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6 22:18:50海上舟子

保羅行蹤側記之四/海釣客(簡體字)

照片: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Lorsch古修院遺址,已有1200年的歷史


保罗行踪侧记(四)──第三次宣教之旅

由于涉及篇幅之故,上次不及将保罗第二次宣教之旅的尾声描述完尽;因此,在继续跟随保罗开展第三次宣教之旅前,我们再次返回希腊半岛雅典古城的时空里,与保罗一起进军邻近的都会哥林多,体尝保罗当年在此牧养五味杂陈经验。

保罗从哥林多的事奉开始,宣教策略开始有些调整。首先,他迥异以往,改采较长的停留政策。除了在哥林多待一年半之外,更有三年多的时间在以弗所;主要可能是看准这都是都会城市,研拟发展城市宣教有关。以哥林多城为例,在保罗之后,尚有彼得、亚波罗等人涉足(林前一:12),可见以城市作为福音基地,不管是向外扩张,抑或是向流入都会的群众传福音,都是进守合宜的方法。其次,我们也看到保罗在城市宣教的过程,开始面临许多属于都会处境的复杂问题,不过由于保罗采取在城市「深耕」策略,使我们可以看到他扮演的角色,不单是播种的宣教士,更是一位拥有基督心肠的好牧人。

宣教要学习「道成肉身」

刚结束在文明古城雅典宣教的保罗,并没有停驻当地太久,或许在经过评估之后,他决定继续推进,前往邻近不远处的大城哥林多。对保罗来说,甫从充满人类智识的雅典文明古城,转换到龙蛇杂处的哥林多商港,还真是不小的适应。保罗宣教的对话,完全要因应处境不同而做出调整,面临任务也愈来愈艰难。

话说哥林多城,位居亚该亚省的首府;此城位在今日希腊半岛,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商港。希腊半岛原被海分隔为二,东边是撒罗尼克湾(Saronic Gulf)和坚革哩港(徒十八:18)。西边则是哥林多湾和哩开恩(Lechaenm)港;在这之间有一块狭长的陆地,宽度不到五哩,而哥林多就在这块峡地上。当时无论是希腊南北交通,抑或是地中海区东西交流,都需要经过哥林多,因此它被称作「希腊之桥」或是「希腊市场」。当年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峡运动会」即在此地举行。

像这样的一座丽质天生的都会,内在实质光景却与外表的炫丽截然不同。彷若一位淫荡的贵妇般,此城的雅客波里斯山(Acropolis mountain)伫立着邪佚之源──阿弗萝黛神庙(Aphrodite),所谓阿弗萝黛其实就是闻名古今,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爱神维纳斯。该庙因香火鼎盛,辉煌时期共计有一千至两千名的女祭司侍立庙中,每晚再潜入山下与酗酒狂欢的水手或商贾行淫作乐。这种淫佚之风不止在庙妓中散布,连平民老百姓也深受影响,道德观念低落。当时希腊人使用一个动词叫作「作哥林多」或「过哥林多式的生活」就是讽喻一个人过着酗酒和放荡的生活。

谈完以上的背景,不难察悟到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书信中,痛斥教会中的信徒娶了继母的乱伦行为(林前五:1),并且严词厉色说:「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林前五:9、11)另一处也提到「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甚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六:18)

我们不妨省思若置身在公元一世纪的哥林多城,望见社会风气堕落和道德败坏,除了气愤填膺外,想重拾传福音热忱,领人归主,岂不是一场又一场属灵硬仗!这场仗保罗一打就费时一年半,甚至离开哥林多城,还继续采取书信攻势,耳提面命哥林多的信徒们;不过,他并不孤单。虽然同工提摩太和西拉尚在奔赴哥林多与他相会的途中(徒十八:5),但是耶和华以勒,神另有预备。

患难好伙伴

当时保罗置身在拥有廿五万自由人和四十万奴隶的哥林多城,却在茫茫人海中,与同样从事织帐棚维生的夫妇结识,成为患难与共的好伙伴。这对夫妻的名字是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原是犹太裔的罗马居民,后来因克劳第(即是革老丢)皇帝的诏谕,被迫从罗马迁居到哥林多城(徒十八:2)。原来公元四十九年,罗马城发生了一场以犹太人为首的暴动事件,克劳第皇帝为了杜绝后患,下令驱逐罗马城内所有犹太裔百姓。没想到掌管历史的主,却藉由这场出于人意的作为成就祂的心意。保罗和亚居拉夫妇意外的结合,使他们一起在哥林多编织福音的帐幕之地(赛五十四:2)。

