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6 22:46:13海上舟子

雙雄記/海釣客(簡體字)

(照片為住家附近四百年老教堂的冬日雪景)


滚滚沙尘,风暴再起
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在历经一段兵荒马乱的过渡时期后,终于在巴勒斯坦建立王国。历史上称这段版图不断扩张、主权统一的时期为「联合王国时期」。这段长达120年的时间分别是由扫罗、戴维和所罗门各自统管四十年。

联合王国时期的尾声,所罗门的声势达至巅峰,先前因有父亲戴维为其国力奠基,加上太平盛世,使得「所罗门王的财宝与智慧胜过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见所罗门,要听神赐给他智慧的话。他们各带贡物,就是金器、银器、衣服、军械、香料、骡马,每年有一定之例。」(王上十:23~25)也因此,所罗门王当年结下了不少政治外交的婚姻。列王纪十一章就提到:「所罗门有妃七百,都是公主;还有嫔三百。这些妃嫔诱惑他的心。所罗门年老的时候,他的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的神,不效法他父亲戴维诚诚实实地顺服耶和华──他的神。」

所罗门晚节不保的结果,为后来的世代埋下动乱的根源。因为神对所罗门说:「你既行了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约和律例,我必将你的国夺回,赐给你的臣子。然而,因你父亲戴维的缘故,我不在你活着的日子行这事,必从你儿子的手中将国夺回。只是我不将全国夺回,要因我仆人戴维和我所选择的耶路撒冷,还留一支派给你儿子。」(王上十一:11~13)

果然,所罗门才去世不久,因其子罗波安听信小人的谏言,导致臣子耶罗波安率领北方十支派的人叛变,并立都示剑。而罗波安则统管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盘据耶路撒冷,以色列一分为南北的情势于焉底定。

最初分裂的六十多年,南北二国相互争战、势不两立。北国的耶罗波安因贪恋政权胜过遵行神的道,各在伯特利和但安置两座金牛犊,意图笼络百姓,并藉此巩固政权(王上十二:25~31)。岂料,耶罗波安的如意算盘,反而导致他在政治和信仰上的双重崩溃。重塑金牛犊之举,招到上帝的烈怒,使他的国祚只维持22年即迅间败落(王上十三:9~11),其后在几番篡位轮替中,北国终在暗利王朝的统治下暂告稳定。但金牛犊的崇拜却横扫北国两百多年,使历代君王和百姓陷入邪僻的信仰光景。

反观南国,罗波安和其子亚比央虽多行不义,但第三任君王亚撒却选择回归神的道,向上帝存诚实的心(王上十五:9~15)。虽他晚年因信心软弱,从圣殿和王宫中取出金银收贿亚兰王,以助他抵御北国(代下十六:1~10),但昔日的信仰见证毕竟浸染了接续的王子约沙法。因此,在神的恩眷和保守之下,约沙法成为烽火世代的异数,滚滚沙暴中的清泉。就在此时,接任暗利的亚哈,却与约沙法的所行大相径庭,成为北王行恶最甚的浊流(王上十六:30)。

北地浊流,背道而驰
1.错误联姻,变本加厉
根据圣经记载:「犹大王亚撒卅八年,暗利的儿子亚哈登基作了以色列王。暗利的儿子亚哈在撒马利亚作以色列王廿二年。暗利的儿子亚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所犯的罪;他还以为轻,又娶了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王上十六:29~31)。

西顿就位在北国的西北方,它依傍地中海而立,主要是由擅于航海的腓尼基民族所建立。该民族虽在船只兴造和海上交通方面颇富盛名,但祭祀巴力和亚舍拉的淫佚之气却是更上层楼。当时的国君名叫谒巴力(Ethbaal),他身居政治和宗教的领导地位,积极透过联姻与邻国以色列结盟,并透过从小受异教崇拜耳濡目染的公主耶洗别,将巴力信仰「自然而然」的带到北国以色列。从圣经所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一窥耶洗别强悍和跋扈的个性;在她庞大和声势凛烈的巨影底下,亚哈开始猥琐怯懦,除了大肆在首都撒马利亚盖庙,为巴力和亚舍拉的香火鼎盛助上一臂之力外,也在先知遭迫害,拿伯被屈枉而死的事上,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势(王上十六:32~33;十九1~2;廿一:1~16)。

