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5 17:10:30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新聞資料3

冰山融化 北極熊堪憂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3-11/03/content_1156543.htm>

目前,生活在加拿大哈得遜灣等地區的北極熊正遭受氣候變化帶給它們的影響……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同樣生活在冰山上的海獅……目前,全世界約有2.7萬頭北極熊。

  北極周圍地區的冰山正在消失,而且冰山消失的速度要比科學家原來預想的快,這無疑威脅到了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因為北極是它們唯一的自然棲息地。英國研究人員最近蒐集到的衛星測量數據顯示,由於過去數十年北極夏天的時間越來越長,使得北極冰山的融化速度急劇加快。

  北極熊主要生活在北極圈,如加拿大、美國的阿拉斯加、俄羅斯、格陵蘭和挪威。據估計,全世界目前最多只有2.7萬頭北極熊,其中有1.5萬頭生活在加拿大。最近,英國研究人員的發現,北極熊的生存前景不容樂觀。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同樣生活在冰山上的海獅,因此北極熊對冰山的依賴性非常大。目前,像生活在加拿大哈得遜灣等一些地區的北極熊正遭受氣候變化帶給它們的影響。

  英國研究人員的發現還揭示了北極圈和英國氣候變化速度加快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北極受到墨西哥暖流活動的影響非常大。墨西哥暖流是一股源自大西洋中部的溫暖洋流,這股暖流可以給歐洲北部帶去溫暖。

  北冰洋的冰層目前只有9英尺厚。來自潛水艇的數據顯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北冰洋冰層薄了40%左右。過去一些通過電腦進行的研究把冰層厚度的下降歸咎於風團模式的變化。然而,英國研究人員最新獲得的衛星測量數據顯示,北極越來越長的夏天是造成北極冰層變薄的“罪魁禍首”。

  倫敦大學極地觀察和測量中心的西摩•拉克森博士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說,北極的夏天每10年便會增加5天。

  英國的研究小組使用衛星雷達對北極冰層的最頂層進行了測量,估計出冰層的厚度。拉克森博士說:“冰山融化後並不會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分散的冰塊則會吸收更多的陽光,從而使溫度進一步升高。我們預測北極的溫度也會因此而比全球的平均溫度高3倍。” (楊孝文 任秋淩)



如何才能減緩全球暖化的危機?國家應如何做?台灣應如何做?

我們應有以下的認知與體認:
風險的概念:
首先,我們必須體認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不能因為科學界無法提出百分之一百可信的結果,而全盤否定氣候變遷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中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風險。現代人因此投注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 維護自身的健康,購買壽險、健康保險,防患於未然。而在做這些維護自身利益的措施之前,我們從不需去確定不幸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同樣的,人類的未來面臨更多、更大的風險。更何況,過去一、二百年來,人類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埋下更多不可預期的危機。與其面對茫茫的未來,毫無作為,不如起而行,盡心盡力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是互相融合, 而不是事後的適應與療傷。
摒棄「得過且過」的觀念:
京都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將全球暖化的議題提昇到最高點。人造溫室氣體可能造成的氣候變遷,由於不確定性較大,對各國的經濟影響大了許多,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各國也很難取得共識。台灣對此一議題的處理方式,仍處於得過且過的階段。政府總是談論「因應之道」,而不是「解決之道」,一廂情願的希望能適用較寬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甚至,有人建議應靠外交談判來處理相關問題。然而,台灣有多少外交籌碼,人人心知肚明。核能政策的擁護者也趁機建議應發展核能發電。殘酷的事實是,台灣仍將繼續投資於高耗能的煉鋼廠,即使多蓋幾座核能發電廠,也緩不濟急,於事無補。更何況,核能發電廠有其另外的環境問題。
營造「環境善國」:
20世紀末,高度的經濟發展對人類生存的地球已經形成重大壓力。台灣地小人稠,所承受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更是嚴重。我們應該採取的策略是,重新思考台灣經濟政策與科技政策,讓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合而為一,而不是互相牽制。台灣應該採取的策略不是因應之道,而是規畫一個能兼顧「適度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策略,讓台灣成為「環境善國」,善盡地球村一員應盡的義務,徹底的解決地區性的與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我們能做些什麼?

