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4 23:21:12李志薔
說故事的人站在哪裡?
關於【木棉的顏色】
4月20日,工傷協會【木棉的顏色】即將在大塊出版社出版了。皮兒,寶兒,芙蕖(在小野家族,謝謝啦芙蕖!),近人薯叔都關心過,談過這個話題。先前在追夢人留言版提過為甚麼去當義工:只是覺得自己一直為自己活,感覺虛虛的,對這社會沒啥貢獻。
本來只想去幫忙發發傳單,印印資料,偶爾幫忙出去吶喊一下,買些紀念品募募款,但是協會希望我發揮最大效益,所以又把出書和文宣工作交給我。差一點又要我去拍勞工紀錄片。
做這類事情時,其實心中是和創作分開的。
剛好貓玲玲談到這個話題,我把它整理一下,配合前台其他【木棉的顏色】裡的序和文章,做一個完整的呈現。(當作是我給皮兒,寶兒,芙蕖,近人薯叔的留言回覆吧)
=============================================================
姓名:貓玲玲 E-mail:@貓玲玲寫字檯
● 親愛的志薔:
不曉得你還記得嗎?我第一次來這裡留言,最後一句好像有提到,我最想知道的是「說故事的人站在哪裡?」
其實,這是我看東西的一個習慣,或者說壞習慣吧。這裡所謂的東西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我在看的時候,最想找出的總是背後那個說「故事的人的位置」,或者「站在鏡頭後面的人」。
怎麼說呢?例如志薔以往( 以後不知道 )多把題材放在基層勞動者身上。( u 用家族安魂曲的觀點來看,當然是一種看法 )。這樣的體材其實很不容易處理,因為極為容易淪為知識份子( 姿勢份子 )或者中產階級的貧弱矯情。因為他們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站在不愁衣食的高樓帷幕後面,「俯視」這群基層勞動者。
結果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啊~他們好可憐喔~日子過得好辛苦喔~弄得疲累不堪好不容易才養活一家人,而且好像還養得不太好?
我的媽咪喂~。每當我看到「基層勞動者」被放入「文學藝術」裡當作體材處理成這樣,我就很想說:「哦~你省省吧,真的夠了。」
他們用他們自以為是的「高位置」來憐憫這些人的「不足」。真的很可笑。人家說不定覺得過得還不錯,過得很踏實很過癮呢。人家腳底下踩的是一片土地,比你踩的那張稿紙,豐厚多了。你是在可憐人家什麼意思?
梵谷畫裡的農者不是這副可憐相,吳念真在鏡頭後面看到的勞動者也不是這副可憐相。為什麼?我猜是因為他們坐在這群人的旁邊,而不是從高樓帷幕俯視可憐他們。真正在面對生命時懂得謙卑的藝術家,會去可憐別人?我想有的,只是更多的心虛吧。
我很喜歡志薔那篇「低溫的小黑」,( 啊,找不到了,大概下線準備出書了,我就憑印象講吧 )。「低溫的小黑」裡有一對父子還有一對夫妻,剛開始的時候,說故事的人大多透過「夫妻的視野和價值判斷」看東西:反正智障嘛、暴力嘛、低教育水準嘛、經濟能力很差嘛,所以怎麼樣又怎麼樣之類的鏡頭暗示和上色解釋。然而我記得到了後面,說故事的人似乎回馬一槍,點出了這對看似頗有水準的夫妻的矯情無知和貧乏。
這個回馬一槍真的棒極了,雖然不容易看出來,我記得偷偷藏在丈夫看妻子的視線裡。如果沒有這回馬一槍,很容易流於不溫不熱的噁心溫情主義或僵化的人道主義。
給志薔拍拍手。期待你的《雨天晴》上架。
-- 2003-04-09 11:10:03 --
Homepage: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huchida/index.html
=====================================================
姓名:追夢人 E-mail:@
● 給 親愛的貓玲玲:
謝謝你給我的提醒。我很贊同你的觀點。
尤其是那句:
「梵谷畫裡的農者不是這副可憐相,吳念真在鏡頭後面看到的勞動者也不是這副可憐相。為什麼?我猜是因為他們坐在這群人的旁邊,而不是從高樓帷幕俯視可憐他們。」
其實,當初我反省自己寫的東西時,也知道我是寫給「中產階級」或「知識階級」看的。我寫勞工,寫我自己家人的勞動經驗,但我知道他們自己是不可能看的。
對我來說,文學,該講求的還是它本身的藝術美質,至於題材屬性,只是我「對所謂中產階級的一種『提醒』」。
我比較爽的時刻不是某某文學大老說我很願意替弱勢者發聲。而是在工傷協會,某些死者家屬或者某些殘廢的工傷者告訴我,「謝謝你幫我寫出我的心聲。」他們是這個社會很難發聲的人,我只是他們的橋樑。
那篇「低溫的小黑」,本是銀娟寫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個小孩踩貓的故事,後來那隻貓北我救活了)。我則是把他那入我的小說構想,小說叫【貓眼】。還在前台。會收錄到下一本小說集裡。
【雨天晴】是本散文集。2003年五月一日出版。麥田出版社。裡頭大多數的文章的確都被我抽下台了。
