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31 20:16:38李志薔
[影評]︰紅磨坊
紅磨坊(Moulin Rough)
—揚棄寫實的百老匯風格
導:巴茲魯曼(Baz Luhrmann)(澳)
演:妮可基曼(飾寵妓,莎提)
伊旺麥奎格(飾詩人作家,克里斯丁)
[故事]:
1989年,年輕詩人克里斯丁從英國到巴黎,原本希冀創作,卻陰錯陽差捲入波西米亞劇團爭取紅磨坊表演機會的鬧劇裡。在一次刻意安排的祕密會面裡,克里斯丁和紅磨坊寵妓莎提一見鍾情,他們剛萌芽的愛情卻要面臨贊助主公爵和團主等環境因素的阻撓。
故事在紅磨坊的改裝,準備首演代表自由、真理、美與愛的波西米亞劇團的首演中持續推展,而他們的愛情卻要面臨公爵示愛、莎提的病重命在旦夕、情人的嫉妒以及莎提在愛情與物質金錢的矛盾抉擇之考驗。
[論]:
澳洲導演巴茲魯曼縱橫電視、劇場和電影藉多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舞國英雄》已呈現他對歌舞片的執迷;不過其導演才華,則在新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有淋漓的表現,全片維持莎士比亞原著的古典對白,場景卻搬到現代社會,以槍炮、汽車代替戈矛、馬車,用當代的精神重新詮釋經典愛情,故事雖老,卻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紅磨坊》一片大抵承襲這樣的精神。典型的愛情故事:落拓詩人、寵妓、上流社會公爵的愛情角力,實則沒什麼新意。但是導演努力營造的歌舞片類型、眩目而華麗的影像風格、流暢而前衛的說故事方法,依然值得一看。無怪乎本片被選為2001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影片。
故事背景發生在19世紀末。導演卻用20世紀的歌曲詮釋。諸如瑪麗蓮夢露在《紳士愛美人》唱的「鑽石是女孩的最佳拍檔」(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在本片屢次出現,不但表現了他對這部經典歌舞片的致敬之意,也成功運用它來呼應金錢名利的誘惑,恰與其他無關物質的情歌,成為相互拉扯的對立母題。其他如Madana的「 Like a virgin」、「Material girl」變奏曲等,均展現導演在主題和詮釋觀點上的前衛風格。
如此做法是否恰當,實令人存疑。但導演意圖摒棄寫實主義,全力經營歌舞劇魅力的企圖是相當明顯的。影片中用巴洛克式的華麗場景、動輒數百人的歡歌縱舞場面,對比外頭破落的街道、又迷離、又晦暗的影像風格,把那個19世紀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展露無遺。
雖然情節老套,對於愛情本質的探討也稍嫌平庸;但關乎愛情的幽怨繾捲,在兩位主角深情對唱時,還是顯得撼動人心的。這是全片最具魅力,也是最深刻、動人之處。十分可惜的是片中揭櫫的自由、真理、美與愛(當然是影射愛情與文藝),因為顧及歌舞片說故事的形式,失去深入挖掘的機會,只能淪為口號式的點綴,無法讓影片昇華到更精神的層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經營的節奏,導演以層層迭迭的一悲一喜的結構推展劇情,讓劇情忽快忽慢,不斷製造高潮,讓觀眾的心理也跟隨主人翁的愛情發展起起伏伏,拉高對結局的期待。其中舞蹈的呈現,除了眩人耳目的康康舞,還融入現代現代爵士、探戈(尤其是波西米亞人劇場對舞,展現極強的情緒張力)、霹靂舞等,頗有百老匯歌舞劇的排場,或者綜藝馬戲團的盛大氣勢。這大概也是影片吸引人摒息以待的原因吧!
—揚棄寫實的百老匯風格
導:巴茲魯曼(Baz Luhrmann)(澳)
演:妮可基曼(飾寵妓,莎提)
伊旺麥奎格(飾詩人作家,克里斯丁)
[故事]:
1989年,年輕詩人克里斯丁從英國到巴黎,原本希冀創作,卻陰錯陽差捲入波西米亞劇團爭取紅磨坊表演機會的鬧劇裡。在一次刻意安排的祕密會面裡,克里斯丁和紅磨坊寵妓莎提一見鍾情,他們剛萌芽的愛情卻要面臨贊助主公爵和團主等環境因素的阻撓。
故事在紅磨坊的改裝,準備首演代表自由、真理、美與愛的波西米亞劇團的首演中持續推展,而他們的愛情卻要面臨公爵示愛、莎提的病重命在旦夕、情人的嫉妒以及莎提在愛情與物質金錢的矛盾抉擇之考驗。
[論]:
澳洲導演巴茲魯曼縱橫電視、劇場和電影藉多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舞國英雄》已呈現他對歌舞片的執迷;不過其導演才華,則在新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有淋漓的表現,全片維持莎士比亞原著的古典對白,場景卻搬到現代社會,以槍炮、汽車代替戈矛、馬車,用當代的精神重新詮釋經典愛情,故事雖老,卻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紅磨坊》一片大抵承襲這樣的精神。典型的愛情故事:落拓詩人、寵妓、上流社會公爵的愛情角力,實則沒什麼新意。但是導演努力營造的歌舞片類型、眩目而華麗的影像風格、流暢而前衛的說故事方法,依然值得一看。無怪乎本片被選為2001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影片。
故事背景發生在19世紀末。導演卻用20世紀的歌曲詮釋。諸如瑪麗蓮夢露在《紳士愛美人》唱的「鑽石是女孩的最佳拍檔」(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在本片屢次出現,不但表現了他對這部經典歌舞片的致敬之意,也成功運用它來呼應金錢名利的誘惑,恰與其他無關物質的情歌,成為相互拉扯的對立母題。其他如Madana的「 Like a virgin」、「Material girl」變奏曲等,均展現導演在主題和詮釋觀點上的前衛風格。
如此做法是否恰當,實令人存疑。但導演意圖摒棄寫實主義,全力經營歌舞劇魅力的企圖是相當明顯的。影片中用巴洛克式的華麗場景、動輒數百人的歡歌縱舞場面,對比外頭破落的街道、又迷離、又晦暗的影像風格,把那個19世紀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展露無遺。
雖然情節老套,對於愛情本質的探討也稍嫌平庸;但關乎愛情的幽怨繾捲,在兩位主角深情對唱時,還是顯得撼動人心的。這是全片最具魅力,也是最深刻、動人之處。十分可惜的是片中揭櫫的自由、真理、美與愛(當然是影射愛情與文藝),因為顧及歌舞片說故事的形式,失去深入挖掘的機會,只能淪為口號式的點綴,無法讓影片昇華到更精神的層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經營的節奏,導演以層層迭迭的一悲一喜的結構推展劇情,讓劇情忽快忽慢,不斷製造高潮,讓觀眾的心理也跟隨主人翁的愛情發展起起伏伏,拉高對結局的期待。其中舞蹈的呈現,除了眩人耳目的康康舞,還融入現代現代爵士、探戈(尤其是波西米亞人劇場對舞,展現極強的情緒張力)、霹靂舞等,頗有百老匯歌舞劇的排場,或者綜藝馬戲團的盛大氣勢。這大概也是影片吸引人摒息以待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