2.先知辈出,依然故我
纵使亚哈多行不义,但是神依然给他多次的机会让他经历独一真神的权能,知晓独有祂是主。祂多番打发先知劝诫和警示亚哈,其中最闻名的一件,莫过于伊莱贾在迦密山大战巴力四百五十位先知。

伊莱贾的故事常被人津津乐道,却鲜少有人注意到他一生的事奉几乎是活在亚哈和耶洗别联袂遮天,为所欲为的邪恶阴影当中。当时伊莱贾对邪僻政权和宗教光景的回应,就是「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1)三年过后,上帝藉由旱灾惩治北国的期满,差派伊莱贾向亚哈发出「迦密山之约」,在当日,亚哈从头至尾目睹耶和华的先知和巴力先知的角力,在一场数目悬殊,极不公平的对垒中,亚哈成了第一现场的见证人。他看到了从天降下的火焰烧尽了燔祭和干沟里的水(王上十八:38);他也经历到在三年的干旱之后,突逢甘霖的惊异(王上十八41~46)。然而,在他回到王宫面对皇后耶洗别时,他所闻所见的神迹剎时抛诸脑后,如同当年出埃及,在旷野屡见神迹的以色列人一般,马上可以翻脸不认主,任凭妻子迫害先知伊莱贾(王上十九:1)。

亚哈虽恶行恶状,耶和华上帝仍在亚兰强敌压境的同时,差派一位无名的先知指引亚哈如何战胜外侮(王上卅:13~34)。岂知亚哈非但不感念在心,反而在毫不求告真神的状况底下,释放亚兰王便哈达(王上廿十:34),此举无异是纵虎归山,为自己和国家招至噩运(王上廿一:41~42)。

3.谋产害命,气数将近
罪行不胜枚举的亚哈,最令人发指的作为莫过于抢夺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园。拿伯虽身为一介平民,但因敬畏上帝胜于敬畏亚哈,不敢冒然变卖祖先传留的产业(王上廿一:3),亚哈贪欲不得满足,耶洗别遂代其劳,两人不仅违反神的律法(申十九:14),也流无辜之人的血(出廿三:7),使拿伯被屈枉而死(王上廿一:1~19)。

亚哈这道北国浊流,终有气数将尽之时。伊莱贾在迦密之役后,与亚哈再次重逢,敲响了亚哈的丧钟。且听耶和华如何宣告亚哈的结局:「耶和华说:『你杀了人,又得他的产业吗?……狗在何处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处舔你的血……我必使灾祸临到你,将你除尽。凡属你的男丁,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从以色列中剪除。』」(王上廿一:19,21~22)。亚哈闻言,虽万分惊惶,首次表达出他谦卑悔改之意(王上廿一:27),但在短暂的哀兵姿态后,马上故态复萌,其反复无常的个性表露无疑。

4.刚愎贪婪,自食恶果
当年主动纵虎归山的亚哈,在与便哈达休兵后的第三年,决定以夺回边境的军事重镇拉末为由,与当时交好的南国犹大联合出兵攻打亚兰(王上廿二:1~3)。在拔旗挥兵前夕,素来敬畏耶和华上帝的南国约沙法王,要求亚哈王必须先求问神。亚哈信手招来四百位「先知」,众人异口齐声,假耶和华之名,向亚哈歌功诵德,亚哈好不痛快(王上廿二:5~12)。只是约沙法见有蹊跷,坚持再召一名先知。果然这位向来不得亚哈其心的米该雅,说出了真实的神谕。亚哈当场狐狸尾巴现形,索性宣布:「把这人下在监里,使他受苦,吃不饱喝不足,等候我平平安安的回来。」(王上廿二:27)

