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米蘭世博搶先看 EXPO MILANO
為期半年,從五月至十月的2015米蘭世博,我個人認為要參觀世博最少要花整整三天的時間才足夠,我第一次進世博花了近八小時才看了10個館左右,陸續聽到參觀過的朋友回來說很精彩的像是“奧地利"、"荷蘭”、“墨西哥”、“中國”、“巴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等,都沒時間觀賞,目前看到最喜歡的PAVILION排序為No.1地主國“義大利”、No.2“德國”、No.3“西班牙”、No.4“法國”、No.5“日本”和No.6“英國”。
“潤養大地,澤被蒼生”是米蘭市申辦2015年世博會的主題,這包含了技術、創新、文化、傳統與創造性,以及它們如何同食物與飲食協調。鑒於全球新形勢與新問題,2015世博會將進一步發展前幾屆世博會引入的主題(例如薩拉戈薩2008年世界博覽會的水主題),主要關注點放在全世界居民獲得健康、安全和足夠食品的權利之上。
三訪世博兩大亮點:1、「酒館」位在米蘭世博的義大利國家館旁,參觀者可以觀賞影片、認識葡萄酒產區,還可以品嘗上千種的美酒,體驗義大利的滋味。「酒館」(Wine Pavilion)外牆上寫著「酒,義大利的滋味」,葡萄是地中海的重要農作物,釀製的美酒成為義大利的飲食象徵。參觀者進入展館後,可以看到複製的濕壁畫,以及介紹重要葡萄酒產區的影片,還可以嗅聞不同酒種的氣味,花上10歐元則可以品嘗3種葡萄酒。
一般常見的紅酒與白酒外,場內也介紹了義大利氣泡酒(spumante)。仿照啤酒,場內也有葡萄酒機,館內還播放與葡萄酒有關的音樂、喜劇片段,展現酒和義大利文化的緊密關係。看完室內展覽,還可以到露台上俯瞰世博展場。
2、義大利國家展館旁,高達37公尺的「生命樹」(Tree of Life)像是出水蓮花,亭亭直立於「競技場大湖」(Lake Arena )上。樹木呼應世博主題「生命的能源」。上帝在伊甸園裡栽種著生命之樹,而亞當和夏娃不聽勸,吃了樹上果實,開啟了人類的故事。在巴比倫、印度的歷史中,樹木同樣象徵的生命。
米蘭世博生命樹的創作源頭來自文藝復興大將,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市政府廣場上繪製的生命之花,義大利國家館的藝術總監巴力克(Marco Balich)將平面的構圖立體呈現。主辦單位在生命樹周邊,擺上「陀螺椅」,參觀者興致滿滿坐上,有人像順利打出的陀螺團團轉,有人不支倒地,無論如何,充滿喜悅歡愉的氣氛。當音樂響起,競技場大湖開始水舞,生命樹在交響樂聲中變換著燈光,天地之間,一場十足的聲光享受。
以下文字來自谷歌大師:世博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牽涉到經濟貿易,到了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範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等等,而到了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稱為博覽會。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是最早工業革命的強國,因此英國便計劃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以展示其國力及工業生產力,發起人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英國人則是相當自豪地把這次大型市集會稱為「偉大的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約10萬件展品中,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非常引人矚目;而這些當時嶄新的展品,會後便成為兩個新博物館的展品基礎: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和1853年成立的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
早期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世博會的主題亦趨向某部份專業,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大多是以「和平」、「建設明天」為主題核心;而從20世紀末開始,環境保護的議題即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鑑於世博會可為主辦國帶來龐大的產業與經濟效益,31個經常參與或舉辦世博會的國家,在1928年簽署國際博覽會條約,並成立負責規範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展覽局,至2010年10月31日為止,共有157個成員國。
世界博覽會沒有規定多少年才可以舉辦一次;不過,正式提出申辦要求不得早於預計開幕日的前9年。計劃申辦的國家須向國際展覽局遞交申請書,提出舉辦時間和具體主題內容,然後於成員國大會上透過投票表決,當申辦成功後,便由該主辦國統籌規劃,亦可以邀請別國參與世博會,以使不同的國家可以在這個大平台相互交流,為全世界明天的進步而共同努力。主辦的國家或城市都會高度重視這項大事,因為這是展示國家富強的一個指標,演變至今平均約為五年舉辦一次。
2015年世界博覽會於義大利米蘭舉辦,日期為2015年5月1日到10月31日;2010年11月23日,國際展覽局正式宣布2015年世界博覽會由米蘭舉辦,而1906年的世界博覽會曾於米蘭舉辦,這是繼1906年後米蘭第二次舉辦世界博覽會。(義大利國家館外觀打造成一座宛如「吃煙的森林」的樹狀結構館型,建物使用的水泥有光觸媒作用,一接觸陽光,可將空氣中的汙染轉化為惰性鹽。而內裡的太陽能玻璃面板,亦是這座標準綠建築的重點功能之一。作為今年世博會地主國,義大利以「義大利孕育地」為主題,藉此機會推廣「Made in Italy」在製造、技術和科學上的優異之處。)
(義大利部分對農業或飲食有重要貢獻的人被製作成小公仔詳細介紹。)
(順便將義大利著名的觀光景點投影在鏡面上行銷了一番,可真是美不勝收啊!)
