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4 10:06:09李志薔
【雨天晴】序─有夢迢迢
有夢迢迢 (【雨天晴】序) 文/李志薔
我從不曾真正清楚,自己的書寫究竟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甚麼。當初僅僅憑著一股熱情,就這樣走下來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依舊是令人驚心動魄的一段。一九九四年中,我自軍旅退伍,毅然決然放棄了浸淫十年的理工專業訓練,投身自己的電影夢想。那時候,我對電影製作尚且一無所知,亦不曾真正動手寫過任何劇本,有的,僅只是一股盲勇和傻勁而已。所裡的指導教授問我可有計劃?我茫然搖頭,不知如何跨出這艱鉅的一步。
九四至九六兩年,我暫在機械系擔任助教,白天過著釘板嚴謹的教學生活;夜晚,則墜入籌拍短片暗無天日的世界,其中有大半時間,是耗在菸酒酬酢和尋不到出路的狂言囈語之中。直到九七年,我離開台大,才開始認真思索創作的可能性,提筆為文,大抵也是出自這類為電影劇本準備的念頭。第一篇作品〈戍守者日記〉發表時,我已經年滿三十;卻還是個道道地地的文學新人。
相較於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我毋寧相信葉石濤先生所言:「寫作是一種天譴」。是一種創作的騷動和慾望迫使我要放棄原來的路,去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一路走來,雖然也有過游移、驚險,然而我不曾動搖,因為一切都出自自己的選擇。
六年來,我孜孜不倦地寫著,期間出版過一本以家鄉書寫為題材的散文集《甬道》。這本《雨天晴》,從某個角度而言,毋寧更像我的第一本書,書裡呈現的,是我在文學創作起步的年代裡一些摸索的痕跡,裡頭的些許篇章,無可避免地暴露了某些青澀和習仿;然而我仍珍視寶愛它,因為這本書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我的熱血、激情以及這段時間我的所思所感,和關注的議題──包括科技與文明、人如何在土地上安身立命、核心與邊陲、以及某些「虛構散文」的實驗,看看散文能在小說和其他文類的夾縫裡,長出怎樣的面貌。
幾年來,我就在文學與影像的領域切換、游移著,在東奔西跑的拍攝生涯中,得以親炙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並且將他們的憤懣和不安寫入我的作品裡面,誠然是一種幸運。然而當中的某些時刻,我亦無可避免地要落入了專騖文學或電影的天人交戰之中。畢竟這兩者,都是我殷殷追索的夢的領地。
六年了。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我亦不曾交出任何令人滿意的作品。然而我依然謹記著顧亭林「路遠無須愁日暮」的詩句,當我把文學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便再也沒有所謂「成名趁早」的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夢想終於有了落實的所在。在書寫的過程裡,我益發覺得自己變得更能同理人性、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並且,在面對「生命」這個巨人的同時,慢慢學會了甚麼叫做謙卑。至於,我所投注熱情、並且孜孜求索的「那部最理想的作品」,在漫長的追夢路上,我依舊會繼續尋找。
感謝阿盛老師,一路走來,他一直是我寫作上的良師。也要感謝麥田的秀梅和金倫,沒有他們,這本書無法精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另外,也要謝謝陳義芝、廖玉蕙、陳列、小野等幾位前輩的推薦,他們都是我敬佩且仰慕的文壇先進。值得一提的是:那年,我在大學聽完小野先生的一席演講,因而闖上了電影路;初初寫作時,心中最為景仰、並且時時受其文學理念感動的陳列先生,竟皆在往後的機緣裡再度相識,二人且紛紛為本書寫下令人振奮的推薦語。有了這些文壇前輩的鼓勵與指引,讓我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寂寞。
二○○三年三月 於台北永和
我從不曾真正清楚,自己的書寫究竟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甚麼。當初僅僅憑著一股熱情,就這樣走下來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依舊是令人驚心動魄的一段。一九九四年中,我自軍旅退伍,毅然決然放棄了浸淫十年的理工專業訓練,投身自己的電影夢想。那時候,我對電影製作尚且一無所知,亦不曾真正動手寫過任何劇本,有的,僅只是一股盲勇和傻勁而已。所裡的指導教授問我可有計劃?我茫然搖頭,不知如何跨出這艱鉅的一步。
九四至九六兩年,我暫在機械系擔任助教,白天過著釘板嚴謹的教學生活;夜晚,則墜入籌拍短片暗無天日的世界,其中有大半時間,是耗在菸酒酬酢和尋不到出路的狂言囈語之中。直到九七年,我離開台大,才開始認真思索創作的可能性,提筆為文,大抵也是出自這類為電影劇本準備的念頭。第一篇作品〈戍守者日記〉發表時,我已經年滿三十;卻還是個道道地地的文學新人。
相較於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我毋寧相信葉石濤先生所言:「寫作是一種天譴」。是一種創作的騷動和慾望迫使我要放棄原來的路,去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一路走來,雖然也有過游移、驚險,然而我不曾動搖,因為一切都出自自己的選擇。
六年來,我孜孜不倦地寫著,期間出版過一本以家鄉書寫為題材的散文集《甬道》。這本《雨天晴》,從某個角度而言,毋寧更像我的第一本書,書裡呈現的,是我在文學創作起步的年代裡一些摸索的痕跡,裡頭的些許篇章,無可避免地暴露了某些青澀和習仿;然而我仍珍視寶愛它,因為這本書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我的熱血、激情以及這段時間我的所思所感,和關注的議題──包括科技與文明、人如何在土地上安身立命、核心與邊陲、以及某些「虛構散文」的實驗,看看散文能在小說和其他文類的夾縫裡,長出怎樣的面貌。
幾年來,我就在文學與影像的領域切換、游移著,在東奔西跑的拍攝生涯中,得以親炙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並且將他們的憤懣和不安寫入我的作品裡面,誠然是一種幸運。然而當中的某些時刻,我亦無可避免地要落入了專騖文學或電影的天人交戰之中。畢竟這兩者,都是我殷殷追索的夢的領地。
六年了。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我亦不曾交出任何令人滿意的作品。然而我依然謹記著顧亭林「路遠無須愁日暮」的詩句,當我把文學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便再也沒有所謂「成名趁早」的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夢想終於有了落實的所在。在書寫的過程裡,我益發覺得自己變得更能同理人性、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並且,在面對「生命」這個巨人的同時,慢慢學會了甚麼叫做謙卑。至於,我所投注熱情、並且孜孜求索的「那部最理想的作品」,在漫長的追夢路上,我依舊會繼續尋找。
感謝阿盛老師,一路走來,他一直是我寫作上的良師。也要感謝麥田的秀梅和金倫,沒有他們,這本書無法精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另外,也要謝謝陳義芝、廖玉蕙、陳列、小野等幾位前輩的推薦,他們都是我敬佩且仰慕的文壇先進。值得一提的是:那年,我在大學聽完小野先生的一席演講,因而闖上了電影路;初初寫作時,心中最為景仰、並且時時受其文學理念感動的陳列先生,竟皆在往後的機緣裡再度相識,二人且紛紛為本書寫下令人振奮的推薦語。有了這些文壇前輩的鼓勵與指引,讓我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寂寞。
二○○三年三月 於台北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