2003-04-10 20:27:57 --
4月20日,工傷協會【木棉的顏色】即將在大塊出版社出版了。皮兒,寶兒,芙蕖(在小野家族,謝謝啦芙蕖!),近人薯叔都關心過,談過這個話題。先前在追夢人留言版提過為甚麼去當義工:只是覺得自己一直為自己活,感覺虛虛的,對這社會沒啥貢獻。
本來只想去幫忙發發傳單,印印資料,偶爾幫忙出去吶喊一下,買些紀念品募募款,但是協會希望我發揮最大效益,所以又把出書和文宣工作交給我。差一點又要我去拍勞工紀錄片。
做這類事情時,其實心中是和創作分開的。
剛好貓玲玲談到這個話題,我把它整理一下,配合前台其他【木棉的顏色】裡的序和文章,做一個完整的呈現。(當作是我給皮兒,寶兒,芙蕖,近人薯叔的留言回覆吧)
=============================================================
姓名:貓玲玲 E-mail:@貓玲玲寫字檯
● 親愛的志薔:
不曉得你還記得嗎?我第一次來這裡留言,最後一句好像有提到,我最想知道的是「說故事的人站在哪裡?」
其實,這是我看東西的一個習慣,或者說壞習慣吧。這裡所謂的東西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我在看的時候,最想找出的總是背後那個說「故事的人的位置」,或者「站在鏡頭後面的人」。
怎麼說呢?例如志薔以往( 以後不知道 )多把題材放在基層勞動者身上。( u 用家族安魂曲的觀點來看,當然是一種看法 )。這樣的體材其實很不容易處理,因為極為容易淪為知識份子( 姿勢份子 )或者中產階級的貧弱矯情。因為他們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站在不愁衣食的高樓帷幕後面,「俯視」這群基層勞動者。
結果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啊~他們好可憐喔~日子過得好辛苦喔~弄得疲累不堪好不容易才養活一家人,而且好像還養得不太好?
我的媽咪喂~。每當我看到「基層勞動者」被放入「文學藝術」裡當作體材處理成這樣,我就很想說:「哦~你省省吧,真的夠了。」
他們用他們自以為是的「高位置」來憐憫這些人的「不足」。真的很可笑。人家說不定覺得過得還不錯,過得很踏實很過癮呢。人家腳底下踩的是一片土地,比你踩的那張稿紙,豐厚多了。你是在可憐人家什麼意思?
梵谷畫裡的農者不是這副可憐相,吳念真在鏡頭後面看到的勞動者也不是這副可憐相。為什麼?我猜是因為他們坐在這群人的旁邊,而不是從高樓帷幕俯視可憐他們。真正在面對生命時懂得謙卑的藝術家,會去可憐別人?我想有的,只是更多的心虛吧。
我很喜歡志薔那篇「低溫的小黑」,( 啊,找不到了,大概下線準備出書了,我就憑印象講吧 )。「低溫的小黑」裡有一對父子還有一對夫妻,剛開始的時候,說故事的人大多透過「夫妻的視野和價值判斷」看東西:反正智障嘛、暴力嘛、低教育水準嘛、經濟能力很差嘛,所以怎麼樣又怎麼樣之類的鏡頭暗示和上色解釋。然而我記得到了後面,說故事的人似乎回馬一槍,點出了這對看似頗有水準的夫妻的矯情無知和貧乏。
這個回馬一槍真的棒極了,雖然不容易看出來,我記得偷偷藏在丈夫看妻子的視線裡。如果沒有這回馬一槍,很容易流於不溫不熱的噁心溫情主義或僵化的人道主義。
給志薔拍拍手。期待你的《雨天晴》上架。
-- 2003-04-09 11:10:03 --
Homepage: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huchida/index.html
=====================================================
姓名:追夢人 E-mail:@
● 給 親愛的貓玲玲:
謝謝你給我的提醒。我很贊同你的觀點。
尤其是那句:
「梵谷畫裡的農者不是這副可憐相,吳念真在鏡頭後面看到的勞動者也不是這副可憐相。為什麼?我猜是因為他們坐在這群人的旁邊,而不是從高樓帷幕俯視可憐他們。」
其實,當初我反省自己寫的東西時,也知道我是寫給「中產階級」或「知識階級」看的。我寫勞工,寫我自己家人的勞動經驗,但我知道他們自己是不可能看的。
對我來說,文學,該講求的還是它本身的藝術美質,至於題材屬性,只是我「對所謂中產階級的一種『提醒』」。
我比較爽的時刻不是某某文學大老說我很願意替弱勢者發聲。而是在工傷協會,某些死者家屬或者某些殘廢的工傷者告訴我,「謝謝你幫我寫出我的心聲。」他們是這個社會很難發聲的人,我只是他們的橋樑。
那篇「低溫的小黑」,本是銀娟寫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個小孩踩貓的故事,後來那隻貓北我救活了)。我則是把他那入我的小說構想,小說叫【貓眼】。還在前台。會收錄到下一本小說集裡。
【雨天晴】是本散文集。2003年五月一日出版。麥田出版社。裡頭大多數的文章的確都被我抽下台了。
2003-04-10 20:27:57 --