(全世界最昂貴的番紅花在義大利也有少量種植。)
(各種常見香草、植物、水果和葡萄藤都被詳細介紹,現場展示出來。)
(千萬別錯過這也是相當值得一訪的義大利葡萄酒展覽館。)
「酒館」(Italian Wine Pavilion)外牆上寫著「酒,義大利的滋味」,「酒館」位在米蘭世博的義大利國家館旁,參觀者可以觀賞影片、認識葡萄酒產區,還可以品嘗上千種的美酒,體驗義大利的滋味;葡萄是地中海的重要農作物,釀製的美酒成為義大利的飲食象徵,參觀者進入展館後,可以看到複製的濕壁畫,以及介紹重要葡萄酒產區的影片,還可以嗅聞不同酒種的氣味,花上10歐元則可以品嘗3種葡萄酒,除了一般常見的紅酒與白酒外,場內也介紹了義大利氣泡酒(spumante)。仿照啤酒,場內也有葡萄酒機,館內還播放與葡萄酒有關的音樂、喜劇片段,展現酒和義大利文化的緊密關係。看完室內展覽,還可以到露台上俯瞰世博展場。
義大利酒館一入場即見其重要葡萄酒產區VENETO的維洛那Verona“茱麗葉的愛之牆”,貼滿了都是給茱麗葉的支字片語小字條;維洛那Verona位於義大利北方威尼斯左方,除了是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古城,聞名於其紅酒Amarone、Valpolicella,其白酒也做得很棒,像是Soave和Gambellara,愛之城於2000年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之一。
德國館場地分為「主展館」及「德國廣場」兩區:整區場地的頂棚與館型結構使用可再生的紡織膜素材,設計成宛如連體葉片般的有機線條造型,其次,仿照空中花園形式打造的德國廣場,中間甲板斜坡區以不同顏色的木板拼接,描繪出農田的景緻;運用斜坡來分隔使用區域,使底層餐廳及戶外舞台區不但可容納至 350 人,也能讓遊客走到上層時自然集中至主題展示區,體驗德國館精心策劃的互動遊戲。
早於 2010 年,德國建築團隊就已開始使用紡織膜這類可回收素材打造德國館,而整體結構也因新式環保建材質輕的關係,大幅減去搬運的問題與沈重感,同時還具有遮陽、透氣、平衡室內溫度,進而達到降低能耗的訴求;由於佔得幅員遼闊的優勢,德國館可說是毫不手軟地,將大部分空間作為開放式結構,非常鼓勵遊客到此放鬆心情體驗活動、欣賞表演、享受美食並一同交流。
入德國主展場前,先經過一個天台花園,上邊裝有不少傳音筒,來到地面的展館人口,先接過一塊名為SeedBoard的卡紙,表面上只覺是塊普通紙板,卻成為一切展示的媒介,只要放在特定位置,便會有投射動畫出現在上邊,解說有關水、土和食物的資訊。依參觀路線而行,去到中間是個全白色的模擬超級市場環境,牆上有些手推車,一邊推,一邊會了解到平時哪種食物浪費得最嚴重,最後壓軸是由兩位稱為BeeJ的陽光男孩,教大家如何利用SeedBoard參與表演,歌舞一番。
(最精彩令人難忘的壓軸是由兩位稱為BeeJ的陽光男孩,教大家如何利用SeedBoard參與表演,歌舞一番。)
西班牙位在米蘭世博展場的中心,以永續木材搭建的展館簡約流暢,像是高敞通透的溫室。展覽以「培養未來」為主題,串連傳統和未來。西班牙位在地中海與大西洋交界,小麥、柑橘、橄欖、肉品、海鮮,樣樣不缺,西班牙也是新舊大陸交會的地點,哥倫布在15世紀末發現美洲後,帶回番茄、玉米、馬鈴薯、咖啡和可可等,西班牙成為食品交易的重鎮,飲食文化新舊匯聚。
建築師米拉爾達(Antoni Miralda)是西班牙館的策劃者,以「氣味的旅行」和「氣味的語言」規劃展覽。讓參觀者區分飲食和食物、食品和烹飪。展館中也呈現了現代飲食工業化的挑戰,在深厚飲食傳統上,西班牙不畏懼擁抱新趨勢,「分子料理」成為全球高級料理的先驅,數位頂級大廚將在世博期間,在展館內大展身手,推出西班牙佳餚;展覽中呈現:在現代化的趨勢下,西班牙人仍懂得飲食的樂趣,品嘗美味外,更重要的是與家人、朋友分享,食物是共同生活的媒介。