从圣经记载中,我们发现亚哈一生行事,皆与先知的警谕有所关联。在最晦暗的世代,神愈是差遣他的先知向亚哈的心说话。但讽刺的是,这些先知的话多半对他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纵使他看见神迹,经历权能,曾经有短暂的悔过。然而,他反复无常、刚愎自负的个性,使他在听闻生命中最后一场神谕后,以将生命的陪上来经历预言的应验。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拉末之役他虽改装上阵,寻求个人暂时的苟安,罔故其友约沙法的生命(王上廿二:29~33;代下十九:28~32)。但是,一个无名兵丁的无心开弓,却使这位一生无意寻求真神的亚哈,无法逆料的死在乱兵之中(王上廿二:34~35)。

南方清泉,力争上游
1.政治联姻,贻患无穷
根据圣经所载,北国亚哈当政四年后,南国约沙法王开始执政(王上廿二:41)。在政治上,约沙法「奋勇自强,防备以色列人」(代下十七:1);在信仰上,则「寻求他父亲的神,遵行祂的诫命,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高兴遵行耶和华的道,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代下十七:4~5)。由于他矢志遵行神的诫命,并且差遣臣子带着律法书到各城去教训百姓(代下十七:7~9),使得神赐福他太平、强盛,周围列国非但不敢犯境,反而向他朝贡(代下十七:10~12)。

值得警惕的是,约沙法在志得意满之余,也接受当时最时兴的政治联姻方式,与北国结亲(代下十八:1),让其子约兰迎娶亚哈及耶洗别之女亚他利雅(代下廿一:5~6),藉此形成联合攻防,以备外敌入侵。在人看来,这是一段两国交好的新契机;但从属灵的眼光来看,那恐怕是导向南国日后信仰迷失,内政紊乱的肇因。因为,亚他利雅后来不仅引导约兰偏离神的道,不跟从父亲所事奉的神(代下廿一:4~6);同时,亚她利雅也成为南国史上的「武则天」。她在数年后,趁其夫与子相继死亡,突然起来剿灭犹大王室(代下廿二:10),篡位为王,意图使耶和华上帝与戴维所立的约落空(代上七章),并根绝戴维的后代子嗣。此举从今日新约眼光来看,实在叫人捏把冷汗,因为耶稣基督在肉身的血统上,是属戴维的后裔(参太一1~16),如果亚她利雅当年成功地将犹大王室一举歼灭,那不正意谓着神的应许落空了吗?

当然,我们从后来历史的进程中,看到神按着祂的时候刑罚了亚她利雅(代下廿三:1~15),使她惨死在刀下,并且恢复戴维后嗣的政权。然而昔日一切紊乱的源由,皆来自当年约沙法决定与亚哈联姻的不智之举(所罗门当年也是如此)。约沙法虽忠心服事神,但在属灵的分辨力上不够敏觉,又因这场政治联姻的束缚,被迫参与了一场莫须有的战争,以致差点赔上自己的生命。

2.亚兰之役,死里逃生
话说性格忠诚纯挚的约沙法,在有次北访亚哈的过程中,应亚哈之邀,允诺出兵协助攻打亚兰国(王上廿二:1~4)。虽然他出于单纯的敬虔之心,特别要亚哈先找一位耶和华的先知来寻求神谕,但即先知米该雅已经撂下兵败异域的狠话,约沙法仍旧是碍于情面,陪着亚哈一起打仗(王上廿二29)。因着政治联姻所加诸的义务,使得守约重诺的约沙法无法推辞。事后再看,这不是一趟蒙神祝福的远征,但耶和华怜悯约沙法的过错,让他逃过一劫。

这场战事原是亚哈一手挑起,故此亚兰王下令此次战役的首要猎杀目标是敌方的主帅(王上廿二:31,代下十八:30)。想必是有人通报敌情,狡诈的亚哈,在出兵前夕主动要求「改装上阵」,但却跟约沙法说,他可以「仍穿王服」(王上廿二:30,代下十八:28)。果不其然,在战事方兴未艾之际,南王约沙法马上被误认为以色列王,这位老实先生在追兵环伺之时,只能窘状毕露的失声大喊。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耶和华神适时介入,拯救他脱离险境(王上廿二:32~33,代下十八:31)。