说到织帐棚,这项技艺其实还包含缝制皮革。按照犹太传统,犹太人都会教导孩子律法以及一门技艺。如同耶稣拥有木工的专业一样,保罗也具有织帐棚和缝制皮革的技能,这项技能,使他在传福音之余,仍能勉强维持生计(林前九:15;林后十一:9)。与保罗同织帐棚的亚居拉和百基拉后来也跟随保罗前往以弗所(徒十八:18),并且在当地按着使徒的教导,帮助亚波罗(徒十八:24);后来可能在克劳第皇帝过世,解除犹太人居住的禁令之后,重返罗马城定居(罗十八3~4)。根据罗马书十六章三节记载,保罗提到他们是「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的。

使徒行传只用十七节经文快速带领我们浏览保罗在哥林多的踪迹,实在令人意犹未尽;但是,读者不妨从保罗后来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揣摩这教会景况,将会发现,保罗诚然是在一个充满光怪陆离现象的教会事奉。该教会几乎是一个由外邦人组成的基督教会,在置身「过哥林多式生活」的污泥中,实在很难不沾染邪情污秽。我们可以发现,小城镇通常民间信仰的凝聚力强,包容力不够,接纳性不高,因此福音不易打入;大城市包容性高,接纳性够,各项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小城镇的单纯。也因此,我们看到保罗从事都市宣教和牧养工作所遇见的难处,例如:教会过度高举人的才干和智慧(参林前一章);道德伦理复杂化(参林前五~七章);喜欢把来自不同地方的传道人拿来做比较(参林前一:12);并且翻脸不认账质疑保罗传福音的权柄(林后十一:1~7)。

情深殷实恳切

犹如自己生养了孩子,长大后反而为所欲为,翻脸不认父母一般。保罗面对这样一个倨傲、分裂,又瞧不起他的教会,保罗情词恳切地说:「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地疼爱你们。」(林后二:4)保罗并且屡次表露内心世界的软弱和陈述神的恩典(林后十一:16~十二:10)。如此这般行径,令人想到耶稣「道成肉身」在人当中,饱经传福音的风霜,体尝被人撇弃和侮辱的感觉;并且仍满怀怜悯与慈爱,在这群好争闹却小信的门徒中殷切的教导,以生命的见证诉说信仰真谛。

总之,在这看似平静的一年半载,背地里或许是暗潮汹涌,否则保罗也不会在上帝面前「许过愿,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徒十八:18)。保罗结束第二次宣教旅程时,从哥林多东边的坚革哩港启程返回亚洲。圣经特别提到他「许愿」、「剪发」,从这些蛛丝马迹来看,保罗所许的愿应是「拿细耳人的愿」;民数记六章一至廿一节丰富地记载了有关拿细耳人的条例。「拿细耳」本身的意思就是归主,也就是要离俗归耶和华,最少为卅天,长可至终生。

通常这种愿可出自个人的心志,也可能出自父母为儿女许下终生作拿细耳人的愿。这种誓愿有三种清楚的限制:(1)远离清酒浓酒,不可吃葡萄制成的食物。(2)不可剃头,任由头发生长。(3)不可挨近死尸。在圣经当中,参孙(士十三:3)、塞缪尔(撒上一:11)与施洗约翰(路一:15)都是终生作拿细耳人的。保罗在行程结束之时,先剪了头发,想必是准备拿回耶路撒冷的圣殿前献上平安祭(参民六:18)。

与欧洲亚该亚省的坚革哩港遥遥相对的是亚洲版图的以弗所港,二者之间相隔爱琴海;保罗后来在此稍做停留,并察觉到此地是非常适合发展都市宣教,以致于保罗把同行的亚居拉和百基拉留在这里协助当地福音工作(徒十八:18~19;24~26)。虽然保罗只是暂留此地,无法应允当地信徒的祈求(徒十八:20);但是,上帝还是为他们预约下一次的相遇,主的恩典总是大过人所求所想,因为神给了他们三年时间,足以让福音震碎以弗所异教崇拜的锁炼。

宣教需具备「殉道精神」

保罗在回国述职后,很快的又开始了第三次宣教之旅。沿续先前在哥林多的宣教经验,保罗采「深耕」的方式,花上比哥林多一倍的时间代价来经营以弗所这块重点基地。以弗所城之所以深受保罗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位在盖斯特(Cayster)这个河口,彷佛是一片散开如新月形的冲积地,不仅土地肥沃,并因左有矮丘,右有山地,两者地形呼应环抱爱琴海,使得它成为通往欧洲的贸易口岸,且素有「亚洲的宝库」之称。热爱运动和戏剧的希腊人不仅在这地设立了潘奥尼亚运动竞技场(PanIonian Games),并且也兴建了可以容纳两万四千人的圆形露天剧场(参徒十九:29)。想当然尔,此地一定熙来人往,游客如织;属灵眼光敏锐的保罗马上看到这地福音开展的契机。然而,与哥林多城一样的景况,此地虽是商港,又是运动会的场址,但是它同样也是闻名千里的神庙所在地。

