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12:36:34牡羊座的可人兒

歌劇魅影場景裡的巴黎歌劇院

Photo and Text by Isabella 









歐洲三大歌劇院:法國巴黎加尼葉歌劇院、義大利米蘭史卡拉、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巴黎歌劇院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與巴黎聖母院羅浮宮以及蒙馬特白教堂聖心教堂被視為是巴黎的象徵。落成於此1875年的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是由拿破崙三世下令興建,出自夏爾・加尼葉的設計,宏偉的建築與金碧輝煌的裝飾,成為巴黎主要地標之一,也稱作巴黎歌劇院。建築的主立面裝飾著「樂器」和「舞蹈」擬人化雕像非常壯觀,還有貝多芬、莫札特等多位作曲家等鍍金半身像,總共由於十四位畫家和鑲嵌師,連同73位雕刻家參與創作,繁複的裝飾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接待大廳,花體字天花板,建築師將自己的名字藏於大廳天花板的花體字設計中:Jean  Louise Garnier 1861-1875)

十七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歌劇舞台,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因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法國吸取義大利歌劇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由此發展起來,決定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的「皇家歌劇院」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來1763年毀於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加尼葉承擔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巴黎歌劇院建成,是舉世公認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拉莫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巴洛克時期歌劇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他是繼法王路易十四宮廷音樂總監Jean-Baptiste LULLI之後,最偉大的法國歌劇作曲家,不但是法國樂團的領導人,也是和聲理論重要奠基人,在LULLI去世近半世紀後,法國的巴洛克風格終於被本土民族作曲家RAMEAU拉莫發揚光大。)

 (神劇之父韓德爾--長達150年的巴洛克時期1600-1750,韓德爾1685-1759是巴洛克時期與巴哈1685-1750齊名的偉大音樂家,一生最大的興趣是寫歌劇,三十年間寫了四十多部義大利歌劇,在1717年韓德爾首先將法國號樂器介紹到英國的樂團,在其水上音樂裡法國號的獨特狩獵號角樂聲曲風一嗚驚人,55歲後他才將重心轉往以英文為主所創作的神劇,彌塞亞即為其曠世名作。)


(葛路克1714-1787一生以波希米亞人自居,義大利人尊稱他為「卓越的波西米西人」,出生於德國的歌劇改革者葛路克,三歲時即舉家遷往波西米亞的新堡在耶蘇會學校學習宗教、拉丁文、小提琴、風琴、大鍵琴和歌唱等課程,他在1732年移居布拉格後學習大提琴,也前往義大利學習歌劇,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提出表現純樸及簡化炫技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也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藉此改變縮小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


(Giovanni Battista LULLI 1632-1678 盧利是義大利出生的巴洛克作曲家,一生大部分都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裡作曲,是路易十四的宮廷樂正,他掌控當時的法國音樂生活,開創了法國歌劇,對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巨大影響,與戲劇家莫里哀邂逅,開始兩人在戲劇上的合作,並開創「戲劇芭蕾」。)


(皮緹亞水池:皮緹亞為古希臘的阿波羅神女祭司,服務於帕納塞斯山上的德爾菲神廟。她以傳達阿波羅神的神諭而聞名,被認為能預知未來。)


(大樓梯以雙向迴旋的方式向上延展開,這座主樓梯的台階來自義大利著名的白色大理石,黃色部分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瑪瑙,紅色、綠色是瑞典的大理石。)







建築立面或內部,都需遵循拿破崙三世風格,也就是「每處空間都必需裝飾」,為了營造戲劇性效果,加尼葉運用大量色彩變化,結合不同種類大理石與石材、斑岩和鍍金,光是立面就使用17種不同材料,排列成非常精緻的彩色大理石飾帶、柱子以及描繪希臘神話中的雕像。而為了提供休息時所需大量移動與社交空間,建築內部走廊、樓梯、平臺,綴滿天鵝絨布、金箔和天使圖像等,充分展現奢華的巴洛克式風情。加尼葉宮更被視為拿破崙三世風格的代表。













巴黎歌劇院社交廳高層18公尺、長54公尺、寬13公尺,天花板上裝飾著法國學院畫家波德里描繪、象徵音樂史上各個時期的壁畫。大廳除了壁畫,幾乎完全被金箔淹沒,整齊排列的枝狀吊燈,將空間照得明亮通透,炫目到令人睜不開眼,足以和凡爾賽宮的「鏡廳」相互媲美。在十九世紀前,歌劇院的社交廳只提供男性觀眾使用,女性需要移駕到專屬的房間,直到西班牙王后參加巴黎歌劇院開幕典禮,因為太喜歡劇院內的設計,堅持到大廳參觀,才打破這項傳統,開啟之後女性們可以來到交誼廳參與社交減動的先例。

 
(交誼廳:與凡爾賽鏡廳有異曲同工之處,新巴洛克式風格,融合了鏡廳的元素,加上希臘羅馬神話的裝飾構想,是加尼葉建築師與壁畫設計師保羅伯德里,特地前往義大利考察,繪畫題材裡主要與音樂歷史的相關故事,光是壁畫就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完成,金碧輝煌的雕飾不是用鍍金的方式,而是刷上金漆,顯現明暗與凹凸面之間的對比層次感,整體呈現方式更有活靈活現的立體感。)








(天花板細節:用八種謬思女神姿態表現出不同的音樂與舞蹈的藝術精神,裝飾古希臘時期的里拉豎琴,作為廳內主要的裝飾元素。)



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調擁有近2200個座位的表演廳,呈現羅馬時期的馬蹄形,舞台布幔繪製成半揭開的垂墜簾幕,搭配流蘇和編織品,四壁和廊柱佈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和畫作,真實虛幻讓人無法分辨!中央垂掛著一盞七噸重的青銅水晶吊燈,也是歌劇魅影故事高潮重點。




(夏卡爾的天花板彩繪:色彩交響曲,五種顏色代表不同音樂家作品的表現風格,藍色代表-莫札特、穆索斯基;黃色代表柴可夫斯基;紅色代表拉威爾的波麗露、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綠色代表白遼士、華格納。)








(歌劇魅影專屬的5號包廂:透過包廂的玻璃,窺視歌劇魅影的最好位置,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時,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機械故障而落下,造成一名中年婦女死亡,此一事件後來即被改編成「歌劇魅影」中的經典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