儘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由於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二氧化碳,如果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會有助於減少廢氣的排放量,以抑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產生。

不要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就 CFC-12 來說,它在大氣中的生命期長達 102 年,因此只有避免使用含有氟氯碳化物的物品,才可以達到預防溫室效應繼續蔓延的目的。

鼓勵大眾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增加能源使用效率:除了本身要節約用電及其他可用能源外,最重要的是政府能夠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並加強推動全國性的節約能源計畫。

鼓勵使用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無污染而且豐沛的能源,如果大眾儘量使用太陽能,可以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對於降低溫室效應有直接的效果。

運用並發展其他的替代能源:可以利用水力、風力、生質能、海洋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來逐漸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利用這種可以重複循環的再生能源,對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有很大的效果。 <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5&popsc_aid=46 >




鐵道救地球? 開車消耗能源比高鐵多5倍~
記者葉正玲/專題報導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為了控制私人運具龐大的CO2排放量,日本在20世紀末發起「鐵道救地球」運動,強調要以軌道運輸取代公路建設。學者指出,每人每公里所消耗的能源,開汽車是搭高鐵的5倍,所以政府應以發展鐵道為重點,而不是高速公路一條一條接著蓋,這樣其實是變相的鼓勵開車。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洪致文表示,為了節約能源和減少CO2,現在「鐵道救地球」已成為各國發展交通建設的趨勢,台灣政府的思維方式必須改變,民意代表重視對選民的承諾,於是高速公路一條一條蓋,以選民利益為優先,認為蓋高速公路才是建設,但這種惡性循環,將會加速暖化的發生。

洪致文以蘇花高速公路為例,他認為改善東部交通,不只有蓋蘇花高一種方法,投資鐵道方面的改善,將可達到更大的運量。洪致文認為,「絕對不可再蓋蘇花高速公路」,目前對於蘇花高的環評,都只注重花東生態的破壞,其實更重要的是,興建高速公路還變相的鼓勵大家開車。

洪致文說,台灣在二次大戰前,因受日本政府統治,所以交通建設跟日本較類似,以發展縱貫線、小火車等鐵路建設為主;但在二次大戰之後,完全走向美國的「大公路主義」,美國要扶持國內的福特汽車工業,所以開闢高速公路鼓勵購車,台灣地那麼小,卻擁有3線、4線道的高速公路。

再以美國加州為例,因加州的CO2排放量是全世界第12大的汙染源,於是在2006年開始著手進行研究,希望在2020年把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先了解加州CO2排放量大的原因,結果發現,加州有40%的二氧化碳來自於汽車的排放,如果能夠從這40%下手,就可以回到1990年的標準。

因為加州人口數逐年增加,汽車數也持續增長,唯一的辦法就是興建高速鐵路,來取代加州、舊金山、洛杉磯到聖地牙哥大量的公路運輸。而研究也預估,在加州建設一條高鐵,每年就可從高速公路上移除100萬輛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大量減少,而且高鐵消耗的能源只有汽車的五分之一。

洪致文表示,台灣在西部走廊已經有高速鐵路,在運輸上是一種很大量的輸送能力,一個人開車從台北到高雄,若是乘坐高鐵的話,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有一定的幫助。他說:「如果是以一個人為單位,每人每公里所消耗的能量,汽車是高鐵的5倍,而飛機則是高鐵的7倍。」

洪致文說,高鐵用的是電力,消耗的能源很少,但台灣的鐵路建設一直不被重視,雖現在已興建了高鐵,但接駁方面仍是差強人意,像是嘉義站、台南站都在荒郊野外,沒辦法讓民眾可以很快轉乘到市區,地區性的輕軌、捷運接駁都沒做好,讓民眾搭乘的意願降低,在環保的實際效益仍很有限。

減少耗能 加拿大五年內全面禁用白熱燈泡
中央社/溫哥華專電

加拿大政府今天宣布,將在二零一二年前,全面禁用高耗電量的傳統燈泡。自然資源部長倫恩表示,這項新措施估計每年可為加國減少六百萬公噸的溫室廢氣,相當全國每年排放量的百分之零點八,一般住家平均每年也可減少六十加元(約台幣一千七百五十元)的電費支出。


至於那些燈泡屬於低效能的耗電燈泡,倫恩表示,聯邦政府將會與燈具業者、貿易夥伴和各省政府共同訂出標準,在五年內把傳統燈泡淘汰掉。不過,包括醫療照明或烤箱用燈泡和其他少數特例,則可繼續使用傳統燈泡,不在禁用之列。

加國保守黨政府預定明天公布一套新的氣候變遷因應計劃,這項禁用傳統白熱燈泡的措施,即是其中一部分。

環境部長貝爾德今天也預先透露了整套方案中的若干要點,指本國溫室排廢量在三至五年內,就會停止成長,反形減少,預計在二零二零年,把加國排廢量減少一億五千公噸,較目前的水準還少掉二成。

保守黨政府同時也將承諾,在二零一五年前,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問題。為達成這些目標,聯邦政府也將對釋放溫室氣體、煙霧和酸雨最多的一些產業,訂出污染量上限。

貝爾德也表示,聯邦政府的計劃已在環境保育需求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更大平衡,但也同時會有隨之增加的成本,譬如高油價、高電費或甚至較高物價等,民眾要有心理準備。

以上引用新聞來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www.et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