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2 23:40:12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讀書心得--14 fourteen --(酒鬼薔薇聖斗)

資管系洪淑惠

< 14 fourteen >
內容大綱:

大桐一樹→ 本書的主角-小男孩
BJ→ 大桐一樹所幻想的無形的夥伴
人渣→ 大桐一樹對所有他不滿的人類的稱呼
酒鬼薔葳聖斗→ 執行儀式時,大桐一樹的化身
十三歲的一樹,唯一的對話對象便是存在於自我妄想世界中的密友BJ。由於幼兒期所遭受的精神打擊,加上對於週遭環境的徹底絕望,為了自我保護,他在內心創造了這樣的另一個自我。面對在學校受盡欺侮、在家中則得忍受母親不絕的凌虐、對同班女同學產生性遐想而苦惱的一樹,BJ這樣回應著:「毀滅這個圍幕世界!你只要按照宇宙之神的指示數字進行殺人儀式,那就可以衝出圍幕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大桐一樹在十四歲時死亡,接著酒鬼薔葳聖斗就誕生了。十四歲那年,他開始了這樣的神聖「儀式」。
<一個在日本發生的真實案例,透過作者的想像而創作出的虛構故事>

心得:
14歲的我心裡想的是什麼呢?另一個層面所想像的世界,因為創造者是自己,所以能自由自再的幻想及恣意狂妄的撒野,但若是漸漸的將自己得世界拉攏到現實生活中,這必將違背了現實生活的規則了。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雙重人格 (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製診斷分類中,稱此為”解離性認同疾患”) ,是一種偏差的行為,患者從自己的人格中,再解離出另外一個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而且是無法自控的。其特徵是以思考與感覺的扭曲,通常伴隨著不適切或頓化的情緒反應。而以我的觀點來說,都是患者過於活在想像的世界裡,精神上的打擊加上週遭環境的迫害,一切的不如願,漸漸的將這些得不到的安慰,轉換成另一個心理層面的發洩,就有如吸毒販在吸毒時所感受到的快感吧。

在14 fourteen中,作者不時常將場景拉回到幼兒時期,強烈的強調從出生以來,環境對他的不公平對待,並以幼兒時期的他,即感受到這一切為開端,「原本應該維護我生命安全的『好人』(媽媽)卻對我抱持著殺意,像垃圾一樣的折磨我。…那雙充滿恨意的眼睛。」這句話使我的印象極為深刻,為何可以記得一歲半所發生的事,這是多麼扭曲猜想的敘述,不禁讓我覺得,這是為「BJ」此角色埋下的伏筆,而「BJ」也是為了「鬼薔葳聖斗」所鋪設的角色,而此書的後記有人是這樣說的「真正主宰一切的,其實是那個『我』。」

仔細想了想,我也認同他的說法,那個「我」,很抽象,但也很難否認它的存在,因此,在這方面,作者不知給了多少讀者能夠想像的空間,這裡不是客觀,而是主觀的思考層面,邏輯性推論,這是沒有絕對正解的。作者將角色安排的這麼有層次感,不外乎是想使讀者們一步步的帶領到他想表達的世界,卻引發了更多奈人尋思的問題…

看著真實事件與小說穿插交隔,實在很難令人想像,一位青少年的復仇意念是如此的深,似乎已經跌入了無可自拔的泥淖,或許環境使他不得不封閉自我,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人的一生,是要靠自己去掌握、創造的,上天會這樣安排這種環境給你,勢必是要讓你去突破、去改造,如果克服了,往後的路必定平坦的多,但屈服了,必定一輩子都無法改變這一切,或者,又如這位少年一樣,將一切的仇恨轉向其他人報復,這是更令人痛恨不恥的。

而當這位少年在未來的某日出了獄,他的心靈是否獲得平靜,是否洗滌了那些污漬的想法,而他是否還對殺戮的血腥感到興奮,想一想,這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對於這些無法控制的事,我們該用什麼方法去制止呢?

「法律」是保護人民的一條防衛線,但在現在社會上,卻變成了,犯罪者巧妙運用法律來保衛自己,會動用到法律,總是在事情發生後才去制裁的,但為何都不想在發生前去防範呢?犧牲了無辜的,造就了那些樂在其中的污衊者,這樣的法律社會,真的很可笑。

內心的世界總是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充斥著邪念、善念,因為脆弱,於是不願對外展現自己,因為醜陋,所以戴起有著堅硬外表的面具,其實只是為了掩飾怕被揭發的缺點,這些都是任何人都會做的,但若將對自己缺陷的不滿,施壓在別人的身上,這必將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別人進不了的世界,我也有,可以任意的遐想、任意的放肆,沒有理由的任意,規則就是自己,對週遭環境的不滿,我可以發洩在這,別人秘密的枷鎖,我可以放在這,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都會將自己的世界邊緣不小心的展露出來,壓抑太久的情緒總是會有洩洪的一天,但是,這也是我們所該學習的,學習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別將自己的觀點施壓在別人身上,別將自己對這世界的不屑展轉發洩在週遭事物上,多以別人的想法為出法點,多替別人著想一下,這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