的巴勒斯坦則由阿拉伯人居住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為了不使阿拉伯人支持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答應戰後支持阿拉伯人建國,但等到戰爭將要結束時,英國又於「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1917)」中答應以色列於巴勒斯坦建國,從此種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的仇恨。也導致阿拉伯國家與西方國家(當然也就是基督教國家)之間的仇恨。

•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81012296,奇摩知識。

貝爾福宣言

•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部長詹姆士.貝爾福(James Balfour)寫了一封正式信函給猶太建國運動者Lord Rothschild,信中傳達了英國內閣通過的一項宣言。這宣言是這麼說的:「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這個宣言就成了日後著名的「貝爾福宣言」,也成為了往後 30年英國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指導原則。

•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709080,奇摩知識。

原罪說

• 聖經中的七原罪說:
• 傲慢、憤怒、嫉妒、怠惰、淫慾、貪婪、暴食

• 原罪說:
• 「原罪指的就是罪性
• 神並不審判人的罪性
• 所以嬰兒在沒有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之前
• 不算有罪的 」

彌賽亞說

• 彌賽亞
• 「天國」與「彌賽亞」都是在預言人類的未來,
• 「天國」是人的最後去處,(當然是只有好的)
• 而「彌賽亞」則是引領者。

• 1. 舊約版
• 天國乃是神在地上的帝國,
• 神權政治,
• 彌賽亞是此建立、統領此國度的人,
• 猶太民族在此得到庇護。

• 2. 新約審判版
• 天國乃是在天上的無罪世界,
• 而非在罪惡的地上,
• 彌賽亞是審判者,
• 將毀去所有罪惡與罪人。





十誡

• 十誡:

• 1.除了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上帝
• 2.禁止拜偶像
• 3.不可妄稱上帝的名
• 4.遵守安息日(在第七日,人要停止所有工作,並守這日為聖日。)
• 5.孝敬父母
• 6.不可殺人
• 7.不可姦淫
• 8.不可偷盜
• 9.不可作假見證
• 10.不可貪婪

• 在原來的文字中,十誡被稱為「十句話」,十誡的原則是愛,這也是以色列宗教的核心。聖經說上帝把十誡寫在兩塊法版上。第一塊法版屬於賜律法者──上帝,第二塊法版則屬於接受者──以色列人。這10條誡命乃關乎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範圍:首5誡關於人與上帝的關係,後5誡則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