这座神庙就是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亚底米神庙」,供奉的是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月神黛安娜,只是有关黛安娜的故事从西方传到亚洲,已变质为象征多产和丰收的亚底米女神。根据几年前在土耳其以弗所市政厅的遗址,挖掘出的两尊亚底米小型神像可知,亚底米被塑造成多乳的形像。而当年被供奉在神庙里的巨石已消匿无踪,据闻只是一颗黑色的大殒石(徒十九:35),上面漫布着像驼鸟蛋般的椭圆乳状。

亚底米神庙的建筑非常雄伟,比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还要大四倍,长一百卅公尺,宽六十七公尺,并有古时的一百廿七位国王所赠送的一百廿七根大理石廊柱,其中卅六根柱子还是包金的。可想而知,亚底米神庙被以弗所人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引以为傲。凡是以弗所周边的小亚细亚居民,无不拥入该城观赏这座建筑,顺便求取闻名全地的「以弗所符箓」。因此,亚底米神庙不仅是以弗所人的精神堡垒,更是繁荣当地经济的来源。任何动摇亚底米的外来势力,必定在这里招到严重的反击。面对此情此景,摆在保罗面前的任务是更艰巨了!

推喇奴学房授课

还好,在哥林多的好伙伴亚居拉和百基拉,早已在以弗所守候保罗多时;保罗前所未有的拥有一个名叫「推喇奴学房」的地方,可以使他全心尽力传福音、教导会众(徒十九:9)。这个「推喇奴学房」应是是一名叫推喇奴的哲学家授课的地方,保罗能幸运的借到这学房,并且使用两年之久,可能跟他借用的时间有关。因为有古代的希腊抄本在这段经文补上一句:「保罗自午前十一时至午后四时在此讲论」,这种说法确有其根据。因为当地天气燠热,保罗可能跟许多人一样,在早上十一点以前及傍晚时分工作,其它时间休息。只是保罗善用休息空档,借用学房讲课,一方面也可对休息的群众们进行布道工作。

保罗全然为主焚烧己身的事奉,使得上帝的恩典愈发在他身上彰显开来。神透过他的手行许多的神迹奇事,甚至连保罗缝制皮革时所用的围裙,以及吸汗的手巾都带来医治的能力(徒十九:11~12)。然而,最重要的是,保罗两年来挥汗如雨,撒下福音种子,总算将那群前来以弗所朝圣的异教信徒和来往贸易的商人带到耶稣基督的面前(徒十九:10),甚至连交鬼行邪术的人,也纷纷把向来赚钱营利的符咒和神签(就是圣经和合本所指的「书」,请参徒十九:19)拿出来烧了。

医生路加如此描述这场盛况:「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徒十九:20)。难怪保罗要在罗马书一章十六节提到:「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着福音带来了爆炸性能力,使得魔鬼的座位──亚底米神庙的根基撼动,连售卖银龛和偶像的商店都门可罗雀(徒十九:23~27)。就在基督的门徒欢欣快跃之余,邪恶势力的反扑正要开始。

使徒行传十九章廿八至四十一节记载了这场,发生在圆形露天剧场的群众暴动事件。保罗虽带着视死如归的决心,想要慷慨就义,但信徒们多番拦阻,使他幸免于难。然而,亚底米的信徒绝不会轻易罢休,所以保罗不得不告别他事奉三年的以弗所教会,继续西行欧洲。按照保罗后来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记载提到:「我们从前在亚细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林后一:8~9)。可见,亚底米神庙事件成为保罗一生中难忘的惊险经历。然而,保罗踏上宣教旅程,从头至尾,向来预备以「殉道的精神」来面对,这也是他能昼夜匪懈(徒廿:7~12),为主多受患难的原因(林后六:4~10;十一:23~32)。

行完当行路程

当保罗访视完马其顿和亚该亚众教会之后,在返国述职的前夕,保罗停泊距离以弗所南边五十公里处的米利都,请人找了以弗所的教会领袖前来分享(徒廿:17)。保罗的临别感言,全然将他在宣教历程中充满牧人的情怀,描述得淋漓尽致;陈明他为基督的缘故「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廿:24);他勉励教会领袖「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徒廿:28);并且提到自己如何「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徒廿:31)

我们可从保罗在哥林多和以弗所的宣教工作,以及牧养生命的流露中,看到他效法基督用生命见证,并且为了顺服神的旨意,将生命置之度外的精神。时至今日,哥林多阿弗萝黛的繁华斑落;以弗所亚底米的壮丽已成残垣,如今空留圆形露天剧场让后人凭吊,但在两千年教会史的长廊中,却仍可从圣经的记载中,鲜明的看见保罗的宣教精神,在召唤着上帝的子民起而跟随!

本文原登载于海外宣教杂志第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