约沙法历经这场「震撼教育」,又亲眼目睹亚哈惨死沙场,想必顿时忆起先知米该雅的预言。此时,先知哈拿尼的儿子耶户又以神谕警诫约沙法(代下十九:2~3),让约沙法体会更深,对神更加敬畏。总之,死里逃生的约沙法,在平安回到耶路撒冷之后,开始在民间迈力地落实信仰教育。他不仅亲自下乡教导百姓要敬畏耶和华神,并在各地设立审判官,以上帝的律例法则来治理群众(代下十九:4~11)。甚至在国家接下来面临摩押、亚扪和以东三国围剿的存亡关头,一反之前的血气与冒失,决定以「定意寻求耶和华」来面对困境(代下廿:1~3)。

3.联军压境,靠主得胜
话说摩押、亚扪和以东均是衔接南国东境的国家。从士师时期以来,一直是以色列人头痛的外患。它们虽也曾朝贡降服,但总是伺机叛变。此次,三国连手进犯,气势惊人,也难怪约沙法十分惧怕、忧心。然而,迥异于其父亚撒昔日从圣殿和王宫拿取金银贿赂亚兰国,以争取协助的行径;约沙法决定「定意寻求神」,并向上帝陈明「我们无力抵挡来攻击我们的大军,我们也不知道怎样行,我们的眼目单仰望你。」(代下廿:12)。

约沙法的祷告马上得到了上帝的响应。不可思议的是,曾在亚兰之役见识过正规集团军作战的约沙法居然突发奇想,在赴前线作战的军队行伍前设立敬拜赞美团队,在敌人面前歌颂神(代下廿:21)。有趣的是,这群长期浸染在敬虔信仰气氛下的利未人和百姓,也丝毫不疑此法的可行性,反而全力配合,大声赞美上帝(代下廿:22)。结果,在不费一兵一卒的状况下,南国不仅胜利凯旋,也满载而归(代下廿:24~27)。

双雄鼎立,两样结局
约沙法和亚哈是各自雄霸南北的一代君王,两人除了是儿女亲家外,也在生命历程中,面临相同的处境。然而,在面对强敌压境的时候,约沙法选择全心投靠神,亚哈却决定逞欲而行;在面对先知警诫时,约沙法愿意承认错误,降服神的教导,亚哈却决定逼迫先知,扭曲真理。在治理百姓时,约沙法亲临民间教导百姓认识真神,并要求各地审判官秉公行义;但亚哈却决定兴建巴力庙宇,并藉耶洗别之手,抢夺无辜百姓的产业。

列王纪上的作者在该书廿一章25~26节作了一段读来触目惊心的批注:「从来没有像亚哈的,因他自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别的耸动;就照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赶出的亚摩利人,行了最可憎恶的事,信从偶像。」
亚哈,这位不是没有尝过主恩滋味的人,终究在刚愎自用的行径中沦于万劫不复之地。

反观约沙法这位老实先生,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与亚哈家族联姻,与恶人结盟。因着这联姻的包袱以及对它对属灵洞察力的干扰,约沙法在亚兰之役后还是重蹈了一次覆辙,与北国继任者亚哈谢合作(代下廿:35)。值得学习的是,经过先知再一次的警诫,约沙法终于学会向这些损友说:「NO!」(代下廿:36-37;王上廿二:48~49)。他一生的勇气和信心来自他对上帝权柄的顺服,也因此他虽精明未若亚哈,甚至不解政治的尔虞我诈,但因他仰望神,神便自始至终保守他。我相信从这场精彩度不逊于中国古时三国志,属灵教训却更胜一筹的群雄录中,我们不仅可以概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能更深的省思神在这个地上的国度,因着人君对神的敬畏,所要施行的恩慈与护佑!从旧约列王对应今日世局,焉能不警惕乎!

(本文原载于海外宣教杂志第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