西班牙展館以永續性的木材建成,展現環保的風格外,也較經濟實惠。建物像是高挑的溫室,通過開放明亮的入口,進入展館內,另有種著柑橘的園區。走在其中,可以感受西班牙的豐富豔麗的文化,以及多元的飲食。
法國的兩位主要建築師 Anouk Legendre 和 Nicolas Desmazieres,不僅將「潤養大地,澤被蒼生」概念融合於法國農業生產的三大發展要件:營養、食安及產物可塑性(如加工、烹調等等)之外,在展館建構方面同樣深具巧思,他們以巴黎大堂區(Les Halles)為理念雛形,再把法國耕地常見的山丘造型,以顛倒形式打造主館體;如果單單只在館外看著它,或許會讓人誤認要走入迷宮,法國館以上下顛倒的耕種型態擬造農產市場情境,這些經規劃而種植於館內天花板及其四周的農作物,大多皆為易生長的產物,一進館便能嗅到淡淡香氣的香草類植物,以及頂層的啤酒花。
(由法國各種葡萄酒的軟木塞所組成的彩色美麗裝飾。)
日本館以「器」為概念,象徵日本文化豐富和多樣性。融合傳統和現代性,追求環境和極致美學,日本館建築仿京都傳統房屋,入口寬敞,作縱向延伸。使用竹子、木頭等天然材料,同時強調和諧和科技兩大主題。日本政府自2005年以來,持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爭取,將日本和食列為人類文化遺產。
以天然竹子和木頭為建材,同時強調和諧與科技,策劃的活動和裝置用意在刺激五感,讓參觀民眾可完全浸淫在日本和食文化中。日本館以「和諧多樣」為主題,目的在提出日本飲食文化可作為健康、永續及平衡的飲食範例,並建議日本飲食文化可作為減輕飢餓及全球生態問題的模式。日本自古就很注重林地的保育,日本以“飲食文化、育林文化及環境保育”的方式對世界糧食問題作出貢獻,其建築結構結合了日本的半木結構的傳統構建築智慧,並透過現代技術的分析應用,融合了傳統文化和最先進的技術 – 通過日本現代最先進的技術與日本的古老智慧巧妙運用,達成"傳統與創新"共存的理想。
(模擬池塘的光影,走在光影中可以感覺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最酷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一系列互動投影,各種食物的資訊如瀑布般落下,參觀者可以觸控的方式進行互動,了解細節,甚至下載到手機裡。Teamlab表示,之所以設計成瀑布,是因為日本由山、海、河所構成,又有融雪、梅雨、颱風等交替,充斥著各式的水。而水,正是食物的來源,加上日本山多地狹,便象徵性地由一個瀑布代表,而資訊流也正是一種"流"。)
(日本工作室Nendo設計了傾斜的餐桌伴隨著一系列配套的椅子。 24個席位連同桌子的高度,逐漸上升,使放置在其表面的物品不動。刀叉和餐具也由Nendo設計。)
為了與世博會主題“潤養大地,澤被蒼生”相契合,英國館的理念設計突出了人類與蜜蜂的相似性和關聯性,該結構外形設計成一個大矩形,離地3米高,內部中心為一個橢球形空間,人們能進到裡面,通過建築的形式親身感受真實的蜂巢,設計通過感應器捕捉蜜蜂飛行時產生的震動,讓光線產生規律振動,彷彿將生命力灌注於整個建築。
這個虛擬的蜂窩強調蜜蜂的困境,提供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給遊客留下一個“持久的英國景觀風情”。設計師的理念是,使用前沿的研究和技術展示蜜蜂的困境,包括食物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等挑戰。遊客在一個果園中漫步,然後發現一片野花草地,繼而進入由嗡嗡聲和發光信號模擬的蜂窩內部。設計師期望通過使用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來探索蜜蜂居住的場所,從而為遊客帶來持久的英國景觀風情,一次美麗而深刻的體驗。
(只能看不能拿的世博每日活動表明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